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丛祠内的照壁
成都郫都区旧城西南约两公里左右,坐落着被誉为“蜀中第一”的望丛祠,这里正是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祀祠。距今1500多年前,南朝益州刺史刘季连将原在灌口的望帝祠迁至郫县,与丛帝庙合为望丛祠,至此这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
“端午祭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对先祖的崇敬逐渐演化成了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举行的纪念望丛二帝的望丛赛歌会,它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望丛祠,古蜀记忆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承载了许多古蜀历史,更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往事。
望丛二帝的铜像,左为杜宇,右为鳖灵。
望丛祠的大门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
杜宇鳖灵
望帝、丛帝何许人也?为何能在郫县西南立祠,享受香火供奉数千年?
这一切要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蜀地经过了蚕丛、柏灌、鱼凫上千年的统治,已经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族,进入到了半农耕半渔牧阶段,虽然水患不止,但四川盆地已经成为古蜀人的家园,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下去。
就在此时,一名叫杜宇的男子带领着自己的部族打败了鱼凫王,成为了新一代的蜀王。根据大量史籍记载,杜宇是位深受蜀民爱戴的称职首领。他教民务农,鼓励耕种,使古蜀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据《华阳国志》记载,到望帝杜宇时,古蜀国已是“山林、泽渔、园圃、瓜果、四季成熟”,“桑、漆、麻、纻,特别丰饶”。正是因为杜宇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蜀人称杜宇为“杜主”(又称“土主”),尊崇为农神。“农时先祀杜主”一直作为蜀人的习俗,流传久远。
杜宇时古蜀国的疆界跨越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发达的大型古国。正是因为古蜀国实力强大,还可能参加了武王伐纣之战,《尚书·牧誓》是武王伐纣大战之前,在商郊牧野所作的战争动员誓师词,其中就记载了古蜀国为八部族联军之一的事实。而《华阳国志》也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虽然杜宇文治武功显赫一时,但他并非全知全能,自然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而这道难题,就是一直困扰着古蜀之地的洪水。在杜宇统治晚期,蜀地暴发了一次特大洪水,其声势之大竟不亚于尧帝时为大禹所治理的洪水,岷江如同怒焰滔天的巨龙一般,用爪牙撕扯着蜀地的每一寸土地,无数国民葬身于波涛之中。
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相传一个叫鳖灵的人不慎失足落水,尸体却逆流而上漂到了郫县。更离奇的是,鳖灵一到郫县,立刻就复活了。杜宇大喜,任命其为宰相主持治水工作。鳖灵确实也不负众望,带领蜀民决玉垒山,凿宝瓶口,引岷江部分水流至沱江,又凿金堂县峡使沱江分洪,甚至还可能疏通巫峡,让成都平原支系繁多的水网有了宣泄之处,大大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水患。《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水经注》又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都是在说鳖灵治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再之后的事情就更扑朔迷离了起来,相传杜宇在鳖灵治水时,以百余岁的高龄与鳖灵之妻私通,后因为羞愧而将王位禅让给了鳖灵。隐居的望帝还不忘故国,化身杜鹃时时劝民农桑,留下了“望帝春心托杜鹃”“子规夜半犹啼血”等一系列传说。而古蜀国则从鳖灵开始进入到了“开明氏”的家天下时代,一直到300多年后开明十二世秦灭巴蜀为止,而古蜀国的都城也在开明氏统治期间从郫县逐渐迁移到了成都市区。
回望望丛二帝的权力交接,是禅让还是阴谋至今已无法深究。但望帝劝导农桑,让古蜀国完成了从半农耕到农耕社会的转变,丛帝治理水患,为之后的李冰治水奠定了基础。故后人有“议其贤,则杜宇居多,载其烈,则鳖灵为大”的高度评价。二人“功在田畴,德垂揖让”,长期受到蜀人的尊敬爱戴与香火祭祀,也就不足为奇了。
望丛合祠
丛帝鳖灵死后,被葬在了郫县城南,后来又在这里修建了丛帝祠。而化身杜鹃的杜宇何时身亡,葬于何处已不可考。但蜀民却从未忘记这位劝农桑、重文治、武功赫赫的古蜀帝王,特意在玉垒山麓为他修建了望帝祠,名为崇德祠。两位帝王虽分祠而祀,但各自的祠堂依旧香火鼎盛,享受着蜀民们的尊崇与爱戴。特别是每年的清明时节,来自各地的蜀民更是扶老携幼,纷纷在望帝祠和丛帝祠进行拜祭,场面十分热烈:“万头攒动,盛况空前,颂声如雷鸣,闻传数十里而不绝。”
望丛二帝分祠祭祀,就这样存在了上千年,一直到南北朝南齐建武年间(494年—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与丛帝祠合祀。原来的望帝祠则变成了祭祀李冰父子的场所,并演变成了后世耳熟能详的“二王庙”。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祀,扩建望丛祠。到了皇佑四年(1052年),再次重修望丛祠。
望丛祠的建筑风格是按浙江省绍兴会稽山禹陵规划设计的,祠内园林布局精细别致,楼阁台榭、小桥流水,都是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之意所建。正因为望丛祠雅致讲究的格局,使得这里在古代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思想朝圣地,自然也留下了无数与望丛二帝相关的诗文。其中有李白在江南写下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有杜甫结庐草堂时留下的《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有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千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望丛祠除了文风兴盛外,在蜀人漫长的祭祀望丛二帝的岁月中,也衍生出了许多颇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缅怀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历代官吏每年春秋二季都定期在望丛祠举行凭吊礼祀活动,春季为三月初三,拉开春耕生产的序幕;秋季为九月初九,庆祝丰收。据说,都江堰放水剪彩时,川西道地方官员和省管水利的官员还必先到望丛祠祭祀二帝,然后再到都江堰放水。
