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槐荫消夏图》
立夏无雨三伏热。在天气预报还未普及的上世纪初,成都人每到立夏前,总会念叨着这么一句话。俗语说,只要立夏这天下雨,夏天就不会特别热。炎热的夏天总是常有,现代人有空调驱赶炎热的暑气,有冰箱提供便利的清凉,夏季的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姿。而上世纪的成都,电力尚未普及,甚至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成都人又如何度过炎炎夏日呢?
水井、凉席、蚊香、蒲扇
纳凉套装一个不能少
旧时成都城内外河流纵横,地下水十分丰富,成都居民饮水主要都是靠井水。直到清末民初,被成都人称为圆河水的井水,还是成都城内绝大部分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那么老成都城内究竟有多少口水井呢?
据民国初年傅崇矩撰写的《成都通览》记载,老成都城围城48里,穿城9里,有516条街,2515口井。大凡官衙、学堂、公馆、大院、私宅、寺庙都有水井,每个院子都有水井,每条街平均有四五口之多。大户人家甚至有好几口井,这一口口水井,不仅连接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到了夏天更是成都人避暑的最大倚仗。
在炎热的夏季,井水就是天然冰箱。每到饭点前,冰凉的水井里便多了许多东西——嫩生生的黄瓜、西红柿、西瓜……成都人汲上一桶水,把这些果蔬在井水里浸上个把钟头再吃,那来自地底下的清凉,入口直透肺腑,便把炎热的烦躁气息一扫而空。
吃完晚饭后,人们又三三两两踱出来,聚在一起摆龙门阵。夜风徐徐,把一天的暑气驱散。再晚一些,半大的娃娃或者年强的小伙子,便扯起一桶一桶的井水,光着膀子冲凉。这是夏季入睡前的绝佳享受,但只属于“男娃儿”,“女娃娃家”就没有这么“撇脱”的福利了。
此外,成都家家户户还有一纳凉法宝——凉席。三伏天如果没有凉席,很难想象如何入睡。那时候的凉席并不是现在常见的“麻将席”,而是用竹篾条编成的,造价便宜,且用得越久就越加舒适。因此,很多成都人的凉席即使坏了,主人家也舍不得丢,而是请那些带着竹篾条,沿街吆喝“补凉席”的师傅缝补好继续使用。
夏天蚊虫多,必备的物件还有蚊香。旧时成都的纸火铺从冬天就开始奔忙了,将土白纸裁成3尺长、两指宽的纸条,卷成纸筒,里面填上陈艾、桔子壳、青蒿、野菊花等避蚊材料。每到黄昏时分,小商贩挑着担子,贩卖一卷卷蚊烟。一卷不过一两分钱,放在凉板下,能燃四五个小时,带来一夜安稳的睡眠。
除了水井、凉席、蚊香以外,成都人纳凉的常用物件还有蒲扇。蒲扇是民间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它和凉席一样,造价便宜却又实用,深受成都人喜爱。这些物件,成了老成都的“纳凉套装”,成为避暑的不二法门。
老鹰茶、银花露、卖风人
夏日里的清凉甘甜
老成都夏日避暑,最喜欢喝一种解暑清凉又便宜的老鹰茶。老鹰茶的原料是毛豹皮樟的嫩枝嫩叶,晒干后可当茶泡饮。老鹰茶的叶片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故又称白茶,泡饮时较清香,滋味厚实,先涩后甘,滋味浓而口劲大。
上世纪成都的饭店里,老鹰茶经常被作为夏天免费提供的饮品。伙计干活累了,浑身大汗,端起海碗,咕咚咕咚一喝就是一大碗,很是解暑。盛夏的中午或晚上,出苦力的人往往还用茶水泡饭,加一点豆瓣或泡菜,就是一顿饭。
成都街头有不少乐善好施之人,一到夏天,就在自家门口摆上免费的茶水摊,用干净的小木桶装满煮开的茶水,备上几只土碗,用纱网布一搭,避免灰尘和蚊虫。走累了的路人或轿夫苦力,人人都可来上几碗。
