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成都的团罗小扇名扬天下,图为五代黄笙《苹婆山鸟图页》。
古人爱扇,并赋予了扇太多太多的内涵。例如,扇子常常被作为爱情的信物。汉班婕妤作《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这是后妃对君恩短如朝露的感慨。东晋时的桃叶,写下《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翻阅历史,我们不得不诧异,小小的扇子,竟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诗句与典故中。
成都自古与扇结缘,宋代时的五月仲夏,十二月市中的扇市便悄然开市。相比于四月锦市的奢侈华丽,五月扇市显然更加平易近人,蜀扇虽有质地、价格的差别,但从官员名士到普通百姓,人人皆能负担;而无论价格高低,每把蜀扇在夏季带来的清凉又是相同的。蜀扇又被称为川扇,它和“蜀锦”“蜀衫”齐名,被古人誉为“蜀中奇产”。
折扇扇面已成为文人墨客绘画艺术另一块重要展示平台
扇子的“多重身份”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晋崔豹《古今注》中说,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而殷制雄尾扇,秦有云母小扇、五色罗小扇和半月推尾扇。1965年,成都百花潭曾出土了一件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这件战国铜壶上,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件文物证明了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蜀人就已与扇子结下不解之缘了。
在古代,扇子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纳凉,更是一种权利与礼仪的象征,例如周代,天子出行的仪仗里就有高高举起的障扇,周代礼仪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唐代时,皇帝上早朝,会有宦官先用大扇子挡着,不让众臣看见皇帝的样子。等皇帝坐稳了,再把扇子移开,露出天子真容,正如杜甫诗所说:“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书圣王羲之是最早在扇子上创作的人,《晋书》记载,王羲之曾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人在贩卖六角竹扇,于是他在贩卖的扇子上题字。老妇人见状不由生气,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后来这些扇子果真被人争相竞买。过了几天,老妇人再找到王羲之,请他再写一次,他却笑而不答了。
太和四年(830年),一位唐代官员因被中枢排挤而来到蜀中。他名叫李德裕,字文绕,是名相李吉甫的儿子,也是后来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的唐代宰相。李德裕来到四川时,应该是有着几分怀才不遇的愤慨,然而成都的山水却给他莫大的慰藉。他的散文《画桐花凤扇赋序》中记载,成都岷江的两岸,种植了许多紫桐。每到晚春,有一种羽毛斑斓有五种颜色的小鸟,穿梭于桐花之间,饮朝露。待到花落之时,便如同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蜀中的名工将这幅景色绘于素扇,而李德裕则欣然作诗文于扇上:“绘斯禽于珍箑,动凉风于罗荐。发长袂之清香,掩高歌之孤啭。”这段极具雅意的散文成为李德裕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而明代诗人杨慎则认为,这是川扇第一次有了详细的文字记载。
大慈寺前卖蜀扇
五代时期,川扇以轻罗团扇驰名天下。杜牧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指的就是川扇中的轻罗团扇。北宋元丰年间,钱穆父和曾任越州太守的郑阴中又先后出使高丽,并携带回高丽的松扇和画扇。这种工艺精美的折扇一进入宋朝,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喜爱,“会稽内史三韩扇,分送黄门画省中”。诗人黄庭坚也因此赞叹:“宝扇真成集陈华,史臣今得杀青书”。热衷于书画的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更是极力网罗画家,扩充翰林画院,大倡扇画和小帧画。徽宗本人所作扇画,使得六宫诸邱竞相仿绘,一柄“御样”,竟有仿作至数百柄者。
