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如今已是普及之物,三四千元就能买一台漂亮的笔记本,台式电脑就更便宜。但在二十多年前,电脑却稀罕,少有私人玩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我在一所学校当教师,照理说我们应该是最容易用到电脑的人,可除了专职教师,我们连电脑室的门都不能进。记得当年为了学生上计算机课的需要,学校买了8台苹果机,简直视若珍宝,专门修建了一座平房作为电脑房,而且室内的水磨石地面上还铺了一层地胶板,配备了专用的桌子;窗帘也用的是绒布。管理上就更严格了,定了制度,配了专人。每次学生上课,都必须换上拖鞋,课后,专职教师总是要拖地,并且每周必定打一次地蜡。有一次,学生们上完课出来,我好奇地走到电脑室,刚要进门,就被专职教师拦住了,给我指了指墙上贴的《电脑室管理须知》,其中有一条是,非电脑室相关人员不得随意入内;那教师还说,电脑最怕灰尘。怪事!难道我进去一下就尘土飞扬了吗?我刚要冒火,另一位老师拉我走开,不无揶揄地说:算了!算了!那几部电脑是学校的金宝卵,看都看不得的。听语气,这位先生在我之前似乎已经杵过一鼻子灰。从此,我对学校那几台苹果机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只是后来听说电脑坏了,找了几拨人也没修好。
后来,电脑开始成为作家的写作工具,成都市文联为此特别召开了一次换笔大会,老作家马识途先生到现场演示,马老可能是四川作家中最早换笔的人,十分令人钦佩,而我说来很汗颜,换笔大会发的一床空调被快盖破了,笔却还没换下来。有天朋友聚会,四川大学一老师大谈电脑如何实用,还给我推荐了一套深圳出的作家软件。我虽动了心,但买电脑终究是笔不小的开支。妻知我意,花了8000多元,在广州天河电脑城请人组装了一台。电脑托运回家装好后,很长一段时间却如聋子的耳朵——摆设。五笔输入对中年人实在难!哪有精力去背字根?加之那时我们报社也还没搞电子化编辑,因而没有压力。然而有一次我向上海某刊投稿,编辑来电话说,稿件写得不错,但希望我提供电子文本。我连打字都不会,哪有电子文本,稿件最终不了了之。这事对我刺激很大,深感再不换笔真要落伍了。终于开始用电脑写作,算起来距离参加换笔大会已过了八九年。
如今电脑已成为我每日离不开的助手和工具。想起当年在学校,我只能望电脑兴叹,到如今我一人就有三台电脑:两个台式加一笔记本,我深感,电脑已经从贵族变成了平民。(文 张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