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10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10期 > 详情
        【天府】五星红旗飘扬 千年古城迎解放
        发布日期:2019-11-29 10:34:53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解放:5000面红旗迎大军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54门礼炮28声齐响中,天安门广场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北京人民昂首挺胸,迎接着属于人民的新时代,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

        而这时的成都,还在国民党统治之下。1949年10月初,党中央命令十八军团由陕入川,配合刘邓大军解放西南。12月5日,第十八兵团等部入川作战,一路势如破竹。12月9日,川康地方势力、川军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彭县(今彭州)起义,参与起义的军队达30万人。这一事件改变了四川军事形势,使蒋介石企图以川西平原为战场部署“川西决战”的想法落空,促进了成都和平解放。彭县起义后,12月25日,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残部第五兵团在司令官李文率领下,企图向雅安方向突围。人民解放军将其包围在新津、蒲江等地区,战火持续到12月26日黄昏,次日,突围无望的国民党李文部被迫投降,成都战役结束。

        12月27日,成都宣布和平解放,这一天被定为“成都解放日”。成都人民企盼大军马上进城,但北线解放军总司令员贺龙让部队在新都休整,进行入城教育。29日,西南军区参谋长张经武由地下党带路入城察看,并指挥先头入城的第六十军一七八师三个团控制了城内若干制高点,以保证12月 30日军队顺利入城。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在国民党军队投降后还对入城如此谨慎,一方面是对军队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出于对这座名城的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贺龙司令员曾说:“成都是解放战争中继北京和平解放以后保存下来的最无破坏,最完整的一座大城市,这是奇迹。”

        城外的解放军部队在进行入城教育,城内的百姓也没有歇着,他们正连夜赶制五星红旗,以备入城仪式的需要。在成都解放前一个月,国民党政府退守成都时,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队员们,围坐在大邑县境内的一家农舍里听着收音机,里面传来了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方法。收听完后,游击队员们立即找来了布料制作五星红旗。经过一番努力,成都历史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终于做成。

        一面五星红旗做成功并不难,但是如何才能迅速地将五星红旗的制作方法宣传出去,并且将批量的五星红旗运入成都呢?这才是最费脑筋的事情!要知道在解放前的成都,国民党军、警、宪、特务密布,地下党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次日,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的油印小报《火炬报》即刊载了五星红旗的详细制作方法,游击队员们还决定将“国旗”样式带到成都市内进行成批制作。一番周折后,地下党的另一个组织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找到了暑袜北二街“泰来祥”号旗帜商店(现成都旗帜厂),让其秘密赶制5000余面五星红旗。就这样,在成都解放的入城仪式当日,市民高举旗帜涌向街头,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这座千年古城之上。

        入城仪式:30万市民欢歌如潮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入城式”,解放军行进在祠堂街。

        1949年12月30日,成都市举行了隆重的解放军入城仪式。冬季的成都平日里一向阴霾,这一天却是艳阳高照。前几日宣布起义的原国民党成都城防部司令曾庆集,派出欢迎专车、乐队前往城北驷马桥,和解放军入城部队的领导人、成都市地下党、市民代表等会合,拉开入城式的大幕。解放军入城,从北门的驷马桥,到东门牛市口大道,红旗如海,欢歌如潮。

        入城式队伍的前导,是中共川西边临委会留蓉工作部地下党人员,他们高举毛泽东、朱德等画像乘车带路。紧接着是参加欢迎仪式的起义将领刘文辉、邓锡侯、裴昌会、罗广文等人。其后是率部入城的贺龙、李井泉、周士第、王新亭等解放军将领,乘坐13辆美式吉普车和小轿车。

        入城队伍的先头是仪仗队,高举五星红旗,后面是20面红旗飘扬的方队。再后有13辆大卡车,前两辆车上载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第三辆车上载着鼓号齐鸣的军乐队;第四辆车车上载的锣鼓队;接着的车载着“庆祝四川解放!”“庆祝成都解放!’”的黄字大红旗和五星红旗。再后面前后行军序列依次是:装甲兵团、重炮兵团、步兵团、车队、马队、后勤部队、轻便队入城队伍长达4公里,先头部队已进入市中区,后面的部队还未动身。

        部队还没走进北门,欢迎的群众就把道路快塞住了。群众在车前和左右载歌载舞,如醉如狂,解放军战士只得把车子停下来,等群众觉得是应该让开一条路来的时候,才缓缓开车前进。有许多花束向部队抛了过来,不多一会儿,一路汽车都变成了花车。几百辆汽车在前面,后面跟上扛着各种武器、仪容整洁的解放军大队伍。越是进入城中心,欢迎的人群就越多,人山人海,一片欢腾。进入驷马桥后,最先到北门大桥外簸箕街口。玉带桥一带,申新纱厂200多个着白帽白裙的女工——这些被称为“纱妹”的工人们泪眼婆娑地高喊:“解放啦!解放啦!”

