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0年第7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7期 > 详情
        天府 | 鳖灵夺国“家天下”
        发布日期:2020-09-02 16:35:5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带有楚风的玉璧,战国年间的楚国拥有一流的玉器加工工艺。刘乾坤 摄

        古蜀历史上,鳖灵(也写成鳖令、鳖泠)也是一位外来的蜀王。他从荆地溯流而上,来到成都平原,并最终取代杜宇,自立为帝。鳖灵能干,却不见得是一位有德行的帝王,他觊觎杜宇的王位,用宫廷政变把杜宇赶下台。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蜀王本纪》却泄漏了这个天大的秘密。

        亡命奔蜀的荆人

        鳖灵的生平颇为奇特。《蜀王本纪》说:“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此种说法,在历代史书中颇有市场,常被引用。不过,两晋常璩对此说却并不感冒。在《华阳国志》中,常璩宁可不记载鳖灵的族属也不采纳此说。常璩还说:“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当世或遇有之,则为怪异,子所不言,况能为帝王乎。”语多不平。对扬雄之说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扬雄说鳖灵“其尸亡去”“遂活”,表面上是落入了神仙之说的俗套,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信息。鳖灵是荆人,荆的命名,据说跟蜀人有关,蜀人“乐曰荆”,也就是把礼乐叫做“荆”。历史上,蜀国军事势力一度到达三峡流域的楚国一带,走出成都平原的蜀人看到平坦富饶的江汉平原,就用自己的礼乐名称“荆”来命名这块新天地。秦人常常把楚人称为“荆蛮”“荆人”。由此看来,荆大抵是楚国在三峡一带的疆域。

        古人说的“尸”,其实也不一定都指尸体。《左传》庄公四年“楚庄王荆尸,授师子焉,以伐随”。意思是楚庄王阅兵时,军士皆木立如尸,所以阵法就叫“荆尸”。“亡”也不一定是死亡的意思,古时犯法当死之人、逃亡者称为“亡命”,成语“亡命天涯”即是此意。因为亡走,所以才有了“荆人求之不得”。巴、楚毗邻,两国之间虽偶有战争,姻亲关系却从未断过;相反,蜀与巴、楚战争不断,世为仇敌,因此,成都平原上的蜀国才是鳖灵最好的选择。如此说来,《蜀王本纪》隐含的意思大抵就是:荆楚之地有个鳖灵,犯了死罪,于是亡命奔走,逆流西上至蜀。荆人见鳖灵逃走,四处缉捕不得。那时的鳖灵,真是个落难的人。

        来到成都平原后,鳖灵其实也没有如扬雄所言立即面见杜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南安县(今乐山)治青衣江会,蜀王开明故治也”。叫“故治”,是为了跟开明王朝日后的都城新都、成都区分开来。宋代四川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也说这里有“开明王城”,是“开明王所筑”。此两条记载,大抵可以澄清古史中的两个误会:其一,鳖灵并非只身入蜀。试想:一个荆人入蜀,会有如此之多的人追随他,筑“王城”“故治”么?随鳖灵入蜀“亡命”的,还有他的县人,据说鳖灵是一个叫鳖县的县令,他们可能举邑反楚,所以被楚人追杀,举邑迁徙。其二,鳖灵来到成都平原,并没有像《史书》《蜀王本纪》记载的那样立即面见杜宇。鳖灵与族人在今乐山一带安居了下来,他们人数并不多,跟巴蜀境内的小诸侯一样,占地为王,筑城耕作,大抵还只是一个小国。不久,一场大洪水来了,鳖灵的契机也来了。

        鳖灵治水与都江堰

        杜宇晚年,一场大洪水席卷了成都平原。洪水来势凶猛,后人形容“若尧之洪水”。鳖灵族本是荆人,住在长江三峡一带的荆人,一生都要跟水打交道,治水能耐自然不差。鳖灵在乐山一带治水,屡屡取得成功。杜宇看到鳖灵治水很有成效,便派人把他延请过来,拜为丞相,负责治水。

        如此汹涌的洪水是从哪来的呢?扬雄说,玉山出水,殃及成都平原。至于玉山在哪,扬雄并没有明说。三国人来敏在《本蜀论》中,认为玉山可能是巫山之误。此说不免牵强:且不说巫山距离蜀地有千里之遥,巫山古时属巴人、楚人疆域,鳖灵本是楚人,举族亡命奔蜀,治水又跑到三峡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常璩也没有沿用扬雄的观点。他说,“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在常璩笔下,鳖灵开凿的,并不是所谓玉山,而是玉垒山。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顺江而下,非常急速;而到了灌县,玉垒山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每到洪水季节,便会泛滥。鳖灵在玉垒山上凿了一个通道,洪水才得以泄出,“蜀得陆处”从汪洋变回陆地,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然而,如果鳖灵是在灌县开凿了玉垒山的话,另一段历史似乎要改写了。