望帝陵墓周围的柏树多位清代种植
到了五月十五,在望丛祠里还会举行赛歌会,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1500多年,它是四川地区罕见的民间赛歌活动之一,更是汉民族唯一保留下来的赛歌形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赛歌的时候,川南川北的人齐聚望丛祠,用热情的四川民歌来祭祀望帝、丛帝,祈祷庄稼获得丰收。望丛赛歌之风虽起源极早,但兴盛却在清代,流响于民国,至抗日战争初期而中断。歇响四十多年后,1983年端午节望丛祠内重搭歌台,全县150多名歌手再度热烈竞歌于古老的祀祠,是日盛况空前,观赏者达五万多人。自此以后,望丛赛歌连年不辍,歌会举办的时间一般为一至三天,多则十天,时至今日已成郫都区重要的文化活动,影响力不仅走出了川内,甚至还影响了世界。
丛帝陵墓,碑为依照古碑仿制。
2010年,望丛古蜀文化节暨首届世界蜀商恳亲大会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蜀商齐聚,在望丛祠寻根问祖。由此可见,望丛祠不仅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遗迹,也是四川人的精神图腾,数千年未曾改变。
鳖灵湖中的荷花
破而后立
望丛祠经历了唐宋时的繁华风流,却在明末清初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四川自古以来都因为崇山峻岭而远离战火,出人意料的是到了明末清初时,这里竟然成为战争的主战场。饱受战火摧残的四川人口凋敝,荒芜丛生,甚至不得不依靠“湖广填四川”来增加人口。
望丛祠自然也无法在战火中幸免,昔日的繁华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杜宇、鳖灵二陵孤零零地屹立在乱石和杂草之间,甚至一度成为野兽的乐园。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对望、丛二帝的陵寝进行保护。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修,占地面积达22亩,略略恢复了往昔的神采。是年,祠内遍植柏树,其中的100余株柏树一直存活至今,成为望丛祠中二帝陵墓的守护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祠内再建“听鹃楼”,进一步丰富了望丛祠中的文化内涵。
民国时,四川虽然军阀混战不休,但望丛祠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1929年,爱国将领熊克武曾短暂率部驻防在郫县,还专门拨款对望丛祠进行修葺,并于二帝陵前分别竖“古望帝之陵”“古丛帝之陵”石碑。碑高丈余,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遗憾的是,1968年这块碑被拆毁,仅存残块,后来,按照原样在墓冢前重新竖立起了两座新石碑,如今依然香火不断。
从清代中期到民国的百余年间,望丛祠经历了从破到立的过程,折射出的却是四川恢复生机的阵痛。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凋敝,在湖广填四川差不多100年后,终于让曾经的天府之国恢复了元气,由此也可见之前的战争是多么的惨烈。蜀人用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让战争带来的创伤成为了过去,市井的烟火气成了治愈创伤最佳的药剂,曾经被遗忘在乱石杂草间的望丛祠再度出现在了四川人的视野中。
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望丛祠。1984年,由四川省文化厅拨款,郫县人民政府集资,对望丛祠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扩建之后,望丛祠的占地从22亩扩大到了88亩。
望丛祠的大门设计得颇有意思,大凡陵祠庙宇的门,不是坐北朝南,便是坐东朝西;而望丛祠却单朝正北。而且正面无门,由一方照壁挡着。大门开在两旁,一朝西北,一向北方。其实仔细揣摩,才能领悟到建祠人的匠心独具。望帝杜宇教民务农,丛帝鳖灵治水有功,二帝均功在田畴,后人对其也是同等敬仰,来个“二陵一祠”,正面不设大门,只从东西两边进出,实在是恰到好处的安排。
大门后是照壁,照壁南北两侧各开相对的院门,通往两个园区。南为子规园,北为涟漪园。临水就势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照壁后两阙门通过里间。阙门后是望帝丛帝纪念馆,正中是望帝丛帝的青铜塑像。纪念馆背后的柏林之中,是高达15米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如今是郫都区博物馆。望帝丛帝纪念馆南面是听鹃楼,再南为丛帝陵。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这就是鳖灵湖。
这鳖灵湖,可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实例证。1985年,当时郫县政府号召全县干部、职工,义务开挖人工湖,各乡镇共有2000多台拖拉机日夜奔驰在工地上,仅半年多时间,就挖土14000立方,挖好了17亩大的人工湖,为了纪念丛帝治水的功绩,将其命名为鳖灵湖。
有了鳖灵湖,整个望丛祠活了起来。湖水中央修筑了一些水榭亭台,沿湖翠竹环绕,垂柳依依。以正殿为中心,一边是荷花池,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清新淡雅;夏季荷塘月色蛙鸣,香气四溢;秋天花谢碧玉现,莲蓬挺立于荷叶间,甚是可爱;秋末冬初,枯荷在夕阳映射下,颇有几分残美。
隔着假山和红桥,另一侧的湖水便是垂柳依依。两边湖水以沟渠相连,每天都有游客泛舟湖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游船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对蜀人来说,望从祠内祭祀的望丛二帝,其功可比黄帝、尧、舜、禹,望帝教人农桑,丛帝兴修水利,为巴蜀之地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虽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但望丛二帝的功勋却始终烙印在川人的心中,而望丛祠就是蜀人的精神图腾,经历千余年,不仅未曾被遗忘,反而愈发生机勃勃,引人入胜。(文 梦溪 | 图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