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驿春台会游街时两侧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春天回来时,乡村大地就会上演一台好戏。这戏因农事与天候的密切而派生,北方叫庙会,江浙名社戏,而在川西平原,则有一个悦耳的称谓——春台会。
春台会大多在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举办,且特色各具。如崇州元通以农资交易为主,目标指向备耕春播;都江堰青城山庙会则呈现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邛崃固驿春台会却与诸神尤其是土地神有关。
邛崃民谚:“平乐坝的人,固驿镇的神。”创办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固驿春台会,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邛崃最负盛名的民间节会。从初期四乡居士蜂拥而来拜神还愿的东岳庙会,逐步演变为以唱戏酬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共享太平的祭祀活动,最终发展成集商品交易、民俗展演、名食荟萃等为一体的二月盛会。
造型夸张的街头表演
始于明代,代代衍传
辞海里,春台意指美好的游观之地,杜甫诗“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便深具确解之味。春台会大多在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镇举办,且特色各具。如崇州元通以农资交易为主,目标指向备耕春播;都江堰青城山庙会则呈现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以及20多个民族和谐丰富的生活方式。而邛崃固驿春台会却与诸神尤其是土地神有关——源于春天的热闹以酬神的名义开始。
固驿古镇位于邛崃市东南15公里,地处水陆要津,水运通往新津、彭山,陆路连接成都、雅安,历史上曾为依政县治所在地。后因内设专司迎送驿使往来事宜、传达附近州县公文的驿丞署衙,遂演替成故驿或固驿。清代移民填四川,固驿因区位特殊,分配移民较多。随之而来的各种信仰也就在此安家落户、生根发芽,融会成独特的乡风民俗。近十座江西、福建、广东、湖广、陕西会馆和寺庙,对应着那句邛崃民谚:“平乐坝的人,固驿镇的神。”人们印象中的固驿,不仅以神庙和会馆众多着称,更以其仪礼隆重的春台会闻名。
固驿自古热闹繁华:驰道人来车往,既有宝马一路的风光客,也有浮絮漂泊的倡优皂隶;河道桨声灯影,徐急摇曳的水汽笼罩下,不是锦衣夜行的韬隐者,便是叩舷而歌的水手蒿工。千百年里,羁旅、商贾、穷愁而不潦倒的骚人拥塞杂陈,为春台会铺陈出天然的人文地理环境。
自明代万历以来,这春天的盛会每年农历二月十四定期举行。说起其来历,上了岁数的固驿土着虽版本各异,却也无不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主要是敬土地神,那副“你敬我土地,我保你平安”的庙联不是很说明问题么?在一些街头巷尾,劈面就能照见石砌土地房和石凿土地菩萨,香火都很旺!除此之外,各行各业供奉的神祗也借春台会之机纷纷亮相,承享一年一度的迎拜。如菜行的陶朱公、屠行的张三爷、木行的鲁班、糖酒行的杜康、水食行的雷祖、染房业的梅葛二仙、土布业的织机圣母等等;连大树和老树也尽叨其光,纷纷披挂红布条——虽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无关。总之,一切目的不外乎祈求乾健坤顺,保佑庄户人家有个好年景。
春台会期间,镇子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呼朋唤友,让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惊喜不已,顿时感叹撵上了年节渐远的虚脚。二月十三照例要唱亮台戏——固驿是川剧戏圣、“变脸”创始人康芷林的诞生地,素有“川剧之乡”的美誉;以康芷林命名的“芷林广场”建有戏台和廊道,不定期举办专场演出。看戏自然成为春台会的首课。观众从十里八乡赶来,在接连几天的陶醉中过把瘾。平日栖居茶馆“打围鼓”的爱好者此时也扣锣封箱,或让位于更专业的梨园戏班,或自己投身其中,客串几场拿手的传统折子戏。老玩友们虽然上了年纪,但唱、做、念、打一派健朗和潇洒,丝毫看不出业余——这种互融共生的舞台规则自清代咸丰年间就已勃兴。
