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0年第6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6期 > 详情
        行吟 | 诗人之达者 高适入蜀记
        发布日期:2020-07-22 17:32:0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高适像

        747年,宰相房琯被贬为宜春太守,其门客董大(董庭兰,唐开元、天宝时期的着名琴师)为寻生路来到河南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南)。这年冬天,睢阳大雪纷飞,北风狂吹,遥空断雁,出没寒云。接连两次求仕不第的高适与董庭兰久别重逢。两个处在困顿不达境遇之中的人,经过短暂聚会后,又各奔他方。高适感慨深沉,写下《别董大》(二首),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既是激励朋友,也是勉励自己抖擞精神去奋斗拼搏。

        749年盛夏,45岁的高适赴长安应试中第。安史之乱后,他被提升得很快,由八品右拾遗提升到从六品的侍御史、正五品的谏议大夫和从三品的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成为当时地位最显赫的诗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高适在四川的经历。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彭州湔江河谷。759年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记下途中峭壁、攒峰、怪石、山峦等印象。赵华敏 摄影

        首次入蜀 半年间步步高升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郡蓨(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

        752年,高适到河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进入西北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做掌书记,对边塞生活有最为切身的体验,他的名作《燕歌行》气势沉雄,音调流畅。“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的渲染,直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浩叹,不由得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英雄的思念。“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他的《塞上闻笛》又是一番壮美明净的气质,令人平添一种审美意趣。

        然而,此时唐朝社会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节度使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年过五旬的高适跟着哥舒翰到潼关防备。756年6月,安禄山的军队进攻潼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逃往蜀地。潼关失守,高适自骆谷西驰,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谒见唐玄宗。这成为他一生功名的重大转机。唐玄宗对高适陈述潼关败亡之势的陈词很赞赏,升他作了侍御史。10月,高适随玄宗来成都后,又升为谏议大夫。

        这是高适第一次入川,不到半年里,高适向唐玄宗提出了“长策远图”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对被征回朝中任宰相的房琯的“诸王分镇”主张。当时唐玄宗根据房琯建议,令太子李亨负责收复黄河流域,永王李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以便在北方收复无望时能偏安江南。这是对收复黄河流域丧失信心的表现,且容易造成皇子间的纷争。因此,高适“切谏不可”。但唐玄宗没有听从高适的“切谏”。历史也证实了高适并非过虑,安史之乱的战火还在熊熊燃烧,兄弟间的残杀就开始了。

        高适的“切谏”未被玄宗采纳,他很快看清形势,选择投效远在西北的新君唐肃宗李亨。唐肃宗听说高适原来就反对“诸王分镇”,就“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高适得到了唐肃宗赏识,提升为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

        仅仅半年时间,高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小官,摇身一变成为一位重要节度使的大员。但同时他却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受命淮南节度使后,高适负责讨伐永王李璘。作战中高适亲手擒获一直敬重的好友李白,而此时,他的家乡睢阳正受到惊心动魄的围城血战。淮南距离睢阳很近,却因讨伐永王李璘而无法救援,等淮南战事结束赶到睢阳,却目睹家乡劫难,更经历另一个好友王昌龄的死。

        成都草堂杜甫像。当时高适杜甫同在成都,高适对好友杜甫非常关照,两人常有诗歌唱酬。冉玉杰 摄影

        再次入蜀 五年功成名就

        高适第二次入蜀是759年。这年“蜀中乱”,朝廷以高适为彭州刺史(治今成都彭州市)。高适入蜀途中有《赴彭州山行之作》:“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峭壁、攒峰、鸟声、林色、怪石、轻萝令人陶醉,又让人有一种淡淡的羁旅哀愁。

        “蜀中乱”的详情,史无明文,但高适在入蜀途中曾被乱军劫夺:“彭门剑门蜀山里,昨逢军人劫夺我。”(《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可见当时有军人作乱。不久又有“邓、简、嘉、眉、泸、戎等州蛮反”,也是“蜀中乱”之一。

        高适这次在四川时间较长,任彭州刺史一年后,从760年秋到763年春改任蜀州刺史(治所在今成都崇州市),从763年至764年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在今成都市),前后5年,平息两次蜀乱。

