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实,这说的是成都城市的建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已经城邑林立,已调查、发掘的就有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城、紫竹城等。商周时期的三星堆古城是古蜀国都城,也是古蜀文明的中心。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继承者,虽然并未发现城垣设施,但由出土文物来看,无疑是商末周初古蜀国的又一都邑。
《茅亭客话》记载:“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蚕丛时代,蜀人过着民无定居的迁徙生活,部落临时聚居之处,即为集市;杜宇、开明时代,蜀人曾辗转在南安(今乐山)、广都樊乡和瞿上(今双流)、郫县、成都诸处选择“都城”,寻找合适的、永久性的农业定居点。蜀人最早在小郫(今彭州)建立集市,继在大郫(今郫都)建邑,最终在邑外东界的赤里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这个新的市场就是成都。自此以后,成都逐渐成为蜀人的最大定居点,具有了文明城市的雏型。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兴筑成都、郫县城和临邛三城城垣,成都城周12里,高7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是大城,是蜀郡太守官舍区域;西边的少城是商业区,市张列肆,商业繁盛。汉代,成都户数仅次于长安,并增筑了锦官城、车官城;隋代修筑城垣西南二隅,向西北延伸;盛唐以后,成都逐渐向东南发展,于外江万里桥南开辟新南市,东郊也在大慈寺建立后日趋繁荣。
真正让成都城改头换面的,是在大唐乾符三年(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于旧城外新筑罗城,又改道郫江环绕罗城之东北两面,成都由此从“秦城时期”进入到“罗城时期”。五代时,前蜀改子城为皇城,后蜀又在罗城外修筑羊马城;明代重修成都大城,在大城内修筑了“蜀王城”;清代则在“蜀王城”废墟上建立贡院城垣,这也就是老成都所说的“皇城”。细数成都建城的历史,“秦城时期”“罗城时期”,分别书写了成都建城史的半壁江山。(文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