稍微讲究点的人家,有另一种清凉解暑的饮品——银花露。银花露现在在成都几乎已绝迹,但在老成都,每到夏天每家中药铺都是必备。柜台前放着大炉子,上面一口锡制的蒸馏锅,从早到晚蒸馏着金银花水。有客人来时,伙计用杯子接一些蒸馏管下流出的金银花水凝露,再冲沸水,加蜂蜜,不仅退热解暑,更是清凉甘甜。
成都城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茶馆了。即使是夏天,茶馆里依旧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那时候没有风扇和空调,茶馆里密集的人群使空气更加闷热,却也诞生了一种新奇的职业——卖风人。卖风人往往是一群半大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出自贫困人家,每逢夏天便带着蒲扇在茶馆里替人扇风,换取一点微薄的酬劳补贴家用。
泳池打卡
老成都赶时髦
1956年,府河以外还是荒芜一片,没有巍然屹立的电视塔,从双桥子一路穿过狭窄的机耕道,只能看见一片葱郁的麦田。然而却也是在这一年,传来一个令成都人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家体委拨款,要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一个全国一流的游泳池和跳水池,这就是猛追湾游泳池。
不过,在这个声势浩大的游泳池之前,成都还有过两个声名鹊起的游泳池。上世纪20年代起,随着新兴体育项目在成都的萌动发芽,游泳作为体育运动出现在成都人的视野中。当年到游泳池里去游泳是十分时髦的事,成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游泳池叫晶金游泳池。
晶金游泳池由中国早期体育教育家向志均主持修建,位于离华西坝钟楼不远的三台山背后,长31米,宽12米,浅水区水深不到1米,深水区水深约1.8米。配备有下水的扶手,还有坐在高凳上的救生员;几条泳道间用棕绳串起圆木球,作为分隔线;泳池一侧还有杉木板做的跳板,跳板一端用大石块压住,另一端离水面约三尺高。池水是从火烧堰下游水闸引入的沟渠水,水质清澈。
晶金游泳池的建立,让成都兴起了一阵游泳风潮。在此之前,成都并没有专业的游泳教练,蛙泳、自由泳等规范泳姿也并未流行。晶金游泳池开业以后,生意火爆,成为了人气聚集之地。许多商家慕名而来,在游泳池附近开起了茶馆、咖啡厅、餐厅。抗战胜利后,晶金游泳池更名为胜利游泳池,热闹程度丝毫未减。当年游泳池经营者的广告档案如今由成都市档案馆馆藏,记载了胜利游泳池吸引游客的“八大特点”,成为上世纪成都人夏季避暑的见证。
1938年,创办于上海的南虹工艺学校迁移至成都,改建为“私立南虹高级艺术职业学校”,后升格为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南虹艺专开办在锦江桥旁,从锦江桥南侧至复兴桥南侧的道路便因此得名“南虹路”。当时,向志均与川大教育学院院长邓只淳认为晶金游泳池太远,只适宜教学,又在小天竺街锦江宾馆斜对门修建了成都市第一个公共游泳池——南虹游泳池。
这座泳池长50米,宽15米,深处3.5米,浅处1.2米。不仅两边均有扶手,还有3米、1米跳水台各一个。起初,南虹游泳池抽引锦江水。据老成都人回忆,当时用古老的筒车涧槽将锦江水抽引进大滤缸中,经棕片、卵石、粗砂初步过滤后,再入净水池用明矾净化,最后用漂白粉消毒,才能引入游泳池。
1957年6月1日,猛追湾游泳池的儿童戏水池,于儿童节当天对外开放,轰动一时。当时的猛追湾游泳池不仅有儿童戏水池,还有跳水池、甲池、乙池和丙池。其中,甲池作为深水区游泳池,不仅票价最为昂贵,想要入场还需要考“资格证”。甲池的“资格证”是一个黄色的本子,需要游泳者通过在水下连续闭气60秒,外加100米游一个来回的测试。那个时候,一个学生若能拥有一个甲池的“黄本本”,绝对能够得到周围同学羡慕的目光。(文 陆离,档案资料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