青年路从建成起就表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蓬勃活力
九龙巷变青年路
成都是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老城区的多数街道也和全国其他文化名城的街道一样,有历史,有典故,有传说。但青年路这个名字无论如何听起来都很现代,缘何来的历史感呢?其实青年路在八十年前还叫九龙巷,青年路中间交叉处还有一条横九龙巷,保留着当年的旧称,而青年路上最大的商厦以“九龙”命名,也正是为了留下一点历史的记忆。
关于九龙的来历,故事很多,时间上可抵东汉的王莽,下至晚清的慈禧,其中有附会的历史传说,也有编撰的神话故事。不过最可靠的还是来自现实的依据,据《成都城坊古迹考》的说法是:清光绪初年,城中有九条排水沟在这里汇流,遂美其名曰九龙巷。
原来如此!这才是成都人的幽默!九条阴沟汇集的街巷,非但不叫臭水巷或是污水街,反倒用了最富中国文化特色的“龙”来命名,似乎预示了九龙巷日后一定会发达的前景。
九龙巷全长不足300米,委实是一条小街小巷,但位置优越,街跨青年里、横九龙、交通巷三条小街,西连顺城街、盐市口,可以向西往南去北;东至暑袜中街、南新街口,亦是四通八达,与城中最热闹的地方紧密相连,东去不过200米便是春熙路,北往是总府街,南来却是东大街、青石桥。如此要紧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九龙巷即使是没有龙也会生成龙了。
可是九龙命运多舛,在被清同治时期重修的《成都县志》(1873年)正式记载的66年后,一场灭顶的灾难从天而降。1939年6月11日下午,日寇的27架飞机对中国大后方的成都市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轰炸,盐市口、西顺城街一带顿成火海,九龙巷自然也在劫难逃。据当年报载,燃烧的大火至午夜不熄,远在数十里之外的周边县城都可望见省城的火光。坚守在残破的九龙巷以及附近为生的人们,噩梦尚未醒来,一场更大的灾难再次袭来,1941年7月27日,108架日机又一次以盐市口为中心,对成都市区进行了更野蛮凶恶的扇形大轰炸,九龙巷这回被彻底荡平了。
城区被炸毁不久,人们就开始重修街区。1942年,一条新的九龙巷街道建成了。时值国民政府正在组建赴印缅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号召广大青年学生从军入伍,即当年口号所称的“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同仇敌忾的无数大后方青年学子因此上了前线,为了纪念这些优秀青年子弟保家卫国、慷慨赴难的英雄壮举,成都父老决定把新建的九龙巷更名为青年路,旨在让后人永远记住成都这段悲壮而光荣的历史。
青年路上的神话
从九龙巷到青年路,名字变迁中隐含的是一段历史的伤痛,却也预示着成都城从古代向现代的迈进。青年毕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名词,青年路从它建成的那天起,表现出的便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蓬勃活力。
九龙巷曾以经营丝绸及其装饰品闻名,至民国后便逐步走向了衰落,而青年路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现代商贸中心。或许是背靠安乐寺(即老红旗商场的前身,抗战胜利前后是成都金融投机中心和外国商品集散地)之故,当年的美国军用品以及各种洋广百货都在这里买得到。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倒是这里的新旧书铺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本土的读书人自然流连青年路,战时流寓来蓉的文化人也都不忘去逛青年路书铺的,譬如张恨水、老舍、何满子等作家都回忆过他们在成都旧书铺淘书的情景。
青年路真正沸腾起来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年路最早被规划为成都市的个体百货摊区,这里也就汇集了成都最早出现的一批个体户。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个体摊位发展最多时达到了500多个,年成交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在青年路的带动下,相邻的暑袜中街、交通巷等街巷都热闹起来了。青年路发展成了全国知名的个体商业一条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路真可谓商机无限,只要手脚稍微勤快点,脑子好用点,很快就能在这里找到生意兴隆的感觉。
