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像
清代四川,家族的宗祠或者百姓的堂屋中,往往有供奉木雕造像的传统,既有佛教的观音、佛陀,也有道教的文昌帝君、药王、财神、镇江王等,亦包括祖先像,它们是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堆积起来的精神信仰,也是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
药王 近水楼台从人到神
农历4月28日,天才麻麻亮,64岁的康兴义起床给药王上香,今天是药王寿辰。堂屋正中的神龛供奉一尊高约40厘米的木雕药王,它面目慈祥,颌下三缕长须,双手托龙,骑在黄虎之上。神龛上方贴有红纸,上书墨书:“京兆家风”“天地君亲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文武夫子四官财神香位”“药王会上十三代名医仙师采药童子炼丹先师位”。
老康家在乐至县大埝乡康家湾,先祖传说是“湖广填四川”。大约清朝嘉庆年间,康家出了位中医,悬壶济世造福乡里,也找来工匠雕了这尊药王。传到康兴义这一辈,兄弟几个分家,老康不要房子,要了木雕。如今康家虽无人行医,这尊药王却成了家族历史的见证。墙上“京兆家风”四个大字,指的是药王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耀州区),也暗示康家一直以神医弟子自居。
药王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神医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他一生致力行医,勤于着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合称《千金方》,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清代四川,药王信仰极为流行,不只是医药世家,寻常人家也在家中供奉药王,期望这位道教尊神能带来健康与福祉。药王大多身着圆领长袍,手中抓着飞龙的胡子,身下骑着憨态可掬的猛虎,暗合“降龙伏虎”传说。孙思邈曾经救治泾阳龙王的龙子,又从猛虎口中取出骨刺,唐太宗有“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的赞誉。
乡间,即使是简陋的神庙,神龛上的神仙也寄托着普罗大众的愿望,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望与信仰。
唐朝名医孙思邈为何被尊为药王呢?这是中国本土道教的功劳。佛教有药师佛掌管众生生老病死,道教为了争取信众,遂创造出药王。不过道教本没有掌管健康的神只,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上的神医,有着道士身份的孙思邈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在医疗条件尚未成熟的古代,老百姓生了病只有依赖神仙,身体健康比什么都来得现实,这或许是药王流行的社会背景。
财神 最受国人欢迎的神灵
农历正月初五,广汉市和兴镇安平村的乡民扶老携幼来到村口老君观,给神仙上香。老君观供奉三清、文昌、关帝、王母娘娘等神灵,又以药王与财神最受欢迎。财神赵公明威武赫赫,怒目圆瞪,长须及胸,身着铠甲,一手持钢鞭,一手执元宝,骑在黑虎之上。这一天是财神生辰,乡民顶礼膜拜,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前一天晚上,许多人家置办酒席,热热闹闹地为财神庆辰,民间俗称“接财神”。
中国人恐怕没有不拜财神的。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赵公明早期形象并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晋人干宝的《搜神记》记载,一日,散骑侍郎王佑听到门外有人造访,称自己是赵公明将军属下,到人间征兵。王佑见冥将来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老母无人照顾,不由黯然神伤。冥将见王佑事母至孝,便到赵公明那里给他求情。
宋代之后,赵公明摆脱冥神形象,走进千家万户,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功不可没。他本是峨眉罗浮山仙人,被闻太师请来当救兵,一鞭将姜子牙打得半死,将哪吒打下风火轮,力战黄天化、杨戬、雷震子,也不落于下风。姜子牙无计可施,最后还是靠旁门左道杀了赵公明。姜子牙灭商后主持封神仪式,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有“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赵公明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财神。
