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0年第6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6期 > 详情
        名人 | 实业报国 教育兴邦 无问西东冯元勋
        发布日期:2020-07-22 16:44:33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冯元勋是成都最早一批赴欧留学生,为修筑川汉铁路,十年艰辛求学。然而战乱的时代,令学成归来的他壮志未酬。实业报国无门,他又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尤其是在负责留法勤工俭学会时期,秉公选才。

        1905年,冯元勋留学欧洲。

        第一代留学生 十年艰辛求学路

        冯元勋,字品中、号一披,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乡陶家湾。父亲冯辉廷是前清秀才。兄弟三人,元勋居长。四岁时,就读于村塾渑池书屋,其父乃村塾之师,督教特严,稍有差错,鞭笞交加,乃至伤痕累累。苦读寒窗,夙夜孜孜,寒暑弗间,全年仅正月初一休息一日。元勋自幼颖慧能文,试辄高第,以此名噪乡里。年未及冠,即以科考入庠,崭露头角。

        冯元勋、夫人周淑仪、儿子冯思刚合影。

        1900年庚子事变,乡下骚乱,全家避居省城。冯元勋就学于徐子休先生创办之华阳小学堂,与张群等人同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试后,他入选东文学堂,预备留学日本。因家甚贫,五月天暖,尚无单衣,仍着破袍,羞于见人。然学业优秀,累居榜首,旧学的底子打得非常牢实。

        翌年春,为修筑川汉铁路培育人才,经四川总督锡良擢拔,奏派留学比利时。冯元勋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大转折联系到了一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废除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各级政府选拔“俊秀”出国见世面,读书人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学技术,以振兴国家。

        冯元勋深感国家之孱弱,欲振兴中华,必先发展工业。抵达法国之后,他即从头开始学习法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这对于习惯于旧学的中国文人而言,其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比利时列日大学矿冶系。其道路之艰辛,学习之勤奋,可想而知。列日大学肄业四年,转入比利时着名学府蒙斯工学院矿冶系。就学期间,年年名列前茅,并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赴矿井采矿,冶炼厂冶炼,辛劳备至,以求得实际之学问。留学期间,他还见过孙中山先生,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同盟会。

        1914年秋,冯元勋于蒙斯工学院毕业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比利时沧陷,乃经荷兰避居伦敦,等待毕业文凭。1915年秋接到文凭后,自英国乘船至挪威,经瑞典、芬兰,转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取道西伯利亚,沿途停停走走,备受颠沛之苦,岁暮始抵成都。冯元勋25岁被选派留学,为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本科文凭,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这就是我国第一代留学生艰辛求学的生动写照。

        实业报国无门 教育兴邦为先

        冯元勋学贯中西,更是当时国内极其珍贵的采矿、冶炼专长的人才。虽然他满腹经纶,但回国后,却面临蜀中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局面,原先计划的川汉铁路早已销声匿迹。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没有资金、项目、更没有像样的工程师团队,冯元勋十年学成,却报国无门,英才无用武之地。

        凭借留洋资历和较强的办事能力,冯元勋历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实业厅厅长、教育厅主任秘书、经济部采金局工程科长、四川外国语专门学校校长、四川留法勤工俭学会教育长,成属联立中学(石室中学前身)校、原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等职。

        冯元勋任外国语专门学校校长、成都大学教授之际,与民盟领袖张澜、当年张罗赴法留学会的吴玉章等过从甚密,家国情怀始终看得很重。他一生正直实干,“实业报国”理想不死。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他又义无反顾地应召去采金局任职,以期能发挥专长来报效国家。

        冯元勋秉性仁厚、外刚内和,立身勤慎、行事谨密,清廉正直,崇实际、屏虚文,其于出处去就之间,辞受取与之道,靡不深思熟虑以得其当。治学则兼贯中西,融会新旧。举凡兴衰治乱之源,是非得失之故,必百思冥索以求其解。晚年犹致力于古今学术之演变,有所获必寄意于诗词。他所着之诗文甚多,惜散失而不可得。从先生1939年所赋之抗日爱国诗《感时》一首,可见一斑:

        无定河边骨屡空,几家闺怨撼飞蓬。

        江山摇落涵秋气,狐鼠趋跑入故宫。

        退居两川犹杀敌,孤凭之岛敢称雄。

        痛饮黄龙终归我,伫盼华威慑犬戎。

        冯元勋原配夫人早逝,后娶彭山翰林周紫庭之次女淑仪为妻,生三女一子,均大学毕业,学有专长。他晚年致力于旧学,临终之年(1943年),为其岳父收集、整理、出版有《彭山周紫庭先生遗诗》一集流传后世,诗集落款为:华阳一披冯元勋谨述于成都商业街自宅。

