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品茗行家的精辟之见。今天,身居高楼大厦中的城市人对泡茶之水已不敢奢求,一般人用纯净水足矣。不过“名茶配妙器”,当人们得到好茶叶之后,总是希望用一套好茶具来泡茶品饮,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品茶的雅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具作为中华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爱茶者日常生活中的收藏品和实用品,而不同的茶具能泡出迥然不同的茶香和品位,却是千真万确的。
四川长嘴铜壶功夫茶艺堪称中国茶文化中的一绝
大邑茶碗 杜甫仰慕
从古至今,我国茶具丰富多采,琳琅满目。由于唐朝以前没有形成独立的茶具制造业,就茶具的具体器物来说,存在地区性的差异。唐朝北方茶具生产率先迅速发展,南方茶具制造后来居上。唐朝南方茶具的重要产地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等处,陆羽特别对这六个名窑加以评价,越州窑生产的茶碗被评为第一位。这不仅是陆羽个人的意见,也为当时的社会所公认,唐代文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另外,当时四川大邑所产的茶碗在西南也独步一时,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中保留了极其珍贵的四川茶具历史资料,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人用四句诗描述了大邑瓷碗的质地、声响和色泽,并表达了急切需求的心情,一件小小的茶具,令诗人思之想之咏之,可见其工艺之精美和为人所喜欢的程度。唐代,南方茶具的生产技术高于北方,逐渐成为当时全国茶具的制造中心。
根据《茶经》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考证,唐代饮茶的主要用具是碗和壶。碗的形状敞口瘦底、碗身斜直,主要有青釉、白釉两种。壶在唐代称“注子”,茶壶也叫“茶注”,最常见的样式是短嘴小壶。另外,唐朝人还首创了一种碗托,当时称“茶托子”,也就是后来的盏托。关于“茶托”的起源,在宋代着名学者程大昌所着《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
“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楪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崔宁为唐代名将,曾入蜀参政十余年,任过西川节度使等诸多官职,据学者考证,以他在川任职的时间推测,崔宁之女发明盏托当在唐宝应年间。在中唐以后的墓葬中,这种盏托还常和壶、杯、盏一起出土,从这些死者生前所用的器物中,说明唐朝瓷制饮茶器具已配之成套。
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茉莉花茶是各类花茶中的主要产品,产销量一直居花茶中的绝对首位。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成都人的最爱,坐成都茶馆,用盖碗茶泡一碗“三花”,茶的本味和花的真香合二为一,浓郁芬芳,沁人心脾,呡一口会让人经久难忘,这几乎成为成都民间茶文化的象征,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天地人 盖碗茶中孕育的中国文化
盖碗茶具相沿至今,与茉莉花茶仿佛结下了不解之缘,称得上是天作之合。三件套的碗盖茶具,碗盖口略小于碗身,盖可以倒扣于碗身内,碗与盖紧密相接,中间没有缝隙,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还可以充分保留茶的香气。人们在喝盖碗茶时有一个经典的动作,就是用茶盖去轻推茶水,加快茶的浓度,然后用茶盖斜掩,挡住浮在茶水表面的茉莉花,这个喝茶的过程体现了茶盖小于茶碗的绝妙作用。此外,盖碗茶弯身口大且外敞,揭开茶盖又可使茶迅速变凉,即使三伏天喝茶也不怕烫。说到垫底的碗托,它一不怕烫手,二不怕溢水,又使盖碗茶具有整体的美感,“三件头”真是缺一不可。
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明清时期非常流行。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碗盖在上面谓之“天”,碗托在下面谓之“地”,碗身居于中间谓之“人”,一套寻常的茶具中,人们可以体味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中国先哲思想,真可谓雅俗共赏。有趣的是,鲁迅先生对盖碗茶也情有独钟,他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清代学人震钧所着的《茶说》一书中说:“凡煎茶止可自怡,如果良辰胜日,知己二三,心暇手闲,清淡未厌,则可出而效技,以助佳兴。若俗冗相缠,众言嚣杂,既无清致,宁俟他辰。”在物质生活日益优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的富足和生活的雅趣,闲暇之时品茗喝茶,成为众多朋友的首选。也许,有了“闲工夫”才能真正品出“功夫茶”的无穷趣味。
铜壶功夫茶 掺茶的行为艺术
蒙山茶艺表演 刘乾坤 摄影
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在最具成都风味的茶馆里,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茶具、老虎灶、紫铜壶,各种物件一应俱全,当然还有穿梭忙碌的掺茶伙计——茶堂倌。
说到老茶馆上茶掺水,那才是真正精到的功夫。纪录片《中国一绝》拍到成都,就专门把“提壶掺水”当作一绝拍了下来,这是编导的慧眼独具。只见茶客刚刚坐定,掺茶的伙计已用手托着一大摞茶碗吆喝着来到桌前,抬手之间,锡茶托已“铛铛铛”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也迅即端坐到茶托上,随后一手稳提铜壶,一指巧翻茶盖,一股热气腾腾的白线冲入茶碗,收壶盖好茶碗,一碗“秒杀”的盖碗茶就呈现在茶客眼前,速度惊人又一气呵成,技艺高超娴熟,又有一种韵律节奏之美,常令茶客不禁拍手叫好。
茶堂倌在古时有一个高雅响亮的名字叫“茶博士”,他们并非博学多才,但在“小茶馆大社会”求生活,他们见识多,知识广,这也是他们的职业特点。四川的茶倌掺茶技艺高超,有许多绝活,正宗的川茶馆用的都是紫铜长嘴大茶壶,要把一米二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真不知要下多少硬功夫。比如先把壶嘴靠拢茶碗,然后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像直泻而下的水柱冲到茶碗里,那种手法潇洒自如、行云流水,的确令人叫绝。他们表演茶艺有10余种花样,形形色色的名称,如“苏秦背月”“二龙戏珠”“金蝉脱壳”“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让人眼花缭乱。还有技术高超的掺茶表演,可以扭转身子把铜壶中的开水注到距离壶嘴几尺远的汽水瓶里,刚好灌满,外面却点滴不留。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古文《卖油翁》的故事,卖油翁淡然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道出了生活的哲理,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如今,铜壶掺茶和川剧变脸作为四川民间文化的精粹,常常在各种场合同台献艺,早已名扬四海,“四川长嘴铜壶功夫茶艺”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文 谭红 | 图 余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