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19年第11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11期 > 详情
        【行吟】颜真卿 散落蜀中的赤子之光
        发布日期:2019-12-26 16:45:26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颜真卿有名的《劝学诗》,但其实,他的书法早已掩过了文名,他的书法,“如佩剑大臣,俨然立于庙堂”,而他的人生,正如其书。

        存而为节义,发而为文章。因为一次贬谪,蜀地留下了颜真卿的赤子之光。

        阆州新政 鲜于氏离堆记

        乾元三年(760年)八月,52岁的颜真卿从长安启程向蜀地走来,此行,他将取道嘉陵江,目的地是蓬州(时州治在今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几天前,回到京城出任刑部侍郎才几个月的颜真卿,又做了一件上疏忤旨的事,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遂被贬蓬州长史。其实,就在两年前的十月,他也曾被诬告,而被贬为饶州刺史。

        嘉陵江的风有点大,但水则至清至柔。蓦然回首,颜真卿不禁在风中想起这几年的往事。两年前,遣侄儿泉明赴河北找回了常山死难将士遗属三百余人,求得堂兄颜杲卿及其幼子季明等人尸骨——事实上,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这一年的九月三日,颜真卿见其遗骨与惨烈,泪落如雨,遂写下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那一年,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平原太守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成为两座微不足道的孤城,互为犄角之势,却无法阻挡长安城的沦陷。然而,第二年的正月,颜杲卿在太原节度使王承业见死不救的情况下,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杲卿拒不投降,在他的眼皮底下,幼子季明被砍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他被带到洛阳,面见安禄山,被系于天津桥南柱,令其割肉自啖。颜杲卿大骂不止,遂以钩断其舌,犹含糊骂之,终被肢解而死。

        那曾经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颜真卿至今还会想起季明小时候的聪慧与顽皮。然而,不管怎样寻找,只能带着盛有季明头颅的一具棺材回来。“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关于罪魁祸首的追问,关于生命救赎的呐喊,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

        已是秋天了。蜀道的秋天,不知会给颜真卿以怎样的心境。

        这一年岁末,颜真卿途经阆州新政(今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邂逅故人鲜于仲通之子昱。颜真卿和鲜于仲通、鲜于叔明弟兄俩在京相识已久,情谊甚笃。当夜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受故人之子之请,欣然命笔写下了一篇七百九十言的《鲜于氏离堆记》,后刻之于新政离堆山石壁之上。

        据说,此碑初见宋赵明诚《金石录》,后晦而不明。清道光年间郭程先视学蜀中访得,然仅存五石,存58字。郭程先赞云“此碑魄力雄厚,吉光片羽,少而愈珍”。又一说清道光年间,吴梁杰访得于离堆山崖下,残存50字。道光后又失一石,只剩40余字。1979年,《鲜于氏离堆记》重新进入文物部门视野,重庆市博物馆会同南充文化局联合对嘉陵江南充地区河段进行考古调查时,跑遍了整个离堆山,也没有找到《鲜于氏离堆记》残石。直到1984年10月29日,一个老师到离堆山游玩,无意中在水井边一个石缝中发现了几个字。次年元月,经清理发掘,共发现39字。

        2007年,我按图索骥找到了今天的离堆颜真卿真迹。或许,很多慕名而来的人会有些许失望,但一千多年来,面对这些若隐若现的字迹,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依然令人在时光的力量中看见恒久而伟大的刻痕。

        蓬安 鲁公石

        颜真卿画像

        颜真卿47岁那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引兵南下,直趋洛阳。两河郡县大部陷落,唯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守具备。颜真卿一面派人至长安奏报,一面偷偷招募勇士万人,做好了抵抗的准备:

        安禄山逆节颇着,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旧唐书《颜真卿传》)”

        这个当时皇帝唐玄宗并不认识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呢?据说,他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他跟张旭学书法,学了数月,师傅除了命其练字临帖,就是带其爬山游水、赶集看戏,以致颜真卿傻傻地问,书法秘诀是什么?他“拙于生事”,曾“举家食粥来以数月”,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

