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读《西游记》,曾想过仪表堂堂玉皇大帝,该是何等威严;贬下凡尘前的猪八戒曾任天蓬大元帅,又是什么模样。在大足石门山,《西游记》中的道教神仙出现在岩壁上。题记显示,石门山是宋朝南渡后的作品,约开凿于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西游记》写的虽是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恐怕给读者印象更深的却是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为主宰的天庭,以及麾下天蓬大元帅、太白金星、六丁六甲、土地公公等。石门山给了我一个启示,根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是要开凿石窟的,虽然这多少有违“道本无形”“道至隐,无状貌形状也”的古训。
中国道教石窟以四川省与重庆市数目最多、最为集中。这里古称巴蜀,是天师道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道教渊源,道教石窟也是巴蜀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从南北朝到明清,道教石窟艺术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那些风格各异、题材多变的石窟,勾勒出道教在历代王朝的盛衰春秋,打开了一扇走进道教的大门。
有人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关注道教石窟、了解道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有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在重庆市大足石门山,玉皇大帝、天蓬大元帅、千里眼、顺风耳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这些古典名着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读本;在四川省仁寿县坛神岩,透过并列真人龛女真人的微笑,又想起了儿时听过的七仙女、柳毅传书故事;在巴中朝阳洞,文昌帝君由湖广填四川而来的刘氏家族开凿捐资,想必许多人家会在高考前祭拜文昌、魁星,希望孩子能金榜题名……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暗示着道教只是变得陌生,却从未远离,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代代传承,源远流长。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当然,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美术、思想、音乐、造像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石窟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正如《道德经》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说的,只是“道”的皮毛;透过石窟看到的,也始终只是“道”的冰山一角。(文 | 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