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距今2000多年的汉朝,一条北起蜀郡成都,南下掸国(今缅甸一带)、身毒(今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已经开通,这条着名的古道翻过了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博南山、罗岷山等众多奇险绝伦的山川,跨过了岷江、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等众多激荡的江水,也穿过邛人、笮人、滇人、昆明人、哀牢人等西南诸部落的地盘。从地理上说,这条古道沟通了中原王朝与中国西南;从历史上说,历代王朝对西南的经营都离不开这条古道,它的身上,留下了帝王将相、诗人、士兵、旅行家长达千年的感叹。
永昌道沙溪古镇外的古桥
横断山里的西南诸部落?
灵关道、五尺道在楚雄汇合后,经祥云、弥渡、大理、保山、腾冲进入西亚、南亚,因古道穿越永昌郡、跋涉博南山,也称为永昌道或博南道。永昌道接纳着来自各地的迁徙者、商贾,往来的商贾怀揣着太平洋流域的海贝、西亚的珠宝,带来了财富与异域风情。
沙溪古镇是南丝绸路上的美丽遗痕
东汉永宁元年(120年),一群异域使者经永昌道来到中国,沿着古道进入长安,曼妙的舞蹈与吐火的魔术轰动朝野。当我在瑞丽看到熙来攘往的缅甸人时,我试图找寻那些使者的背影,直到今天,澜沧江与怒江仍然不停息地流向异域,梯云路上深深的马蹄印仍顽强地向群山中延伸。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夜郎自大"。说的是汉朝使者到了西南,滇王、夜郎王十分稀奇,就问汉朝跟自己的地盘哪个大,闹了不少笑话。抛却笑话成分,"夜郎自大"背后,其实隐藏着永昌道的诸多细节,滇王、夜郎王不知汉王朝,可见永昌道当时只有商贾往来。
横断山脉由于受喜玛拉雅山影响,山脉扭曲,南北纵向排列,大河急流平行南下,形成滇西纵谷区,也造就了云南驿、沙溪等一连串宛若明珠的丝路古镇。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在古代,横断山脉中的西南夷分别把持着丝路,其中滇人占据滇池,昆明人以洱海为据点,哀牢人据哀牢山自立,其他部落亦是各自为营。难怪汉武帝几次派使者探路,都有去无回了。
不过,也正是得益于高山的恩赐,永昌道沿途绽放着美丽的草场、奇雄的山崖、纯净的坝子、丰饶的高原湖泊与澎湃的江河,至今仍生息着白族、傈僳族、回族、彝族、傣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早在商代,这种多民族的格局已经滥觞。大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商代夏后,羌人逐步往香格里拉一带迁徙。此后,江汉地区的濮人,长江下游的百越人、成都平原的蜀人以及其他部族,也从不同方向、在不同时间迁入云贵高原。云南出土的陶器中,有氐羌民族经常使用的小平底器;青铜器上的羽人划龙舟图案,又能看到百越人的影子。
汉代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永昌道上的一些古老部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战国年间,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中国西南亦是一片金戈铁马,为争夺土地、人口,西南夷相互混战,永昌道永无宁日。在地理上,横断山脉位于黄河、长江两大巨流中间,又处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与东部农业民族交融之地,部族不同,习俗各异,战争频发,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国外史学家眼中,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最高成就,是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而不是"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究其原因,雕像要求更高的工艺水平,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远古时代的人文风貌。三星堆古国湮没后,雕像技术或许被滇人继承下来,滇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人物造型颇多,古滇国的工匠,将贵族出行、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雕刻在一个个贮贝器上,如一页页史书一般传神。国外学者的评价,只是评价标准差异,三星堆人的创造力,却无疑给中国青铜文明注入一股鲜活的生命力,乃至一种用青铜记录历史的传统。
汉德广,开不宾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明代诗人杨慎一生流放在滇30余载,自号"博南山人",30余年中,脚步遍及滇南,祥云风雨桥、沙溪古镇都曾留下过他行吟的脚步。早在秦代,庞大的吕不韦家族被流放至蜀,尔后又被汉武帝驱赶到永昌道旁的保山,取县名"不韦","以彰先人之恶"。
历朝历代的流人谪客,令这段道路充盈着淡淡的离愁别绪。"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这首流传在博南道上不知名的民谣,深得《诗经》意蕴,读来琅琅上口,而民谣中的"兰津",指的便是着名的兰津古渡。
从保山市水寨乡政府到兰津古渡,途中有段山路,当地人唤作"梯云路",青石板路急转直下,澜沧江顺着山势若隐若现。东汉明帝年间,哀牢王柳貌归顺汉朝,汉王朝在哀牢故地设立永昌郡,永昌道的开通时间由此被定在东汉。不过,这条古道的历史应该远比史书的记载更为久远,否则滇人的海贝从何而来?蜀地的邛竹杖、蜀布又如何行销大秦(古罗马)?