        今天的都江堰,分为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其中最重要的工程,便是宝瓶口。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上开的一条水道,分隔出来的部分就叫“离堆”,正是有了宝瓶口,水流才得以通过。如果鳖灵开凿了玉垒山的话,他其实就已经打通了宝瓶口。

        历朝历代的史籍,都说李冰修了都江堰。其实,最早的李冰,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那个“冰”,是无姓的。或说冰就是鳖灵,语言的差别是《史记》里看不到鳖灵的原因。司马迁是陕西人,初到蜀地,有些字可能会听走音,蜀人说,“鳖灵修建了都江堰”,他就听成了“冰修建了都江堰”,并记到他的《史记》中去了。

        治水成功后,鳖灵已经在蜀地百姓中拥有了很高的威望。他率领族人,向北进发,与望帝相会于郫邑。此时,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正在策划中。

        “开明”夺国迁成都

        商业街船棺遗址,是目前可见的规格最高的船棺遗址,可能是开明王朝的宗庙。李升 摄

        《蜀王本纪》说,“望帝积百余岁……,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此事鳖灵颇有嫌疑:其一,望帝已“百余岁”,如何私通?其二,鳖灵之妻,“私通”之前,从未出现过史书中;“私通”之后,亦不见于古史,大抵子虚乌有的成分很多。历史学家相信:“私通”只是鳖灵的说词,望帝杜宇因年迈,被鳖灵取而代之。

        篡权得手,鳖灵即位,是为丛帝,开明王朝建立,传位12代,统治古蜀国300多年。

        鳖灵的政绩,自在治水。他没有杜宇开拓疆域、驰骋沙场的气魄,不过他确实有本事——杜宇原本被洪水搅得一团糟的古蜀国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蜀中千里沃野,一片繁荣景象。“鳖灵自以为德不若”,真是一位自信的蜀王。随着鳖灵入主蜀地,荆楚文化在蜀流行,其代表便是船棺,这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屡有出土。

        开明王朝的都城有三处。《蜀王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在广都之前,开明王朝定都新都(乐山只是暂居之地),新都是开明王朝在蜀地的第一个都城,故名“新都”。不久,开明迁都广都樊乡,也就是今天的双流。开明九世(一说开明五世)时,把都城搬到了成都。原因是“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从此,开明王朝定都成都,一直至其灭亡。

        国祚三百年亡于秦

        鳖灵百年归西,其子孙接过他的衣钵。鳖灵的儿子,叫卢帝。此时,周室衰微,诸侯纷起,争相问鼎中原,蜀人也不例外。《华阳国志》记载:卢帝率领蜀人北上,攻打秦国。此时,秦国正与韩、赵、齐国纠缠,无力南顾。蜀人一度咄咄逼人,“攻秦至雍”。雍的位置,大抵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

        公元前451年,为了争夺军事重镇南郑(今陕西南郑),蜀秦再次交锋。两国实力悬殊并不大,蜀国甚至一度占优。南郑其时归蜀,不过此次交锋后,反被秦人占领。蜀人不甘心,跟秦人鏖战了十年,终于收复南郑。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南郑反”。

        除了北伐,蜀人还试图东进。鳖灵当年在荆地被楚人追杀,开明此举,不无复仇之嫌。骁勇善战的巴人早在杜宇时便已经在蜀人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下一蹶不振,在与楚人的疆域争斗中也屡占下风。公元前337年,“蜀伐楚,取滋方”,楚人从此不敢掉以轻心,设杆关以防蜀人。

        卢帝征战在外时,他的儿子保子帝出生。保子帝继承了卢帝好战的血统。《华阳国志》说他“攻青衣,雄张獠、僰”,青衣是古羌人的一支,獠人、僰人的位置,大抵在南中,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一带。

        有了这些铺垫,开明的疆域比杜宇时还要壮阔。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巴在三峡,秦在陕西、甘肃一带。开明王朝的疆域,比起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一点不逊色,已有泱泱大国的风范了。

        开明九世是位在历史上留名颇多的蜀王。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开明王朝的都城,从广都搬到了成都。九世以后,蜀王日渐昏庸,尤其是末代蜀王,更是干尽荒唐之能事。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邀请秦惠王来参加军事演习,结果军队阵法暴露无疑;他听信传言,开凿蜀道,迎接所谓能“便金”的石牛;他还迷恋女色,宠信山精,开明的江山最终败在了他手中。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开明王朝遂灭。这个昏庸的蜀王,也死在了秦人的刀剑下。(文 金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