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城山是道教重要的发祥地
巴蜀文化一衣带水,相依相存。成都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西安路出土了中国唯一的南朝道像;重庆大足南山、石门山,道教石窟达到鼎盛,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审美。巴蜀文化圈中的绵阳西山观、安岳玄妙观,共同组成了中国道教石窟的脉络。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今天,当我们走进深山,去寻访那些古老的道教龛窟,便不啻于对中国历史与传统的回眸,这也是巴蜀地区之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成都西安路出土的南朝天尊像,是迄今中国唯一的南朝道像,弥足珍贵。
一直以来,北魏王朝以崇尚佛教着称,殊不知这个马背上的王朝与道教也有诸多渊源。相对而言,道教在南朝要平淡得多,1995年,成都西安路一件南朝道龛的出土,揭开了尘封的南朝道教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庙宇楼阁氤氲在朦胧烟雨之中的江南,也道出了一个佛教空前兴盛、寺庙林立的江南。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简文帝,陈后主无不大兴寺庙、供养佛像,又以梁武帝最甚,竟放下皇帝不当,舍身到寺庙中当了杂役,群臣花了一亿万钱才把他赎回来。
南朝寺庙林立、佛像众多,却在无休止的王朝更迭与岁月沧桑中烟消云散,当时道观中的道像可能也不少,同样也未能留存下来。南朝究竟有没有道教造像留存?1995 年5 月,谜团在成都得到解答。在西安路一次拓宽工程中,工人发现一个石刻窖藏。此前,成都万佛寺、商业街、宽窄巷子已屡有石刻窖藏出土,包括阿育王像、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观音、天王、力士、伎乐等,其上有梁普通四年、梁普通六年、梁大通五年、梁大同三年、梁中大通元年、中大通三年题记,被视为中国南朝佛教造像的代表作。
西安路窖藏共出土十件石造像,其中五件刻有铭文,即齐永明八年(490年)释法海造弥勒成佛像、天监三年(504年)释法海造无量寿佛、中大通二年(530年)晃藏造释迦像、大同十一年(545年)张元造释迦多宝像、太清五年(551年)柱僧逸造阿育王像,显然又是一处南朝窖藏。这次,坑中一个背屏式小龛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龛高约60厘米,主尊头顶挽髻,戴莲花冠,身着褒衣博带式袍服,宽袍广袖,双领下垂,胸前有兽足凭几,左手持尘尾柄,右手轻握尘尾,拇指在尘尾后。台座四角分别雕有侍者与童子,侍者头顶挽髻,身着交领宽袖长袍,双手持笏于腹前;童子头上挽有双髻,右手捧一黑色罐于胸前,左手置罐上——这是首次发现的南朝道教造像,后被命名为一天尊二真人二童子像。
仁寿坛神岩,这个荒草萋萋的院落代表了中国唐代道教石窟的最高成就。
2016年7月,成都博物馆开馆,时隔二十余年后,这个道教小龛进入展厅与游客见面。昏暗的灯光下,天尊笑意盈盈,真人虔诚恭敬,童子活泼顽皮,而历史也似乎轮回到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梁武帝早年崇信道教,《隋书》记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季,信之逾甚。陈武世居吴兴,故亦奉焉。”对道教并不排斥,当名道陶弘景炼丹苦无丹药之时,他还体贴地派人送去黄金、朱砂、曾青、雄黄。梁武帝之后的几代皇帝,如简文帝、梁元帝,对道教的态度也是不温不火,简文帝萧纲曾写过《老子私记》,梁元帝萧绎还曾在龙光殿中宣讲《老子》。不过,相比佛教,南朝道教的历史终究要平淡许多。
南朝名道陶弘景,或许是平静的水面下少有的波澜。陶弘景生于刘宋孝建三年(456年),早年也曾在朝廷中任职,却仅担任侍读一类的小官,后索性到句容山中修道,名气倒大了起来,成了朝野尊崇的着名道士,时有“山中宰相”之美誉。陶弘景名气之盛,南朝名流江淹、沈乐、萧子云、任昉、范云等,都拜在他门下,王公贵族想入其门下而不得者,竟有数百人之多。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道教神灵包罗万象,天神、地只、人鬼、仙真鱼龙混杂,相互之间又不统属,杂乱无章,不利于道教传播。陶弘景目睹此情形,撰写《真灵位业图》,梳理纷繁的道教神系,将当时流传的道教诸神分七个神阶,每个神阶有一主神,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玉晨玄皇大道君、太极金阙帝君、太清太上老君、九宫尚书张奉、右禁郎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主神之外又分设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诸神。《真灵位业图》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太上老君则降到了第四级。
岁月流逝,王朝更迭,南北朝最终成为历史。南北朝佛教遗迹在中国存世颇多,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南京栖霞山、浙江新昌宝相寺等,都留存着为数众多的造像与壁画。相比而下,南北朝道教造像资料发现较少,而陕西药王山碑林与四川西安路窖藏,则一北一南,令南北朝道教史逐渐鲜活起来,也填补南北朝道教造像的空白——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曾经被认为梵音缭绕,现在看来,它还道风隐隐。(文 叶子祥 | 摄影 甘霖、王炘、叶子祥 | 绘图 金磊磊)
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影响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余茂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