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汉承秦制,真正从思想、文化上建立起多元统一的“东方帝国”。随着汉高祖刘邦“天下县邑城”政令推行,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筑城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中国城市由此焕然一新。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南阳)五座城市,成为当时仅次于首都长安的全国经济中心,史称“列备五都”。
回顾历史的变迁,汉代的成都无疑是这座城市的高光时刻之一。今天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汉代的成都,除了翻阅史书、阅读《蜀都赋》等作品外,还有什么更加直观的方法吗?答案便是走进博物馆。汉代成都“厚葬”之风盛行,这是因为古人“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的观念,当时凡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几乎家家厚葬。正因如此,大量随葬品和死者一同被葬入汉墓之中,这些珍贵的文物将厚重的历史凝固,成为今天我们“重回汉代现场”的密码。
陶俑,是一种在四川汉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它不但反映了两汉时期蜀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直观地揭示了当时人们饮食、交游、衣着、居住等生活场景。陶俑的题材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人物俑、动物俑、建筑模型俑三类,其中人物俑的造型最为丰富,主要有执镰、荷锄、执箕帚、庖厨、击鼓、吹笛、抚琴、鼓瑟、舞蹈、说唱等,还有各种侍卫武士。
汉代陶俑中,以说唱俑最负盛名。说唱俑表现的这类人物,在汉代被称为“俳优”,受到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近几十年在四川地区出土的说唱俑已有十多件,其中最为知名的两件,一是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坐式击鼓说唱俑,被誉为“中国第一俑”,曾登上中学历史教科书;另一件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东汉陶说唱俑,高66.5厘米,1963年出土于郫县(今郫都区)宋家林砖室墓。此外,说唱俑及陶俑在成都博物馆、新都博物馆、绵阳博物馆等都有馆藏。说唱俑见证了说唱艺术在汉代的流行,也让我们窥见汉代成都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 (文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