        上元二年(761年)春天,颜真卿终于出任蓬州长史,在这里他一共待了一年半。其年谱上记载,“救灾恤患,民颂其德。”同年夏,他写下《李齐物神道碑铭》。或许,颜真卿,这个从小就在《颜氏家训》下长大的人,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是一袭“颜体”,正如宋欧阳修所说,“颜公忠义之风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正,像其笔画。”

        今天的蓬安县文化馆院内,有一块形如笏的“鲁公石”,据说是颜真卿贬任蓬州长史时友人所赠,后遗留于蓬安。《蓬州旧志》记载:“其石高可四五尺,上削下扁。”“一笏挺立,古意磅礴,望之如端人正士,相传为颜鲁公刺蓬时物。”光绪年间编着的《蓬州志》曾录有诗人姚莹写鲁公石之诗:“一峰笏立阶前石,千载人传属鲁公。夜雨半庭酸橘柚,秋声几树响梧棕。碧痕斑驳无余色,古意莹崎欲扫空。终日对君欲百拜,九华何必羡壶中。”据今人邓四平撰述,这方神奇的鲁公石,清代曾被置于蓬州州衙后的桂花苑,后移往文化馆内。

        2011年,在蓬安火车站前的桑梓文化广场,我看见了“颜真卿与蓬安”雕塑,停驻良久。这是一个同杜甫一样的人,“修齐治平”是他一生的远大理想。“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新唐书》)”

        梓潼武连驿 逍遥楼

        1905年,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日文教师的日本人山川早水,在巴蜀境内做了一次旅行。在其着《巴蜀旧影》的《自蜀赴秦驿程》一章里,自成都北门出发的第七日,记下了其在武连驿觉苑寺看见的颜真卿之逍遥楼三字碑:

        武连驿昔时是独立的一个县,元代废之为驿。驿北有觉苑寺,唐之贞观时所建。当时曾是规制宏敞,佛殿画壁金碧耀眼之观,而今衰颓得不值一提。寺中有颜真卿之逍遥楼三大字碑。字大小有一尺多,铁画雄劲,尤为珍奇。另外虽有陆放翁宿武连驿诗碣,以及两三座宋碑,可是其字全被张献忠所毁损,今只剩下几块残石。(山川早水着《巴蜀旧影》)

        清人吴庆坻在《蕉廊脞录》中也有关于逍遥楼三字碑的记载,“梓潼县武连驿觉苑寺,有颜鲁公书‘逍遥楼’三字碑,款识二行。前一行,‘□□十年十月六日宿武连县尉郭凡’十五字,以下剥落不可辨;后一行,‘大历五年正月一日颜真卿书’。”他认为此碑是后人所摹刻蒲州府逍遥楼的。明曹学佺撰《蜀中名胜记》也有关于“逍遥楼”的记载:“《志》云逍遥楼废址,在武连旧镇,唐颜真卿书三大字碑刻在焉,元改武连县学为魏公书院,以魏征所生之地也,学正王惠为之记。”可见逍遥楼明代就废弃了。

        一个深冬的日子里,我和友人好不容易走到了剑阁武连驿村,寻访到了村子里的觉苑寺。当我们穿过逍遥楼,走进寂寞的觉苑寺,除了为几幅明代的佛像壁画而惊叹,已经无法想象其曾经的辉煌。在觉苑寺前,颜真卿所书“逍遥楼”三字刻于石上,字大一尺五,今已缺“楼”字。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肃宗先后驾崩,唐代宗即位。五月,颜真卿被拜为利州刺史,因羌人围城,未就任。那时,他不会预见,建中四年(783年),在他75岁的时候,会因奸臣卢杞的建议,被昏庸的德宗派去劝谕反将李希烈,以致两年后,他被其缢杀。然而,他义无反顾,欣然领命任淮西宣慰使,前往劝谕反将李希烈。临走,他给儿子留下一封短信,仅区区六字:“奉家庙,抚诸孤。(《资治通鉴》)。”

        “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已,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一生没有佩服过几个人的苏轼,对颜真卿充满了向往。

        宋留元刚在《颜鲁公文集》后序里则说:“存而为节义,发而为文章。尽之于一身,推之于国家,汉、唐以来,鲁公一人而已。”《新唐书》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子规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