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12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12期 > 详情
        【名人】与沙老大慈寺茶聚
        发布日期:2020-01-13 16:24:36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01年,朋友蔡大权(蔡泥人后人)听从笔者的建议,选址大慈寺,组建蔡泥人工作室,笔者也常常去大慈寺看他们塑泥人。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那时的大慈寺还没有归还佛协,是一个大杂院,院里各种生意都有:卖字画、裱字画、古玩拍卖、文房四宝、旅游产品、茶铺、麻将馆等等,热闹非凡。往访之际,笔者常常看到一些老先生在蔡泥人工作室外面的坝子里喝茶聊天,进进出出偶尔听到他们聊天的内容非常有趣。有时,忍不住也端着茶杯站在旁边听几句。笔者惊讶地发现,众人之中尤以一位蔼然长者之谈锋甚健,讲的故事非常精彩。那时我还有眼不识泰山,直到有一天,经旁边的人介绍后,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闻名已久的流沙河先生,不料在这里相遇。沙河先生有时也到泥人雕塑工作室来看看,当听说此室是“蔡泥人”蔡缉武后人开的,先生欣然说道:“我们原先就是老邻居啊!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家在会府那边,我家大门对着,就是蔡泥人的铺子,闹热得很,每天都有人找到塑像,还有外国人呢。据说蔡缉武有一个绝招,就是可以在袖子里面捏人像。”

        真是有缘——笔者把蔡大权拉到大慈寺来,大权在大慈寺又遇到“老邻居”流沙河。笔者与沙河先生也是一见如故,特别摆得拢。本人收集了不少老成都的文献史料,沙河先生亦很感兴趣,每次带来的诸如清代、民国时期的成都报刊书籍之类,先生都看得特别仔细,并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一段时间后,沙河先生欢迎笔者每周二参加他们的茶聚。他们一般都在60岁以上,30多岁的我便跻身为这一群老茶客中最年轻的茶客,与他们结为忘年之交。

        沙河先生学识广博,茶聚令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沙河先生说:“西汉扬雄这个人很有学问,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调查了中国的方言,我至今还在使用,并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江淮一带把双胞胎(双双)叫‘立子’,又叫‘连子’,而有一种水果叫荔枝,为什么呢?我查了图谱,图皆画两个果子,大约荔枝结双果的吧;同样一种物品,它在关中、在山东、在辽东、在淮河流域,有不同的称谓。如果他不记载,我们就不知道当年各地的方言怎么说的。”

        流沙河十多年来坚持大慈寺茶聚

        “扬雄是27岁那年做了这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采访各地的方言作《方言》一书。他从天子首都出来,到一个县,一个城,或一个郡国。他带着一个木铎,这是官方发给他的,放在车子的顶上。他每到一个人口聚集的村庄。便从身上摸出两样东西:一张油布(桐油涂过的布),一支粉笔(石膏粉笔),召集全村百姓,他指着某样物品便发问:‘这东西你们叫它什么?’乡人答叫什么什么,他便用粉笔在油布上记下来,等这张油布记满了,他便将它折起,放好,又拿出第二张、第三张油布。回到住处将内容过录到竹简上,那些油布便被擦干净,又可以继续使用。同样一个物件,东南西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这便是各地的方言。扬雄便将它们全记了下来。你说他有多了不起。他这一路,都靠那只官方发给他的铃铛。”

        又一次,聊到流沙河先生为谷建芬女士写了一首歌词叫《云淡天高》。据说谷女士谱上曲,并在她的音乐会上演唱,她的许多学生如毛阿敏、那英、孙楠等也一起唱的。

        流沙河先生答:“是的,那首歌是成都石润生找到我,其实我没有见过谷建芬,她委托我写一首诗,再由她谱上曲,好像是她的学生给她贺寿的晚会上演唱。歌词是这样的:

        风也过,雨也过,风风雨雨都留给历史的漩涡;

        悲也过,喜也过,悲悲欢欢都沉入记忆的长河。

        看窗外灿灿秋光,一片成熟的晴和。

        云淡天高,云淡天高,万山枫叶红似火。

        好也过,歹也过,好好歹歹都属于他人的评说。

        看天外缓缓飞翔,一群自由的仙鹤。

        云淡天高,云淡天高,万山枫叶红似火。”

        记得2010年9月6日,大慈寺茶聚,李维毅先生说:“今年先生虚岁满八十,我们大伙儿想给您搞个生日活动。”流沙河先生忙摆手道:“要不得!要不得!按宋儒的观念:母难之期,安可大庆?”一旁孙梦渔先生笑道:“沙河兄方巾气太重了啊。”方巾者,宋儒也。