追求财富古已有之,财神为何直到明代才出现呢?在传统儒家看来,追逐财富有违君子之道。《世说新语·德行》中,管宁与华歆在园中锄菜,管宁见到金子不为所动,华歆却心生邪念,管宁由此被塑造为君子式的人物。宋代之后,商品经济长足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追逐财富不再受到道德的制约,这或许是财神信仰出现的土壤。
太上老君像
在长期历史演变中,财神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福禄寿喜财”中的李诡祖、五显神、五通大帝都能赐予钱财,其中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公为世人熟知,民间奉为“正财神”。四川清代木雕财神,除赵公明外,以关帝数目最多。他大多是红脸武将模样,柳眉杏眼,身披铠甲,外罩绿袍。传说关羽在曹营,曹操常常赏赐财物,关羽每收一样,即登记下来,离开时悉数奉还,还附上账册,此方法被商人沿用。不过,记账随商业兴起出现,并非关羽首创。历史上的关羽以勇武忠义、公正无欺闻名于世,这些品质正是生意人生财的关键,且商贾出门在外,也需要神灵保驾护航,这才是关帝被尊为财神的原因。
文昌帝君 从蜀地走向中国
与药王、财神不同,文昌帝君出自蜀地,祖庙在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从宋代开始,文昌帝君即被视为掌管科举功名之神。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个叫李知几的仕子,一日向梓潼神(文昌帝君)求取功名,当晚即梦见来到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着观前支机石对他说:“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知几遂改名李石,果取功名。
梓潼神信仰传入中原后,逐渐获得朝廷认可。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钦定“忠国孝家益民正直祀典之神”,简称“文昌帝君”。由于封号中带着“文昌”二字,遂与传统的文曲星重合,原本只在巴蜀地区流行的梓潼神,一步步扛起了中国科举的大旗。
晚清,文昌祠、文昌庙数目一度超过了文庙,遍布各省,还流传着“文昌,先天之孔子也;孔子,后天之文昌也”的说法,将道教文昌帝君与儒家至圣孔子相提并论。既然功名可以像钱财、健康一样通过求神拜佛实现,文昌信仰的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文昌帝君的发源地,四川几乎每座城市都有文昌宫、文昌阁。无论是官宦府邸,还是寻常人家,都爱找工匠雕刻文昌帝君,视为座上宾。清代的文昌帝君数目众多,其形象也千差万别,或沉稳大气,或清秀俊俏,或玉树临风,或若有所思,但大多头戴乌纱帽,身着官袍,腰系玉带,俨然一官吏形象。
木雕造像背后大多凿有方形、圆形小洞,称为藏洞,完整的藏洞,往往放置金银铜铁锡(称五金),或青红黑黄豆及大米(称五色粮),偶尔还有纸张,上书神像名称,以及某年某月某日何人供奉等等,四川省巴中市的一尊文昌帝君,藏洞中的纸张如是写道:
大清国四川北道保宁府巴州顶山乡四甲地名石泉山下……文昌帝君……神圣保佑信士一家老小个个加福加寿,清吉平安,天开文运,运□亨通,只有吉神拥护,不见恶耀加临,凡富贵功名心有所祈,种种如愿……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岁仲春月,巴州顶山乡石泉山下一户人家找来工匠,雕刻了这尊文昌帝君。从墨书来看,清代文昌帝君不仅仅是功名赐予者,还有加福加寿、趋吉避凶、劝人行善的功能。
道教神灵走进日常生活
清代四川木雕造像,药王、财神、文昌帝君数目最多,工艺也最为复杂。而诸如三清、真武大帝、镇江王、福神、禄神、雷神、妈祖等道教神灵亦大量出现,这似乎显示出,清代的道教占据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镇江王多是英俊的武将形象,头戴金盔,脚踏飞龙,右手执斧,脚下踏着蛟龙。镇江王亦称杨泗将军、杨家四爷,原型是农民起义军头目杨幺。南宋年间,杨泗追随钟相起事,席卷洞庭湖地区七州十九县,宋朝屡次派军围剿,皆无功而返,不得已从抗金前线调回名将岳飞,这才破了义军,杨幺为岳家军大将牛皋所擒。杨幺死后,他的事迹在洞庭湖畔广为流传,船户传说他能平定水患,遂立祠祭拜,逐渐神化为道教水神。
此外,土地公公多为地方员外打扮,身着便服,头发花白,杵着拐杖,颌下长须及胸;火德星君身披铠甲,面目凶恶,三头六臂,手中持有刀、剑、弓箭等法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战青牛怪,先后请来火德星君和水德星君帮忙;灶神也称灶公、司命真君,双手笼于袖中,它最初掌管饮食,后被赋予“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职能,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离开人间,向玉皇大帝上奏。民间常在前一天晚上用汤圆、麦芽糖祭拜,堵着灶神嘴巴,让它在玉帝前说些好话。