        街道上,各种敲锣打鼓敲得震天响,却压不住更为响亮的爆竹声。许多群众像老朋友一般,跑过来抓住战士们的手,凝望着他们胸前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久久微笑不语,有的却爆出成串的热泪。他们把一朵又一朵红花挂在解放军战士的胸前,当战士们忙于答礼,措手不及的时候,又一群人拥上去,把黄澄澄的橘柑塞进战士的口袋。

        入城部队途经簸箕街进北门,过北大街、草市街、玉带桥、顺城街、提督街、总府街、春熙路、上东大街、盐市口、东御街、西御街、祠堂街等主要街道,最后汇集少城公园。当队伍开到盐市口时,有许多男女青年正在那扭秧歌,虽然动作并不十分熟练,但喜悦的心情却溢于言表。他们是四川大学的学生,这些节目是他们连夜赶练的,有的同学背上还写着“天亮了”三个大字,跳得更是欢快。

        下午三点过,解放军的队伍终于全部通过了市中心的主要街道,人群却还不肯散去。成都市民围着随军入城的解放军宣传文艺队伍,在那里扭着秧歌,唱着解放新歌,直到黄昏,千年古城成都还沉浸在一片沸腾的喜悦中。至今许多老成都人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人民“补办”的第一个国庆庆典。

        建设:1500战士都江堰岁修

        1950年1月16日,抢修都江堰的誓师大会。

        1950年1月1日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成立布告,主任李井泉,副主任周士第、王新亭、闫秀峰。布告宣布成都市军管会为军管时期成都市最高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全市军事、民政等事宜。

        1月4日,军管会为1949年1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十二桥的烈士尸体举行庄严的封柩仪式。19日,党政军民代表在支矶石街隆重公祭十二桥死难烈士。次日出殡,将烈士安葬于青羊宫二仙庵内。自此,成都人民永远缅怀这些为革命牺牲的英勇烈士。

        1月9日,军管会召开全市各行业工人代表座谈会,共商建设成都的办法,到会代表560余人。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都工业的确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那时成都是一个消费城市,新式工业极少,手工业在全市工业中占绝对优势的数量。很多刺绣、丝织、餐厅、茶馆、旅店、古玩玉器、金银器皿等行业,大多数都是为了军阀、官僚地主的需求而设立的。依赖这些行业生活的,包括妓女、人力车夫等非生产人口,在十万人以上,这些行业在解放后必然逐渐萎疲甚至倒闭。其次,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反动的搜刮政策,成都市过着饔飧不继生活的失业人口和贫民,人数经常在十五万以上。这些人的就业及生活问题,也需要设法解决。而当时的对策是,根据中央的方针,组织推动生产和转业,逐渐地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这些方针自然也离不开听取工人阶级的群策群言。

        1950年3月16日,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301人。贺龙到会场讲话。经过了七天的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了86项决议案,选举产生了由31人组成的成都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李宗林任主席,米建书、黄宪章任副市长。4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成都市委成立,李井泉任市委第一书记。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李宗林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米建书、李劼人任副市长。

        解放后成都政府的第一项重大工程,就是都江堰岁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平原农业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命脉,按照惯例,每年都江堰枢纽的岁修,由管理处勘测安工主持工务,从冬至节开始,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完工。国民党统治期间,由于连年战争,都江堰已经十多年没有大修。1949年7月,洪水将都江堰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顺水堤、人字堤、外江河口等渠首工程冲毁,青城桥上下石埂仅存20余米,外江黄家河心、秦家渡、陶家湾堤岸溃决。洪水冲入黑石河、江安河,灌区农田受灾14万亩。面对此情此景,已经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军队根本无暇顾及。明年的日子咋过哦?灌区人民心急如焚。

        当时,由贺龙领导的62军正由甘肃、陕西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四川。地下党川康特委急派马识途、王宇光星夜赶往西安,向贺龙司令员汇报四川的情况。谈到关系民生的水利建设时,马识途、王宇光对贺龙说:川西坝子叫天府之国,靠的是都江堰,但今年岁修已经耽误。入川后,如不抓紧岁修,明年农业生产将违时,影响极大。贺龙出身农家,懂得这件大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广元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做出决议:只等灌县一解放,就立即抢修都江堰,把延误岁修的时间夺回来,并派184师先头部队先期抵达都江堰做好抢修准备。

        1949年12月28日,成都解放后的第二天。成都军管会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紧缩其他开支,先行垫付3亿元人民币(旧币),用于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军管会成立后的第一重大举措。

        1950年1月16日,一幅岁修都江堰的壮景在渠首徐徐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岁修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因为此时比以前岁修的旧例已经晚了两个月,必须调集解放军184师3个团的战士进行抢修。

        184师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紧急调兵遣将,摆开了强大阵势:550团由团长李成春、政委高恩堂率队驻灌县,抢修索桥,外江河口。551团由团长徐振旺、政委张俊西率队驻蒲阳镇,抢修青城大桥一带。552团由团长罗志友、政委张敏率队驻灌县东南,抢修黄家河心一带。

        师部的直属人员也投入了这场新的战斗。184师全师共有1500人参加抢修工作。当天下午,三营机炮连三排就提前完成了任务,消息传开,“不怕肩肿腰腿酸,争取今天把工完”的口号响彻工地。

        1950年3月底,都江堰岁修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家住灌县的成都老水利知事、兴文堰的修建者、着名堰工官兴文先生兴奋地跑到工地去观看,不禁由衷感叹:“本届岁修这么快的速度,我活了八十岁,还是头一回看见!”