        周翔,字紫庭,彭山人,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1833年—1916年)的高足,成都尊经书院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代表,后考中光绪壬辰科(1892年)进士,弃官后成为教育家兼诗人,历任成都多所高校校长。这本诗集同年送与洛带好友王耀卿,王耀卿将此事写信(信件收录在《简阳王耀卿先生遗稿》中)告知当时正在宜宾李庄就读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王叔岷,信中写道,“叔岷知悉……日前上省,曾见冯一披先生,赠父诗二册,系彼岳父周紫庭先生遗诗,便中寄邮一览。此公本王湘绮(即王闿运)高足弟子,诗名或在赵熙之上。惜不多见也。”能获得同乡文友的高度肯定,对他也算是一种慰藉。

        秉公选才 助陈毅兄弟赴法勤工俭学

        冯元勋实业报国的理想壮志未酬,作为教育家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蔡元培、吴玉章积极倡导和张罗,全国兴起赴法勤工俭学的浪潮。凭借自己的赴法经验和正直的声名,冯元勋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国育才选才的重任,出任设在爵板街的成都赴法勤工俭学会教育长之职。在负责留法勤工俭学会时期,冯元勋秉公选才,选拔了陈毅陈孟熙兄弟、刘子华等四川青年才俊公费出国留学。

        陈孟熙曾撰文回忆这段过程:1917年,16岁的陈毅因家中无钱交学费,从甲种工业学校退学。“免费”“学工”“出洋”……这时“中国留法勤工俭学成都分会留法预备学校”的招生广告让陈毅、孟熙兄弟欣喜若狂。他们的学业成绩完全符合该校的要求,双双被录取。留法预备学校开设了国文、修身、几何、代数、制图和法文,特别是法文的学习,比较困难。唯一的办法是刻苦练习,他们不仅是利用课前、课余,晚上还在油灯下反复拼读,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19年初,校方宣布考试前30名学生享受官费留法待遇,愿意自费前往的可以同行。这对于一贫如洗的陈毅兄弟来说是大好机会。从学习成绩来看,他们名列前茅,但又担心幕后另有交易。于是两兄弟一同去找教育长冯元勋。

        陈毅说:“请问冯先生,考试是真考还是假考?倘是真考,就须按真实成绩排列名次,倘是假考,就不必做官样文章了。”

        冯元勋不禁哈哈大笑,正色回答:“我办教育为的就是教育救国,选拔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振兴中华,使列强知我华夏有人,不敢再欺侮我们。这回考试当然是真考,我决不会同意舞弊的,你们放心好了。”

        考试结果公布,陈毅第十三名,陈孟熙第十四名,志趣相投的好朋友金满城、杨持正、夏时烁、周光炜、李嵩高等,都在前30名之内。四川督军熊克武和省长杨庶堪对这届学生非常器重,指示学校,凡毕业考试名列前30名者,政府给每人旅费津贴400元,以资鼓励。

        1919年6月2日,61名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包括自费留学)在沙河堡集合出发,踏上去法国的旅程。这天的送别仪式非常隆重,各界代表和学生亲属们都来了,人群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街道旁一溜子停放着61台滑竿。学生们个个西装革履,满面春风,一一向校长、老师们鞠躬、握手道别。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留学生们上轿出发。这支威风得意、浩浩荡荡的“出洋”队伍,几乎轰动整个成都城,滑竿所过之处,均有市民夹道观赏、迎送。他们经重庆、宜昌,6月27日抵上海。在上海等候轮船四个星期,又补习法文。8月12日乘法轮麦朗号从上海起锚驶向大洋。

        第一批四川学生还在赴法国途中,第二批又紧跟着出发了。当年8月,李劼人、何鲁之、李思纯等17人自费赴法留学出发。同年12月,巴县、长寿、涪陵、南充等地学生35人自费赴法……在先后赴法国的2000余名中国青年学生中,四川青年就有538名,居全国之冠!这两批赴法留学班的成才率非常高,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冯元勋作教育长时认真履职、秉公选才,其贡献不可磨灭。

        抗日战争时期,冯元勋得知陈毅在江南率军杀敌之消息,激动万分,乃赋诗数首,托陈孟熙转寄其弟。而当时道路险阻,不知是否已到达陈毅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多方寻找冯元勋,不料先生早已于1943年冬患脑溢血,溘然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