一位朋友给我摆了个龙门阵:说某人来到成都,没有工作,感觉难受,整天无所事事,一日闲逛人民商场,用父母给的8元零花钱买了一双刚上柜的皮鞋,没想到穿出去后,好些人问他在哪里买的,这位老兄便多了个心眼,立即找朋友借了20多块钱,当天下午又去人民商场买了三双皮鞋,转身走到街对面的青年路,便以翻倍的价格卖了出去,前后费时不到一小时,就赚到了一个二级青工半个多月的工资。尝到了甜头,这位老兄从此便当起了“倒爷”,转手买卖越做越活,渐渐在青年路上扎根并发了财。这个8元起家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过,只是版本不同,但绝不是神话,而是青年路上不少个体商人真实的创业故事。
如果说8元起家的故事是个略带虚构的传奇,那么青年路上的杨百万却是响当当的名头,在当年的成都可谓家喻户晓。从广汉来此经商的杨义安,专营蚊帐,且式样新、做工精,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他的蚊帐从省内一直卖到省外。有了口碑,也就财源滚滚,杨义安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杨百万”,而且其经销的蚊帐也成了青年路上最知名的品牌。1988年我结婚时,我与妻子竟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去买杨百万的蚊帐。那时的杨百万早已不设露天摊位了,而是开起了门市,据说还是青年路个体户中最早注册的私营企业。
杨百万的蚊帐的确让我们选得眼花缭乱。妻子之所以选杨百万蚊帐,是因为杨百万的名声如雷贯耳;我选杨百万蚊帐,则除了它的知名外,还想一解心中的疑惑。小时候上学,听说刘文彩的蚊帐收拢起来,火柴匣都能装下,我始终不信,但总还是想看看最好的蚊帐收拢起来究竟有多大一团。看了杨百万的各种蚊帐,我心中释然了,以刘文彩生活的年代,他的蚊帐再高级,大概也不会比杨百万的高级到哪里去!火柴匣装蚊帐才纯粹是个讹传的神话!
地摊上的“洋菩萨”
青年路的书铺曾吸引过文化人,但百货摊区形成后,卖书的都去了春熙路。只记得在靠近交通巷的岔路口有过一家短暂的旧书摊,我在此买过朱光潜和宗白华的美学随笔。不过到晚上卖服装的收摊后,景象就变了,除了卖旧衣服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摆了出来,其中卖旧书刊的,卖书画作品的,卖各种艺术饰品的,随处可见。有些书画作品,其实不乏有功底的佳作,因为卖主多是对艺术有一定鉴赏力的书画小贩,甚至个别人本身就是尚未出名的艺术家。
我在这里买过一个条幅,书写的是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法不错,大概也是艺术家当年的心境表达。我却没在意,放在抽屉乱纸堆下竟搞忘了。多年后,去看个书画展,忽然觉得某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似曾相识,翻出早先在青年路买的那条幅一看,果然就是某君的大作!只可惜在抽屉中浸满了墨汁、水渍和蟑螂痕迹。我简直懊悔自己有眼不识金镶玉。
相反,我在青年路地摊上买的维纳斯石膏像却保存了好长时间。那是花了5元钱买的,拿回家如珍宝似地刷了层清漆,摆放在书柜上。我简直觉得那是屋中的一道风景。谁知,我老祖祖很不以为然,她看了一眼那石膏像,问我:“啥子东西哦,还摆到书柜上!”我耐心地对她讲,这叫维纳斯,是艺术品,如何如何美。老人家不识字,越听越糊涂,继而反驳我说:“还漂亮嘞,手杆都断了,衣服也没穿好,围个襟襟片片,裤子不像裤子,裙子不像裙子,像个啥样子嘛?”
我懒得再解释了,很不耐烦地说:“这是艺术女神,你懂不起!”
没想到,老人听到“神”字,眼睛就亮了,忙问:“啥子呢,是神啊?啥子神呢?观音菩萨?”我忍住笑,哄骗她说:“对!就是观音菩萨,是密斯脱儿的观音菩萨。”密斯脱儿是成都上年纪的老人对外国人的统称。
老人听说是洋观音,口中忙不停地念叨“阿弥陀佛”,于是乎肃然起敬,从此倍加小心,生怕擦灰时打破了。最后,竟是我自己不小心将其摔碎了。老人家比我还急,要我再去请一尊洋菩萨。
我也觉得书柜少了一道风景,于是好几次晚上去逛了青年路。然而,我再也没看到有人摆摊卖维纳斯像。(文 张义奇 | 图 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