        1950年4月2日上午,按照传统习惯,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典礼由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张祖谅主持。红旗飘飘,鞭炮轰鸣,成排的杩槎被砍倒,清流千里的岷江水一路东去,流向广袤的川西平原。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欢声不绝,都江堰迈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50年都江堰岁修,军民齐心协力抢回了被耽搁的时间。

        国庆:首次庆典在北较场

        1955年成都国庆庆祝活动,图中远处分别是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

        1949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刚刚解放的古城成都蓬头垢面、周身污垢,除春熙路、东大街、祠堂街等少数大街外,其他中心街道非常糟糕。当年的皇城坝(现天府广场位置)又叫做“扯谎坝”,全是各种耍把戏、卖打药、摆赌盘、看相算命的地方。后子门处,则是由煤渣和臭垃圾堆砌几十年而成臭气熏天的小山,号称“煤山”。“御河”淤为臭阳沟,蚊蝇孳生;有的干涸河床段也搭建了许多流民栖身的破烂棚子。成都在哪里进行这项重大国家庆典呢?

        成都解放之初,面临的情况之复杂,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是罕见的。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即将来临——在哪里举行庆祝大典呢?皇城坝四周环境既狭促,当时“匪患”又十分严重,企图搞破坏——显然,破烂狭小的皇城坝不能承担召开数万人庆典的重负,也非常不安全。最终,成都第一次庆祝国庆的大型活动,决定在北较场举行。

        所谓较场,是古代驻扎军队的营房和练兵演武的大操场。清代重建成都城,逐步建成东、南、西、北四大较场。四大较场中,影响最大的是北较场。1935年10月1日,国民党在北较场设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本部迁到成都,称中央军校。1950年时,北较场成为戒备森严的解放军西南军区所在地。在此举行庆典,安全问题当然就有了切实保障。

        1950年10月1日下午3时,成都郊区8个乡的农民剿匪自卫队员和城内的机关干部、学生、各界群众,及解放军官兵近6万人齐聚北较场,欢庆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8个乡2万多名剿匪自卫队员,雄赳赳地列队接受检阅。当天晚上,全城市民有组织地进行了提灯大游行,各种样式的灯笼将夜空映得一片透亮……

        到了1953年,皇城外的大广场已初具规模了。20世纪50年代,在东、西御街和人民南路紧邻处,修建了五层高的百货大楼和四层高的新华书店。老皇城、百货大楼、新华书店,成“品”字形三足鼎立,长期成为成都标志性景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规划建设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识途说:“那个时候,每年‘五—’和‘十—’,以及其他节日,是要开大规模群众大会的;要开动辄十万、二十万人的大会。不在城市中心建一个大广场,不打通几条大道是不行的。”

        1952年国庆庆祝活动

        1952年“七一”前,要庆祝成渝铁路通车和举行宝成铁路开工典礼。市政府要打通一条直达火车北站的中心大道,即人民北路,还要在市中心开辟一个能容几十万人集会的人民广场,并在残存的皇城城楼上修建一个检阅台。米建书市长下令,连天连夜地拆房。从皇城城门洞拆起,—直拆到红照壁,把场地稍加平整夯实,一个广场的模样就出现了……这就是后来人民南路一段的基础。

        1953年国庆大典时,四个人肩扛“成都市人民政府”大标牌的队伍,就从皇城城楼下亮相经过。

        皇城坝周边,广场不断变大。每年国庆大典市民倾城而动,人数都突破20万,接受四川省市党政领导人和各界“先进代表”的检阅。成都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记录显示,游行方阵最多的是1963年,高达71个方阵。

        每年参与庆祝活动的人们早上四五点钟,就会被汽笛声召唤到指定地点集合。队伍经常从现在天府广场一直排列到现今二环路以外,甚至直抵火车南站……通常在上午9点或10点礼炮鸣响,各行各业队伍手持标语、花束、彩旗,还有花团锦簇的彩车。数十万人鱼贯而行,一队队、一排排走过检阅主席台……

        国庆假日,人民南路广场一带树上,悬挂涂各色油漆的彩灯、插挂各色彩旗和标语口号。晚间上街“观灯”,成了市民“享受”的重要内容。此外,各大剧场和电影院会上演节目。文化宫和各公园有露天舞台,白天有免费文艺演出,晚上有坝坝电影。物资紧张“凭票供应”的年代,还会每人多发半斤至一斤肉票、几两糖果票之类。(郑光路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