沧澜江边梯云路古道上的石头棋盘
梯云路宽约1米,最险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顺古道而下,山间溪流潺潺直下,青石板路散布着拳头大小的马蹄印,古道旁的石头上画了个简易棋盘,棋盘上摆着代表棋子的小石子,不知是哪位山人有如此雅兴,在此博弈一番。"博南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摘鞍",博南山海拔虽仅有2700米,山体落差却极大,在古人眼中也就越发显得雄奇壮丽了。
梯云路脚下有个叫平坡的小村庄,村委会小四合院里有块明成化年间的古碑,村里人说,兰津古渡旁曾有许多这样的古碑,早些年全用来铺路搭桥了。从平坡乡到水寨,就得走梯云路,偶尔还能看到乡人赶着马从村口走上古道,马背上驮着自家生炉子用的柴火。村口的石板路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无数马蹄印,单一块青石板上就留下了4个,由此可见永昌道当年的车水马龙。
从兰津古渡走过,你会发现,永昌道的历史是刻在千仞绝壁之上的。数十丈的悬崖上,重重叠叠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诗句,诗人杨慎、顾纯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墨宝,日积月累,悬崖上的诗句越刻越多,前人的诗句刚写成,后人就又题了上去,最有气势的,便是硕大的"西南第一桥"。渡口旁有一处废弃的关卡,当年,商贾过霁虹桥得缴纳赋税,相传每天早上关卡还未开门,等候过桥的商旅就排了五六里长队了。如今,因为早些年的山体滑坡,古道已被冲毁,悬崖上的历代题刻,大多也湮没在厚厚的泥沙中。
沧澜江兰津古渡上的霓虹桥
澜沧江流至平坡乡后豁然开阔,水流平缓,形成了一处极佳的渡口——兰津古渡。兰津古渡与霁虹桥其实是对患难兄弟,古渡最早以船筏渡江,后来又以竹索为桥;桥被冲毁,又开始船筏渡江,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千百年。公元1465年,僧人了然化缘修建了一座铁索桥,这也是中国西南第一座铁索桥。然而,当我来到古渡时,霁虹桥又一次化身为历史,1986年的洪水使得古老的霁虹桥从澜沧江上消失,现在的霁虹桥是1997年才修建的,人走在桥上,木板"嘎吱嘎吱"地响。
博南道在保山一分为三,一条通往缅甸八莫,乃至印度、巴基斯坦;另一条经瑞丽顺怒江到缅甸;最后是条水路,也极有可能是安阳王南迁越南的古道,即从晋宁至通海,经越南河江、宣光,循盘龙江(清水河),直抵河内。
2007年,越南冯原遗址出土了一些玉璋,在古代,玉璋是古人祭祀天地的礼器,这些玉璋的形制,与千里之外的三星堆并无区别,冯原遗址也由此与安阳王在越南建立的瓯雒国联系起来。从荥经、汉源出土兵器看来,安阳王极可能顺灵关道而下,转由永昌道逃往越南。古蜀国亡于成都平原,又兴于交趾,一个朝代的沧桑跨越了千山万水。可以想象,安阳王的这支迁徙队伍除了三万军队外,几乎囊括了古蜀文明的各个方面,这支队伍中,有专司祭祀的巫师,有负责筑城的工人,有制造青铜器的工人,他们带来了古蜀文明最精华的部分,与其说是迁徙,还不如说是古蜀文明一次有去无回的巡礼。
循南丝路而来的杂技演员
东汉永宁元年(120年),一群异域使者长途跋涉来到中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使者中应该有一些巫师或者魔术师。《后汉书》记载,掸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来到长安,觐见汉安帝,使者中有一些"幻人",自称来自大秦,口中能吐大火,又将自己的头换成牛头、马头,其变幻莫测的表演令秉笔直书的史官也瞠目结舌。
掸国的位置,在今缅甸东北一带,大秦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罗马帝国,东汉年间,掸国、大秦与汉朝的往来已颇为频繁。汉武帝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建立了一代霸业,使者几次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却皆为昆明人所杀,成为大汉王朝莫大的遗憾。这次使者到来之后,汉代民间出现了许多新鲜的杂技,诸如吐火、安息五案、跳丸等等,魔术师与杂技演员在中国成为一个新兴职业。
云南瑞丽宝石交易市场
2000多年后的一个雨后清晨,我们沿320国道经芒市、风平赶往瑞丽,窗外的风景,换成了大片大片的阔叶林和高大的棕榈树,热带的气息扑面而来。《史记》记载,今瑞丽、腾冲一带,汉代曾有一个乘象国,"其人民乘象以战",乘象国产象,乘象国人骑象作战,骁勇异常,看来这个部落与滇人、昆明人一样,也是丝路上的剽悍部落。
汉代瑞丽为乘象国把持,虽然掸国、身毒(今印度)近在咫尺,朝廷使者始终难以突破西南夷的阻拦南下掸国。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看到了邛竹杖,吃到了枸酱,在汉武帝开西南之前,蜀地特产已行销海外,西亚、南亚的海贝、象牙也运到了中国,而待到汉武帝派遣使者探路,使者却有去无回。为何朝廷的使者举步维艰,草民商贾却能畅通无阻呢?
数千年前,商贾不远千里将邛竹杖、枸酱、蜀锦行销大夏、身毒,图的也是个"利"字。交通史显示,最早的道路,是远古人类为了寻求食盐、食物、矿产踏出来的,尔后才引起了帝王将相的注意,开始大规模拓宽与经营。南方丝绸之路最早是条民用商道,尔后,汉武帝、西南夷、中郎将、使臣、军队才给这条古道注入了金戈铁马的硝烟,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2000多年中,王朝有更有迭,古道时兴时废,那源远流长的商脉,却从未中断过。(文 唐燕 | 图 余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