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何家山出土的摇钱树
在中国古代,人们眼中的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货币,它还被赋予了多种祈福禳灾的功能:比如“压岁钱” 能辟邪趋吉,挂“门钱”能抵御“疫神”……而摇钱树,则是承载着古人对财富最高梦想的“神物”。四川作为“摇钱树”之乡,无论是从节日挂“摇钱树”习俗,还是出土的“摇钱树”实物来看,都凝聚着独特的民俗文化,令人深醉其中。
四川绵竹年画《摇钱树》
南丝路上的文明坐标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出土的摇钱树(包括摇钱树树座及摇钱树枝叶残片)在80件以上。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6个省份的近40个县市。其中,尤以四川出土的摇钱树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大。
摇钱树结构复杂,由树座、树干及无数枝干、枝叶等散件组合而成,不同于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是单件作品,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完好的摇钱树是绝少见到的,出土时往往多是树干枝叶脱损、散落地面,但经文物工作者精心修复,尚有能让我们目睹其全貌者。广汉万福乡、广汉三水镇、绵阳何家山、新津宝子山、彭山江口镇、三台灵兴镇出土的摇钱树便是四川境内出土的摇钱树中相对完整的。
其中,1990年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是国内现存摇钱树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一株。这株气势恢弘的摇钱树,树高100厘米左右,加基座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干、树冠用青铜浇铸。树冠分为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树顶一人正将玉兔捣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其下两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璧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24片枝叶,向四方伸出,分别饰龙首、朱雀与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树叶婆娑,布满铜钱,仿佛只要有人摇动树干,铜钱就会“哗哗”坠落……
四川凉山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株出土于西昌市马道镇一座东汉砖室墓中的摇钱树,因其制作工艺精湛,图像新奇,亦堪称摇钱树中的精品。图案可分为仙话、世俗享乐、历史故事(东汉班超袭击匈奴使者)和钱币等四部分,它们相互交揉杂错在一起,构成了这株摇钱树光怪瑰丽的内容。
然而,上述两株四川出土的摇钱树都不知道确切纪年。目前可知最早的为1937年云南昭通曹家老包的东汉“梁堆”墓葬中与青铜摇钱树残片同时出土的红砂石树座,上刻“建初九年三月戊子造”。建初,为东汉章帝的年号,九年,即公元84年。
对摇钱树或钱树座的出土地区,四川大学民俗学教授江玉祥专门进行了考证,他发现迄今为止包括上述绵阳、西昌、昭通出土的摇钱树及钱树座都主要分布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三条主干线上,即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南夷道(五尺道)和博南道(永昌道)。而广汉、绵阳(包括三台)、广元、城固这些出土地,则处在汉代由成都至长安的通道(剑阁道、子午道)上,可视为南方丝绸之路向北的延伸。这一发现的意义是双向的,既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开拓了新的视野,又为研究摇钱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祈吉纳福的摇钱树像一个个坐标,向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文明路线。而这些坐标又共同阐释着各自曾经拥有的相同的灿烂文明。
四川广汉万福乡出土的摇钱树
从市井传说到精神图腾
关于摇钱树最初的来历,学术界普遍认为出自《三国志》卷十一所引《邴原别传》的一则故事,大意是说,有个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钱,由于找不到失主,就把钱挂在一棵大树上。随后路过此地的人,见到大树上有钱,以为是神树,于是纷纷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以祈求来日获得更多的钱,从此,就形成了摇钱树的习俗。
从上述记载可知,人们最初不是从树上摇钱、取钱,而是往树上挂钱。挂钱的原因,是人们认为树系神树。邴原把钱挂在树枝上的行为引起众人仿效,人们“敛其钱以为社供”。这个故事中并未提及摇钱树,所言“神树”与汉代“钱树”也差别颇大,但已生动地说明了树被挂上钱遂成为“神树”的来历。我们从中已能觅得摇钱树的影子。可以肯定地说,钱树的形象至少在三国时就已产生了。
时光流转至唐代,“摇钱树”一词已出现在民间流行的俚语中,并用于比喻那些借以生财的人。唐代着名音乐理论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了开元年间内廷歌女永新之事,叙及安史之乱永新殁于风尘,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由此可见,“钱树”一词,已出现于唐代普通百姓之口。其后再演变为“摇钱树”,遂成带神话色彩之宝物,而与聚宝盆相对应。
门画上的摇钱树
在明代,摇钱树不仅完全世俗化,“摇钱树”一词也已经深入人心。着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警世通言》三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文中妓院鸨儿骂杜十娘道:“别人家的女儿便是摇钱树,千生万活,偏我家晦气,养了个退财白虎。”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李玉在传奇剧本《占花魁》中写道:“被许多人口称是万府中把女儿抢去,若有些高山水低,可不把我一个摇钱树活活的砍折。”在清代,“摇钱树”一词不仅常与“聚宝盆”联袂而行,而且已经泛滥,清代大才子李渔在传奇剧本《怜香伴》中写道:“我周公梦的秀才是个摇钱树,只求树不倒,不怕没钱摇。”
这些明清小说、戏剧对白中的“摇钱树”均是用作比喻的俗语,在民间风俗中另有一种偏重于象征意义的“摇钱树”。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摇钱树”条记载,在老北京的旧俗中,有岁末制作“摇钱树”用以祈年的风习:“岁暮取松柏枝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从这一朴素的民俗世相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寓意: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们,每逢岁末,便以“摇钱树”来祈求来年财源滚滚,生活火火红红。
