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1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1期 > 详情
        【掌故】a 阿尔巴尼亚
        发布日期:2019-02-22 15:55:53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令人难忘的一个国家。

        关于这个小小的山地之国,中国人民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反帝反修的山鹰之国”“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还有流行歌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之间的革命的战斗友谊,是经历过激风暴雨的考验……”总而言之,我们和这个国家的关系不是一般化的。

        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把我们几个友好的国家串在了一起:“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周恩来总理场场必到。”又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多看一个国家的电影。

        但不管看好多次,我们院坝头的周大爷总是把阿尔巴尼亚说成是:“窝尼巴尔亚”。当时最轰动的就是电影《宁死不屈》,给“文革”中的青年人带来了欢乐。一是电影里头德国鬼子端着冲锋枪追捕女游击队员“米娜”,眼看要追上了,突然,一个男游击队员大叫一声:“米娜!往这边跑。”拉起米娜便跑向巷巷儿深处……这就极大地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噎!要干啥子事呵。于是每次看《宁死不屈》到了这儿,那个男游击队员一张口,底下一大群人便整整齐齐地喊:“米娜!往角角头跑。”然后集体笑翻,过瘾!到了后来,只要在大街上看到哪个女的在跑,立刻就有一群男人在喊:“米娜!往角角头跑。”

        电影《宁死不屈》剧照

        二是电影里头有一群男男女女游击队员,晚上坐在房子顶顶上,弹着吉它放声高唱:“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解放。”那个场面之浪漫呵!又于是,大街上每天晚上都会冒出一拨又一拨背着吉它,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的男男女女,放声高唱:“赶快上山吧,勇士们……”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欢乐,阿尔巴尼亚,抑或是“窝尼巴尔亚”带来的欢乐!(文 李伯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