而宋代蜀扇不断吸收外来优良技术,不仅色彩更加晶莹富丽,形制也有了较大变化。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宣和末……竹骨扇以木为柄,旧矣;忽变为短柄,止插至扇半,名‘不彻头’。”这种名为“不彻头”的新式川扇,一时成为蜀人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至宋开始,成都的五月便有了专门售卖扇子的扇市,一首成都竹枝词曾说:“扇市游人似锦丛,弃娟休说太匆匆。来年依旧深闺里,掩映桃花半面红。”据清嘉庆版《华阳县志》记载:“蜀民每岁五月,于大慈寺前街中卖扇,名扇市。”这也是史料中唯一能够考证到的扇市地点。
明代之后,折扇愈加流行,而明代出产扇子的地区,以苏杭和川扇最为出名。明人王士性曾说:“蜀锦、蜀扇、蜀杉,古今以为奇产。”川扇不仅被百姓喜爱,同时,也深得宫廷赏识。由于明代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中,未置有制扇作坊,故每年必由各着名产地贡献,供朝廷御用和颁赐之需。其中,四川贡扇的品种和数量最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神宗朱翊钧传旨要四川布政使,每年例进贡各样龙凤扇八百一十柄。其式样及工艺画面共计有三十三种之多,可见川扇样式之丰富。
嘉靖三年(1524年),因两次上议大礼疏而跪廷哭谏的新都籍状元杨慎,被廷杖后谪贬云南。在他流边期间,他的表亲周宗光,特地带着川扇由四川仁寿到贬所去探望他,杨慎因此作诗《酬周生赠扇上刻诗韵》回赠:“执素裁成宝月光,蜷舒怀袖动宫商。老来却厌丹青手,兴到还登翰墨场。”由于杨慎对故乡川扇的珍爱,后来,他的四川老乡纷纷以川扇寄赠,故又有《谢同乡诸公寄川扇二首》:“凤笼分封到海阪,鱼绒千里自巴邱。”川扇与诗,一同寄托这位蜀中大诗人故土难回的哀思与乡愁。
清宫旧藏羽扇
龚扇制出中华名扇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主管四川工农商的道台周孝怀为了振兴经济,在成都厚载门(现称后子门)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赛宝会。其中一名从自贡来的参赛者,把郑板桥画的竹子作为图案,做成了一把名叫《竹魂》的扇子。这把扇子看似平淡无奇,却内藏玄机,正视时无图无画,侧光却图画分明,画随光走忽明忽暗,犹如丝绢。这把神奇的扇子让当时在场的官员名流都惊叹不已,被选为“赛宝会”魁首,送往了紫禁城。后来,光绪皇帝赐名为“宫扇”。 因为创始人姓龚,又名为龚扇。
当年那名参赛者,就是龚扇的创始人龚爵五。龚爵五本是自贡盐场的一名挑煤工人,每天把煤从煤厂挑到盐场,薪酬只够糊口。有一年夏天,满头大汗的龚爵五在盐场看见一个从乐山来的商人手里拿着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心里羡慕不已,但他却没有钱买一把那么漂亮的扇子。于是,他琢磨着自己编一把。龚爵五从成都的竹编上获得了灵感,用划得细如发丝的竹丝在扇面上编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从此便有了龚扇。一时间,从自流井到乐山五通桥,乡绅官宦都以手握一把龚扇为荣。
龚扇第二代传人龚玉璋子承父业,把名家画稿织入竹丝扇,使龚扇发扬光大。据说曾一位巨商拿来一幅张大千画的仕女图,要求在画中人手执的纨扇扇面上,隐现仕女秀美的脸蛋。面对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龚玉璋呕心沥血反复试验,终于编成,从此龚扇名闻遐迩。1953年,龚玉璋被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其作品后来送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龚玉璋的代表作之一《仙山古松》被国家列为民间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如今,龚扇的另一个称呼是四川竹丝扇,它与江苏的檀香扇、广东的火画扇、浙江的绫绢扇并称中国的四大名扇。
成都十二月市中扇市的特别之处,在于扇的雅俗共赏。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可以拥有一把扇子。一把扇子,它既可以昭示皇帝的威仪,也可以承载文人的才思、女子的爱慕乃至游子的乡愁;一把扇子,让辛勤劳动者在夏日感受到一丝凉风的慰藉,也成为了工艺大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一把扇子,在今日或许凉意有限,但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与风流岁月,却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鉴。(文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