        流沙河先生答道:“我在16岁以前,每逢生日,妈妈都给我煮个鸡蛋。还要叮嘱一句:‘你又大一岁啦,要听话啦!’自从16岁离开家后,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做过生日,我可不想破坏了。我生于十月初二,阳历的11月11日,现在的说法是‘光棍节’。开始,我妈一直把我的生日弄错,认为我是十月初一那天生的,十月初一是牛王菩萨的生日,加上我小时候不听话,我妈常说我‘牛性子’,不听大人话,虽然我胆小、不很调皮,但在她眼里,我还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60岁后,有一天,我妈突然对我说:‘你的生日要改一下,我记得生你时已过了12点,过了12点就应该算第二天的凌晨。’旧时农村里的人,把凌晨一点说成‘昨天半夜’,只有当天微亮,鸡打鸣,到了辰时,才算第二天,那不对。我母亲1992年去世,活了84岁。”

        开始笔者完全作为一个小听众、小“收音机”,光听沙河老先生天南地北玄摆龙门阵,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慢慢觉得老先生所摆蜀都掌故、人物、风俗、历史皆很有意思,摆了便了,未免可惜。笔者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回家便凭记忆梳理记录下来。珠集寸累,12年来,砚田不涸,笔耕不辍,亦可观也。笔者意在分享沙河先生与众耆宿,昔日于蜀都人士风土之深味精解,雪泥鸿爪,咳唾珠玉,不至于随风流散。

        10多年来,成都大慈寺茶馆每周二上午茶聚,风雨不辍,殊为难得。这里既是笔者和老友们经常休闲、以茶会友之地,也是笔者沾溉良教的民间大学堂。

        11月23日,惊闻沙河先生仙逝,正所谓:茶烟未歇,而曲终人散,风朝雨夕,令人不胜今夕之感,以至长怀故人之思。

        附:流沙河说老成都民俗

        床下点灯照虚耗

        我小时候,家里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床底下点燃一盏油灯,妈妈告诉我,这叫“照虚耗”。因为每家每户都有许多“虚耗神”,多藏在水井里、厕所里、阴沟里、厨房里,甚至床底下,让家里的财产在不知不觉间莫名其妙地减少。如果发现它们就要把它们赶走,如果你发现床下有耗子,就说明你发现了家中的“虚耗神”,赶走它们就行了。“耗”与“耗”同音,故有此说。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动项目之一。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饮酒聚餐叫“团年”,小娃娃给大人叩拜叫“辞年”,围炉通霄不睡叫“守岁”,晚上燃放烟花爆竹叫“闹年”。这些和今天的民俗基本上差不多,只有一点弄错。大年三十晚上给长辈叩拜叫“辞年”,而非“拜年”,只有大年初一去叩拜才叫“拜年”。

        三月三逛娘娘庙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娘娘”就是“送子娘娘”,娘娘庙就在福字街和顺城街那里,庙子早拆了。古时候,凡是想要生娃娃的或已怀孕的妇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人们在娘娘庙获取一种木头刻的小娃娃,带回去馈赠亲友中有望得子者。

        遨游遨床遨头

        每年春节放假期间,成都男男女女都要去浣花溪游玩,这个风俗至少可以推到五代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全蜀。蜀郡太守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叫“遨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小凳子,玩累了可以放下来坐着休息叫“遨床”;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少男少女相互嬉戏,还不时眉目传情,游玩多为了看到意中人。太守被人称为“遨头”,意思就是“耍娃儿们的头头”。

        城隍巡游

        这个节目现在看不到了,原先每年的清明、中元日、十月初一,成都都有三次游城隍。成都城隍就是成都市的守护神,要抬出来,从北门出巡,就是在它管辖的范围里“视察工作”。这里有个“舁”,就是木头做的轿子,几个人抬着木头刻的城隍像,与真人一般大小,游玩完后抬到庙里泥塑的大像背后放着。“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就是十五那天,“中元”就是七月中旬,巡游还有求雨、祈福、禳灾之功用。

        六月六晒书画

        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晒凉衣服、被子、书箱、字画等等,甚至于官员晒官服,和尚晒经书,这样一年都不生虫子,这天就叫“晒衣节”。在农村,这一天还要设醮祭祀田神,山区人要祭祀山神。

        七月七乞巧

        小时候,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一群小朋友,打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我们用手摘下些豆芽杆、苕菜尖之类,放在水面上,看水下投射的影子形状像什么,认为这形状跟这个孩子的未来有关系。比如那天有个小朋友放上去的影子,大家叫道“像枪炮”,我们就笑他将来会当兵;我那次投影“像眼镜”,他们说我将来可能很能读书等等。(彭雄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