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祭祀的官庙中,戏台都是不可或缺的,图为关圣宫戏台(刁觉民 摄)
四川境内聚居或徙居着藏、彝、羌、苗等民族,当时称为“川边”。清代初期,朝廷招民垦殖、布军戍边,川边地区成为汉地军民的迁入地。清代中期以后,四川边区出现了汉式戏场,促进了民族之间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每逢戏台开场,总是能吸引十里八方的人群前来聆听,从中寻觅那久违的乡情(刘莉 摄)
打箭炉 “九宫十八庙”
清初的四川,经历战火,人烟凋零,再加上境内聚居或徙居着藏、彝、羌、苗等民族,清政府招民垦殖、布军戍边,川边地区成为汉地军民的迁入地。
大量人员的涌入,带来的不仅是生气,还带来了繁华与消遣。在川边的各个小城中,陆陆续续嵌入了许多的移民会馆。如咸丰《天全州志·祠庙》记载,楚省人建有禹帝宫、江西人建有万寿宫、闽省人建有天上宫、陕西人建有武圣宫;同治《直隶理番厅志·祠庙》记载,理番厅有禹王宫、万寿宫、陕西馆、山西馆;民国《崇化屯志略》记载,崇化屯有禹王宫、万寿宫、黔南宫、南华宫。
到移民会馆里做什么?其实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消遣方式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中看戏无疑是最受欢迎,也是受众最广的一种方式。在这些宫庙中,大多都建有戏楼,有了戏楼,也就能够吸引来自内地伶班的各种演出。
川西汉式戏场最繁盛的,当属打箭炉。打箭炉并非器物,而是名城康定的代指。在清代时,置打箭炉直隶厅,清末改为康定府。康定与“汉夷杂处”的其他边城有许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汉族占了七成以上。这些汉族人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来到千里以外的川西边城,在那个故土难舍的农耕时代,堪称十分不易。
为了抚慰思乡之情,康定的移民会馆更是昌盛。据统计,康定的移民会馆、宫观寺庙,人称“九宫十八庙”。关帝庙(秦晋会馆),有戏楼和看楼,可容数百人看戏;城隍庙,建有戏台,定期举办城隍庙会;三圣祠,建有戏楼,可容数百人看戏。这些来自家乡的戏剧,给那个生活清苦平淡的时代,带去了诸多亮色,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在此地交汇融合。
化林坪 冬季练兵戏方停
在川西诸城中,泸定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自古以来,泸定就为茶马互市的交通枢纽,“扼汉藏茶马贸道枢纽者一千余年”。在泸定的东南方七十五里处,有一地名为化林坪,清初在此安置官兵镇守,任其农垦工商,“负耒占茆者集,烟火渐繁”,盛时此地汇聚了两三千人,不可谓不热闹,俨然一座熙熙攘攘、人气十足的小城了。
我国近代藏学研究先驱者任乃强先生在《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泸定考察记》中记录下了化林坪的繁华:“地既冲繁,财用饶足,于是随营商贾、工技、倡优杂色人等,以及负贩、苦力、虞牧、农国之人,辐辏而至,全市常有人二千余,附近农户不计焉。川边自打箭炉外,他处皆不能及。”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气,就有江湖。繁华的化林坪城内设有衙署、营房、商肆,建有关帝祠、城隍祠、川主宫、金花庙、娘娘庙等宫庙,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三座戏楼,定期演戏,一来可以让此处的军民有所消遣,二来也能抚慰其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
化林坪的戏火到什么程度?在其最兴盛时,三座大庙,三个戏台,轮番上演。每年正月初九,金花庙开始唱戏,三月十七到城隍庙唱,五月十三又到关帝庙唱,一直唱到十月初一兵营冬季练兵,此时的戏才暂时落幕,留待明年。
至于戏班,讲究就没那么多了,其中大多是由当地军民组织的玩友班,衣服及乐器是金花庙制的,还有官府、行人的上供。驻军也因按月领饷,得世袭之,同时营农商……民间有一顺口溜这样描述:“有女要嫁化林坪,不愁吃来不愁贫。一年四季有戏看,十冬腊月关饷银。”
川西南 汉戏中的民族融合
在四川的西南方,则是彝族人的聚居地。实际上,明清交替时,就已经有大量的汉人来到川西南开垦土地,辛勤劳作了。清嘉庆年间,沿西南丝绸之路分布着不少的汉族村落、城镇,“有汉夷共居一处者,有汉夷闲杂零星散处者,有汉民自成村落者”(清光绪二十年刻本《盐源县志》卷十二《奏疏》)……
位于西南古道上的越嶲(今越西),神会、报赛、演剧与内地并无二致。每年的三月二十七,家家户户迎东岳神;五月二十七,迎城隍;六月二十五,迎川主……当然,因为移民文化的区别,各地迎接的时间也略有不同,比如中所坝迎城隍在二月初八,大树堡却在五月二十七迎城隍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日子里,男女老少到庙里烧香者数以千计,人头涌动,好不热闹。
伴随着各种节庆而来的,自然还有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戏曲的种类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所办社火,有高妆,有一切各戏,有涂面包头乘马居神前,有游戏者,有步行者,有神头鬼脸扮鸡脚神、无常、吴二娘、李狗、刘氏、小鬼诸戏。”(清光绪三十二年刻本:《越嶲厅全志》卷十二《礼仪民俗》)
川西南的冕宁城,每年举办各种神会,大佛会、东岳会、城隍会、盂兰会、牛王会,以大佛会最为盛大,设会于圆通寺——汉族称为观音堂,藏族叫董把公波。
“自二月朔日起,汉女番妇妆饰入城,献花进香,口宣佛号,手击钹鼓,俯伏蒲团,竞诵经卷,观者云集。市香烛者万计,还愿饰扮功曹鬼卒者千计。至初八日,大佛出,游巡四角,高桩遐举,旗帜横飞,盈溢闾巷,男女混杂。”(清咸丰七年刻本《冕宁县志》卷九《风俗》)
汉彝杂居的盐源,每年正月的禹王宫大烛会:“饰功曹鬼卒,鼓乐旌旗,盈街溢巷。耄倪杂沓,汉夷闺阗”;盐源与云南接壤,二月初二的文昌会,“声乐则沿滇俗”,二月初八的城隍会,“舆神出庙游街,扮演判卒,狰狞丑怪,魌头虎首,举囤若狂”。(清光绪二十年刻本《盐源县志》卷十一《风俗》)
从清初开始,经过几十上百年的移民以及驻军,使得川西南的汉族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许多边城里,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融合。(文 | 郭勇 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