尽管创新重振、人才培养、现代元素的目标一直在努力追求,剧目却仍是《情探》《龙凤呈祥》《群英会》之类。赶会的村民既非一概懂得,也就不大理会戏文里的悲欢,只图凑个热闹的份子。咚咚锵的锣鼓夹杂在闹哄哄的人声中,顿时瘦下去许多。焦桂英在台上窕声窈窈地唱:“自别后,梨花落,杏花开……”看客则自顾在台下嗑手里的瓜子,拉别人的家长,一任那帮腔的叹息自个儿在幕后卖力拖声地“啊……”;唯有耍翎、变脸、脚踢慧眼等等戏圣曾经的绝活出场,方能镇住堂子。一招未完,立时就被台下应者景从的喝彩淹没。
乡村的狂欢名副其实
路上行人熙攘,水面船只拥塞,怎一个闹字了得!待云游观光、争利于市的远近客商汇聚得差不多时,春台会的正期也就拉开了帷幕。本地村社的舞龙、耍狮、扭秧歌、踩高跷以及幺妹灯、霸王鞭等表演则走街过巷。这些队伍虽不专业,但在青瓦木门的近前烘托、金黄菜花的远景映衬下,一班人众的各色行头却鲜艳明丽,特别是俏走碎步的幺妹儿们,好看得不输紫陌阡尘的惊艳红粉。
尽管过了正月十五,但仍能在盛会的缝隙中瞥见春官的身影。司职者大多是一些质朴率然的村夫野老,虽不谙书契,但代代相传的口头文本却是记得的。他们挨家挨户地将春天送进门槛,一面从随身挎包里拿出耕牛图和年历表,一面说唱几句,以讨得几许银角。所唱内容信手拈来,腔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或诙谐或端正,主旨不外乎赞颂祝福的吉词,如“大姑娘头上扎红花,小媳妇脸上把粉擦……”“主人客气礼数多,儿子读书中状元,女儿会找好婆家……”“想财神,盼财神,财神主动送上门……”等等不一而足,适与那种聊以塞责的、干巴巴的计生类套话和空话判然有别——虽然真正的春官说的仍是官话。因随喜成分十分强烈,接了红色木刻春事纸的人家回不回赠一毛两角的零钱,皆不打紧,双方在这特殊时节仍是乐陶陶、笑盈盈。有道是: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贴春事纸,听春官说春,时或成为春台会上必不可少的小小过场。
让人们特别投入的无过于绵延铺排的风味小食摊点:春饼、糖葫芦、盐萝卜、烤红薯、油炸臭豆腐、锅魁、钵仔糕、豆粉儿、蛋烘糕……好吃嘴一个二个大呼过瘾。固驿一绝的甜皮烧鸭则不动声色地踞守一隅,生怕一吆喝就掉价到卖吼货的档次,仿佛不如此不足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买主。当地人待客,习惯砍一只呼为“烧鸭子”的油烫鸭,——尤其要镇里名气最大的“刘鸭子”。这道渗合了灵草、丁香、肉桂、甘松、冰糖等十多种原料的美味呈枣红色,撕开香甜的皮后,鲜嫩的肉质微泛金黄。大多数情况下,外乡人只需品尝一口,随即便动连吃带包买点回去的心思。
如果说鼓乐、彩车、川剧、马戏、歌舞、焰火、坝坝电影以及名目繁多的各种民俗表演是固驿春台会风味杂陈的拼盘,那么物资交易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大餐。沿街出摊搭棚,各行各业落位于粗略划定的区域:家电、服装等大宗商品占据连接川藏线的主路;正街摆放小百货、京果、干菜;烟巷子中水烟、叶子烟、香烟、瓜子齐集;横街子以香烛、钱纸为主;空坝上各种小吃、腌肉、烧鸭一应俱全;新街子出售菜秧、海椒秧、茄子秧、瓜种;大井坎卖谷种、豆种、花生种以及大米、杂粮;下河街是家禽、蛋类市场。从下河街到场口则出售犁架、牛轭、簸箕、扁担、锄头、犁头、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以及各种竹木器。
在“家缺农具不用愁,春台盛会任你游”的氛围里,尚有为数不少的城里人、尤其是追风逐俗者延颈发呆,他们闲消中对旧时主顾双方在长袍大袖内各伸一手,彼此商定协议的袖内藏机成交方式的遐思,与目下挑三拣四、讨价还价的乡民同构,呈现出农耕文明独有的温暖与亲和。
由于成都石羊、新南门车站以及火车北站十多元便可直接买到固驿的车票,且车程只有一个多小时,游人不仅来自一天往返的成都,还来自绵阳、资阳、内江、雅安地区和邛崃周边县市。
令人忍俊不禁的春台会表演
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五天的春台会就这样伴随丽日春阳,以敞开的方式延纳了乡土大地对年景的希冀,搭建起观顾劳作和收获、酬神与渴盼的平台。众声喧哗、趋吉避凶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民间世俗真相,乃至引车卖浆者对自己的体认——欢喜如此宽大,又值清风花香入怀,仿佛一场嘉年华的狂欢会。
这台盛宴不仅实现了文化开道、经济殿后的双赢,而且满足了黎民百姓的内心愿望与备耕所需,在当时,使庄户人家短暂地自外于汗滴禾下土的时世艰难,在相对单调的日常生活里,一补欢娱的欠然。(陈瑞生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