        第一次是761年4月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的叛乱。时为蜀州刺史的高适同西川牙将花惊定随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克绵州,斩了段子璋,平定叛乱。

        第二次是高适作为主帅,平定762年7月成都少尹徐知道的叛乱。高适因此立功。当时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新立,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被召还朝,任京兆尹,负责修二帝陵墓。徐知道把严武官衔统统加在自己头上,自称成都尹、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并派兵北断剑阁,阻止朝廷派兵入川,又西诱吐蕃,共同叛乱。高适利用蕃汉兵内部的重重矛盾,很快击败徐知道,徐知道被其部将李忠厚所杀。由于高适平定徐知道叛乱有功,朝廷即以高适接替严武,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在彭州、蜀州、成都三任内,高适留下了一篇《请罢东川节度使疏》,“望罢东川节度,以一剑南(即改剑南为一道,设一节度)”“西山不急之城,精以减削”。这也是高适“政存宽简”,减轻四川人民负担的主张。他的建议不久被朝廷采纳。761年12月即合剑南东西两川为一道,以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但对第二次入蜀任职,高适是不感兴趣的。他在《赴彭州山行之作》诗中就写了:“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玄、肃二宗去世,代宗继位不久,他请求入奏:“二陵攀号,臣未修壤奠;万方有主,臣未睹天颜。犬马之诚,不胜恳款。候士卒稍练,蕃夷渐宁,特望圣恩,许臣入奏。”任成都尹、 剑南节度使时,他又要求朝廷更任他人,“许臣暮年,归侍丹阙。”762年12月,“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高适率兵抵御,虽“师出无功”,并失陷松、维、保三城,但对牵制吐蕃对京城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朝廷并未认其有过。764年正月,朝廷以严武代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3月,高适被命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然而还京不到一年,765年正月,高适就去世了。

        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好友杜甫评价他是文武双全:“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没有才尽其用,而其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

        彭州龙兴寺。高适55岁时层位彭州刺史一年。赵华敏 摄影

        草堂故人 为诗圣供禄米

        高适759年5月入蜀,同年12月杜甫也入蜀。764年3月高适离开成都返京,杜甫于765年夏离成都赴奉节。因此,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

        高适与杜甫从742年起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忆与高(适)李(白)辈,论交入酒垆。” (杜甫《遣怀》)。高适之前经历李白、王昌龄两位朋友的变故,对杜甫这一旧交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通过严武安排杜甫的住处,就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

        杜甫一到成都,高适首先寄诗存问,《赠杜二拾遗》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因杜甫初到成都时寓居浣花溪寺,所以高适称他为“招提客”,全诗几乎都用与佛寺有关的事,如“佛香”“僧饭”“听法”“寻经”等来描写杜甫在寺中的生活。“草玄”本指西汉文学家扬雄着《玄言》(成都扬雄宅又名草玄堂),这里借以问杜甫草玄之外,更有什么着作?实际上是向杜甫索诗。杜甫答诗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不敢像扬雄那样模拟经书,但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点诗赋倒是可以的。

        以后他们经常有诗歌唱酬。761年正月初七,高适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案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成都“柳条弄色”“梅花满枝”,面对美景,反“不忍见”,因“身在南蕃”,遥念故乡,而故乡正遭战乱,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怜惜故人杜甫飘泊无定,以谢安高卧东山相比,怜他怀才不遇,自己虽然潦倒,还勉强为一州刺史,念及杜甫,深感惭愧。杜甫去世前不久重新读到高适这篇诗作,不禁泪下。

        杜甫曾去蜀州访问高适,《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曾谈及:“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杜甫对能在异乡同老友相见,深感高兴,认为可敞开胸怀,尽吐真情。高适也曾到草堂访问杜甫,杜甫写有《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邀请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等诗。后一首写道:“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御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山简,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山涛之子,这里借指高适,高适的年龄大于杜甫,时已年近六旬。杜甫说,自己没有好菜招待客人,枉自麻烦他乘马远访,只好劝他多喝酒,因为他头发已花白稀疏,而酒可御风寒。

        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资助为生,“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杜甫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高适呼救,他在《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中写道:“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如此直率,可见他们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了。(文 许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