最令人感到亲切和难忘的,是莫斯科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幅武强年画——《摇钱树》,画面上一棵挂满铜钱和钱串的树,树干中央赫然系有一枚大钱,上有“天下太平”四字。树下众仙云集,同时还摆着一个“聚宝盆”。这幅年画色泽已经相当古旧,具体年代无从考证,武强年画是摇钱树形象频繁出现的艺术门类之一,如果从武强年画的最早时间判断,甚至可以上溯至元代。
“摇钱”崇拜明清盛极一时
山东潍县年画《富贵满堂》
在川剧中有一传统剧目,戏名就叫《摇钱树》。该剧讲述了一个名叫崔文瑞的书生采桑奉亲,玉帝俯念其至孝,便遣四女张四姐下凡与其成婚的故事。张四姐先命土木工匠的祖师爷鲁班为家贫如洗的崔文瑞建造新居,后又植摇钱树于崔家,令其丰衣足食。在四川绵竹,有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绵竹年画,乾隆年间,当地年画艺人根据川剧《摇钱树》的情节,创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同名年画《摇钱树》。画中,一个童子在钱树上摇钱,一个童子(崔文瑞)将树上摇落的金钱跪奉父母双亲。画面温馨、感人,让人过目难忘。
这一风俗的文化遗存在其他地方,其他艺术形式中也多有体现。如山东潍县年画的“摇钱树”画面,为两株“摇钱树”并列,各有孩童攀折,树下以簸箕、木铲、推车收储,一如古往今来农家场上的作业景象。而两株“摇钱树”枝上所繁密缀生者,一为钱币,一为元宝。
在清代朱仙镇以“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的故事为题材的门神画上,也有“摇钱树”的画面。沈万三乃明代巨富,据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国朝丛记》记载,“大豪沈万三伏法,高皇帝籍没其家,所漏赀尚富。”画面可见沈万三和沈夫人及一女侍在观赏聚宝盆中的“摇钱树”。也许是早已被后世奉为财神的缘故吧,沈万三的衣服,竟然也以钱文为图案。
作为一个考古学名词,“摇钱树”一词究竟是哪位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已不可考。20世纪40年代,中央博物院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进行发掘,这一次出土的“不凡之树”引起了川籍考古学家冯汉骥的注意,进行一番研究后,冯先生将此器物定名为“钱树”,基本得到学界认同。史学家于豪亮的大作《“钱树”“钱树座”和鱼龙漫衍之戏》在权威的《文物》杂志上发表后,这一称谓便为考古学界所接受。于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在四川东汉后期墓葬中,常有一种陶器出土,这种陶器下大上小,无底中空,器表雕有鳌、羊、蟾蜍或一些怪兽,有的还雕有坐于龙座上的西王母,抱瓮骑羊的人,持竿打‘钱树’上的钱的人和把这些钱挑走的人,内容十分丰富。此乃摇钱树之引申。同时亦可推断摇钱树源于巴蜀。”至此,“摇钱树”遂成为既为学术界采纳接受,同时又为民间广泛传诵的名词。
繁华经济催生摇钱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摇钱树既保留了商周时期先民树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又赋予了世俗的祈财纳福的吉祥观念。传说有一种树“会生财、结金钱,摇落之,可再生”,此树便指摇钱树。而摇钱树在民间又被视为长生树,谁拥有它,谁就会消灾禳难,富贵长命,财源不断,子孙昌盛。从古至今,多少人想拥有它,踏破铁鞋而寻之不得。甚至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钱”文化,钱币不仅被赋予了树这个载体,也承载着人们祈福禳灾的愿望,放飞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可见蜀人自古神树崇拜的传统 余嘉 摄
对于青铜摇钱树上钱币图案的出现,古文献中似乎没有明确解释。但有关神树与货币的密切关系,我们在三星堆出土的神树造型及其他地区出土的神树造型中找到了相关线索。我们知道,三星堆遗址坑在出土大量青铜器的同时,还出土了大量贝币(主要是海贝),在其神树的周围还发现了三枚有环铜贝,有学者认为这很可能是从神树上掉下来的挂饰。无论学术界对此有何不同看法,三星堆神树的年代当早在东汉以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东汉青铜摇钱树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西南地区某种古代文化观念的传承和延续,是东汉民间文化对这种古老观念的认知、发展和表现,这种观念其中便包涵了对财富的拥有,同时,财富又意味着对延年益寿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
在四川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摇钱树,其墓主身份地位一般都不高,基本上属于平民或平民中的富有阶层人士。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这是否意味着墓主人在世时,因为未能拥有太多的财富,所以才格外祈求来世或升天后获得更多的财富,才通过摇钱树这一独特的“祈财仪式”祈吉利后。
众所周知,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士农工商”的排名便可看出其中的端倪。而汉代是一个稍稍有些例外的朝代,在经过多年的战乱统一中国后,汉高祖刘邦深知自己的国家人口锐减,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因此,开国之初便推行精兵简政、与民休养生息。长时间的休养与后来文帝、景帝无为而治的“文景之治”,不仅恢复了国力,还让百姓祈财纳福变得堂堂正正。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成都为汉代五大都会之一,商贸发达,十分富庶,这也是摇钱树产生于西南地区的原因之一吧。
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西南地区出土的摇钱树上悬挂的古钱币多为汉晋出土的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便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因其实际重量和币面重量一致,都是五铢(约3.33克),故名。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足足流行了七百多年。这在中国货币史上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这种五铢钱历代都有铸造出土,唐宋以后较少,清代摇钱树则更为难见。
为什么摇钱树上结的都是铜钱,而不是元宝?在老人们的眼中,有着自己的答案。他们认为,因为元宝只有富人才能拥有,而铜钱即便是乞丐每天也可以讨到一两个,所以,结铜钱是容易达到的愿望,而结元宝则要有大福气。作为民间人见人爱的吉祥物,摇钱树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存在,只是已演变成为用古钱编织起来的室内挂饰了。但它依然表现了人们追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文 | 图 席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