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在成都,过去流传着这样一首《竹枝词》,说的就是“湖广填四川”后成都人的籍贯。但从字面上看,“湖广填四川”是不够全面的。明末清初,移民四川的除了湖广人外,至少还包括了客家人和陕西人、云南人、江苏人、山西人等等。其中,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
和入川的湖广人、陕西人不同,尽管故土难离,但迁徙与移民对客家人来说并不陌生。客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迁徙,连客家人这个名称,也因迁徙而来。南宋末期,蒙古军队南下,兵锋直指江南,汉族人无奈向岭南一带继续迁徙。因当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当地土着便称这些汉族人为“客家人”。明末清初客家人迁往四川,是客家历史上第四次大迁徙。
客家人的入川之路,相比湖广人路途更远,耗时更久。在迁徙的队伍中,成都始终是所有移民心中的最佳目的地。邻近四川的湖广移民最早来到成都,他们插占成都平原那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膏腴之地,随后从闽粤迁徙而来的客家人,留给他们的只剩下诸如东山等相对贫瘠的丘陵地带。但客家人并不气恼,东山丘陵与故土地形相似,反而能驾轻就熟。他们耕读传家,坚守自己的传统与文化。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东山客家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
客家人入川,对于四川尤其是省会成都的改变是巨大的。大批客家人的到来,不仅使四川农业和人口迅速恢复,也带来了红薯、玉米和甘蔗等物种;在入川途中,客家人发明了“川菜之魂”豆瓣,为川菜家族带来了别样的滋味;“赶场”“坝坝宴”“祭祖”等客家风俗,早已与四川本地民俗结合,至今仍在古镇乡间流传;青龙场、廖家场、洛带、黄龙溪等场镇与古镇,也因客家人兴起。
回顾历史,川西平原滋养了远道而来的客家人,勤劳的客家人也在天府之国重建了家园。(文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