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6期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6期 > 详情
        【节气】碧艾香蒲入诗来 历代诗人笔下的成都端午
        发布日期:2019-06-28 09:36:18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成都人过端午节,除了大家熟悉的锦江龙舟赛,吃粽子,我们还可以从杜甫、苏轼、陆游、杨慎这些历代诗人的大作中,找到昔日的端午味道。

        唐明皇端午宴群臣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或“重五”。端,正也,始也,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

        端午之俗,历史悠久。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关于端午的禁忌,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专有记载,“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荐席”。《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而端午节的习俗众多,与节令气候密切相关。煎兰汤沐浴、采制草药、采菖蒲、艾叶、剪艾虎钗于头、悬于臂镇祟辟邪、制作雄黄酒、祛毒杀虫、贴天师符、钟馗像、佩香囊、系五色丝、避兵缯、长命缕、吃粽子、赛龙舟……

        魏晋时期,端午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在山西一带传为纪念介子推,吴越一带传为纪念伍子胥,会稽一带传为纪念黄娥,楚地则为纪念屈原。因为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各地人民普遍认可,逐渐取代了其他历史人物。之前已有的民俗活动被重新解释,比如粽子是为赶走水中蛟龙,龙舟竞渡是为打捞屈原遗体。人们不深究这些说法的可信与否,只是借助这样的活动寄托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产生了广泛深入影响。端午之俗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使得这一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沿袭至今。

        端午节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也受到皇帝、官员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历朝历代,吟咏端午的诗作很多:曾巡幸成都的唐明皇李隆基在端午节当天在皇宫大宴群臣,作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宫廷端午习俗与百姓无异。“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则多了对大臣、国家前途的殷切期望,这样的期望,在他的另一首《端午》诗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诗中提到系五色续命丝、吃粽子等端午习俗,皇帝端午宴请群臣,庆祝佳节,可见对此节重视。

        元 张渥《九歌图卷》(局部),屈原因其高尚人格而成为后世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

        杜甫居草堂 渚蒲随地有

        诗圣杜甫也留下了反映唐代宫廷端午习俗的诗作。杜甫任左拾遗时作的《端午日赐衣》:“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表达了沐浴皇恩的激动心情。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同样提及端午赐衣习俗,反映的都是唐代宫廷对端午的重视。

        杜甫似乎没有留下直接描写民间庆祝端午的诗作。他寓居成都草堂时,院内的菖蒲丰茂,“渚蒲随地有”(《漫成二首》之一),一家人过端午时,采菖蒲非常方便无疑。他的“江飞竞渡日,草见蹋春心。”(《长吟》),或为其在蜀中所见之端午赛龙舟场面。

        曾置身于巴山蜀水二十年的刘禹锡有《竞渡曲》,追溯竞渡与屈原的渊源,细致描摹竞渡的热闹场面,“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地方官主持奖赏,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最终关注点落到了屈原,诗人凭吊屈原,平添愁绪。

        宋代宋祁有诗句“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在端午追怀屈原,无限惆怅。大文豪苏轼也有多首描写端午的诗词,细致地描写了端午虎符缠臂、门前艾蒲、吃粽子、朋友对饮,龙舟争渡、缅怀屈原的丰富民俗内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六幺令·天中节》)“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塔》),可以说是屈子的异代知音。

        元 张渥《九歌图卷》(局部)

        龙舟争锋竞渡曲

        专门写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诗歌也很多。尤其是赛龙舟习俗因有集体参与性,场面热闹,很多诗人都有诗作专门描写,如前述刘禹锡的《竞渡曲》就是追怀沅水两岸地区端午龙舟竞渡的场面,赛龙舟由刺史出面,官方组织,场面热闹非常,主持奖赏,尤其提到落后者的沮丧,简直是一场完整的龙舟比赛的解说。

        唐代卢肇也有《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擂鼓声动,龙舟争锋,细致描写了自己在馆驿楼前所观看的一场赛龙舟情况。

        唐人张建封也写过一首《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描写了端午当天的天气,江岸风光,使君感受,坐骑装束,观众阵势,比赛细节,非常全面。诗中的“目如舜”,是古代典故,传说舜有双瞳,所以眼睛特别明亮,这里是用来比方龙舟健儿急切、热烈的眼神。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

        唐代诗人徐凝的《竞渡》全诗只有20个字:“乍疑鲸喷浪,忽似鷁凌风。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鲸喷浪、鷁凌风,想象奇绝,把龙舟疾驰之状写得惊悚动人,这是正面下笔。后两句是侧面烘托,汀洲动、里巷空,写出观众之多,惊讶之巨。

        从上述这些诗歌不难看出唐代龙舟竞渡的盛况,生动的生活场景调动了诗人的丰富想象,绽放出朵朵绚烂的竞渡诗花。

        开心过节,一笑向杯盘

        相比之下,南宋陆游和明代杨升庵的端午节诗歌侧重写自己如何过端午和在节日里的愉悦心情,更具个性,富于生活气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陆游《乙卯重五》)在这个端午节,陆游身处山村,石榴花开得正盛,大家准备包粽子,高高的帽子上也挂上一束艾草,诗人虽然身体羸弱,也在眉间点上朱丹,到了太阳西斜端午的各项“工作”才完成,大家一起欢声笑语,推杯换盏。

        杨慎在端午这天早起泛湖,“鸡鸣海色动,日出林霏开”“红霞晃金碧,赤帝骑龙来。”难得一见的景致让诗人愉悦了身心,“榜歌声流喝,丝管清且谐。且须醉一斗,以缓肠九口。”(《五日泛湖》)知己、歌声、丝竹、美酒,诗人要一醉方休。节日带给诗人的欢乐让人心动。

        花蕊夫人《宫词》:“端午生衣进御床,赭黄罗帕覆金箱。美人捧入南薰殿,玉腕斜封彩缕长。”关于端午的描写多了几分香艳。

        其实,每个人对端午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记忆。端午节在我家乡河北承德俗称“五月节”,这天我们要早起采艾蒿,要跟爸爸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要拧“火绳”,要吃粽子蘸白糖,爸爸要喝酒,饭后要拉好多首优美的二胡曲子……

        在我的印象中,五月节是神奇的节日,这天总是阴天,我们都能早早儿起来,我们能找到最好最高的艾蒿,上坟回来裤脚都湿了,那种并不是特别漂亮的石臼花让我莫名的激动。除了挂在大门和外屋的门边,我们把剩下的艾蒿拧成“火绳”晒上,等到暑天的夜里就能点燃赶走蚊子。粽子,是妈妈包的,五月节之前一天包好烀熟。粽子的主料是大黄米或者黏高粱米,浸泡十天左右,洗净放上红枣。我帮忙清洗苇叶、马莲。妈妈把几片苇叶错落叠放到手掌宽卷成漏斗的形状,把泡好的黏米和红枣放进“漏斗”,用力压紧,将上边的苇叶弯下来包裹严实,用马莲绑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妈妈的动作麻利,一气呵成,我试了很多次都没成,松散是大忌。

        吟咏端午的诗作还有很多,以上所举实在有限,这些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因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些内容我们无法体验,但最基本的吃粽子、采艾草及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感怀,在千载之后仍能拨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