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仙李白一首《蜀道难》,将数千年前古蜀先民的拓荒史描述得荡气回肠。
距今约5000年前,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部落迁徙到了岷江上游的巍峨群山中,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蚕丛。蚕丛部族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征,他们的眼睛像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青铜面具,其刻画的形象很有可能就与蚕丛有关。蚕丛带领着族人走下了岷山,开始在陌生的平原中披荆斩棘,并创立了初代古蜀国。
若干年后蚕丛部族的统治被柏灌氏所取代。夏商之际,柏灌氏也衰弱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鱼凫族系。在鱼凫王统治之下,古蜀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国作为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强盛时期。
古蜀人在蚕丛、柏灌、鱼凫的带领之下,沿岷江由北而南不断向成都平原迁徙,终于迈进了文明的门槛。他们的后继者杜宇,将古蜀国的都城迁到了“郫”(今成都市郫都区),并正式称帝,以“望帝”为名号。同时“教民务农”。在杜宇时期,古蜀国疆域覆盖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杜宇统治晚期,任用来自湖北的鳖灵为相主持治水。鳖灵率领古蜀人,解决了困扰古蜀国多年的水患,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声望,成为新的蜀王,号“丛帝”,古蜀王国最后一朝——开明王朝正式建立。开明王朝建立之后,先定都于广都樊乡(今成都市双流区境),开明九世迁都成都,将古蜀国的辉煌与成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自此古蜀国成为历史,巴蜀之地融入中原文明。
五代蜀王,从“教民养蚕”的蚕丛,生平失考的柏灌,“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以及治水的鳖灵,勾勒出了古蜀先民们披荆斩棘、勇于开拓的历史脉络,正是源自先祖的遗泽,为巴蜀之地奠定了“天府之国”的物质基础,也为醇厚灿烂的天府文化催生出了肥沃的土壤。(文 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