在世俗性与民间性极强的道教看来,山川、河流、天地、星辰、水火、风雨、雷电、牛马、蚕虫,乃至医药、灶台、生育、房屋、厕所,无不由神灵主宰。道教将其神化后,注入中国人的生活,乃至心灵。时至清代,百姓的生活与神灵密不可分,生病拜药王,求取功名拜文昌帝君,婚后无子嗣拜送子娘娘,江中行船拜镇江王,预防火灾拜火德星君,倘若想求钱财,那不妨去财神那里试试运气。民间几乎月月都有道教神只的节日,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九祭玉帝,正月十五上元节祭天官,二月祭土地,三月祭城隍,五月祭关公,七月祭魁星……道教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家家念弥陀 户户拜观音
较之熙来攘往的道教神灵,佛教题材木雕略显单调,大多以观音为主。在印度,观音最早是跑龙套的小角色,且从未以女性形象出现过;传入中国后,这位菩萨却以女神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王母娘娘、女娲娘娘,但前者棒打鸳鸯,拆散牛郎织女,却是凶恶、孤僻形象;后者虽有无穷法力,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大联系。相反,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以后,立刻以和蔼可亲、有求必应的形象俘获了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女性的心灵,填补了中国人的信仰空白。
明清时期,《初刻拍案惊奇》《合浦珠》等小说流行,书中的观音菩萨往往以救苦救难、赐人子嗣、惩处奸恶的形象出现:《初刻拍案惊奇》卷27,王氏的夫君为歹人所害,不得不出家为尼,每天清晨向观音吐露心事,从不间断,最终夫妻团聚,恶人也遭到惩治;《合浦珠》第7回,僧人寂如化缘,即为了“小庵新塑一尊送子观音,尚少数金”。从中可见南海观音、送子观音的流行程度。
南海观音像
这种思潮也影响了木雕造像,清代观音多以南海观音、送子观音形象出现,也多了一份烟火气与农家气息。南海观音静坐在普陀岩中,手捧净瓶,竹林掩映,白鹦鹉在山中盘旋;送子观音如同贤惠的农家女子,脚下孩童嬉戏。恐怕谁也想不到,印度的观音居然在中国抱起了孩童。
造像丰富 和而不同
清代四川,一些殷实之家除了供奉道教、佛教神灵,偶尔也雕刻祖先像,寄托哀思。成都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对夫妇像即是其中精品:男子身着官袍,面容慈祥,满脸皱纹,胡须花白,端坐在虎头圈椅上;女子头梳高髻,和蔼可亲,宽松的袍子下方露出三寸金莲。
木雕背后的墨书题记记载的是家族历史:父王公田泉生像之座 皇清……孺人显妣王母刘氏遗像之作 男能昭、能现奉。王能昭、能现两兄弟找来工匠,为父亲王田泉,母亲刘氏雕刻了这对木雕造像。开凿木雕时,母亲刘氏业已过世,遂称“遗像”,父亲王田泉依旧健在,故称“生像”。刘氏有“孺人”的称呼,这是朝廷对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可以推断王家父子必有人官至七品。
清代四川的祖先像,有的头戴暖帽,身着红袍,倚在马背上,工匠别出心裁地将马雕成卧姿,以突出人物高大的身姿;有的却又是农家妇女装扮,头绾高髻,身着对襟长袍。祖先像以写实风格为主,件件不同,由此四川形成木雕造像的另一种风格,为我们了解清代四川服饰、首饰乃至祭祀风俗,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佛教、道教、祖先像,四川清代木雕造像种类庞杂,数量繁多,也是中国木雕造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明代末年,四川陷入长达数十年的饥荒战乱,清朝立国后即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鼓励外地移民入川,来自湖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将各自信奉的地方神带入四川,以求得到乡土的慰藉与神灵的庇护。移民入川,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影响了四川人的精神世界,而四川自古道教、佛教盛行,这是木雕艺术盛行的宗教土壤。
清代四川,一尊尊木雕走进无数像王能昭、王能现这样的家庭的香案之上。晨昏叩拜,香烛摇曳,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之后,它们落满灰尘、妆彩斑驳,却寄托了普罗大众的愿望,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望与信仰。(蓝荣辉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