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0年第9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9期 > 详情
        名人 | 罗忠恕华西坝上架起中西文化交流桥梁
        发布日期:2020-12-08 10:50:4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豆浆油条是一道中国小吃,1942年5月,来自英国的李约瑟在成都品尝之后竟终生难忘。心满意足地品尝过成都美味之后,他登上了华西协合大学事务所讲台演讲。钟情于中国文化的李约瑟后来主持写就《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史学大师钱穆感慨:“忠恕留学英国,闻其终年御长袍不穿西装。漫游欧美归后,仍穿长袍。设立一东西文化协会,提倡中国文化。英人李约瑟亦常与会。他年李约瑟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亦不得不谓受有当时之影响。”

        罗忠恕何许人也?为何竟能影响到这部皇皇科学巨着的撰写?历史向后索引,吉光片羽之中凸显出其人颇不平凡的一段人生之旅。

        架设一座“欧亚交通”的桥梁

        罗忠恕,四川武胜县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1922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三年级时便与同学组织了“真真学会”,自办刊物宣扬新思潮。成都学界深为《真真周刊》和《率真周刊》所发表的《心理学、人类行为的研究》等多篇哲学译文吸引,该译文即出自医科学生罗忠恕的手笔。

        颇有意味的是,在现代中国历史上,鲁迅、郭沫若等人皆是由医转文。与此相似,还差两年就从医科毕业的罗忠恕转入了文科。此后,他考入燕京大学,师从张东荪等名师攻读哲学与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柏拉图的逻辑思想》获得全校最高奖项金钥匙奖。

        1937年5月,赫克特尔轮汽笛长鸣,驶离上海。罗忠恕临风伫立船上,许多人都知道他将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却不知他还怀着另一番雄心壮志——集合中西方的一流学者,架设一座“欧亚交通”的桥梁。7月8日下午,赫克特尔轮抵达伦敦,长袍马褂的罗忠恕悄然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帷幕的一角。

        4天之后,罗忠恕出现在一个世界性的大会上。在会上,他将柏拉图的理想与孔子主张的大同世界作了比较,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时,正值抗战爆发,他又严斥日寇暴行,伸张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重要意义,与会者无不赞同他的观点。罗忠恕性情平和,温文尔雅,而内心却流淌着一股滚烫的血,人们都被这位气质儒雅的东方人深深吸引住了。

        1939年11月,在牛津大学斯博第教授家中,罗忠恕与牛津大学高年级同学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份“中英文化合作计划”。这份计划被高度评价为“不仅能清楚地反映当时科学教育上的困境,并且深具历史洞察力”。以此发端,剑桥大学成立了“中英文化合作委员会”,随即牛津大学也成立了同样的机构。一大批西方学者以及教育家加入到了“欧亚交通”的行列。这些人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们是: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生物学兼胚胎学家李约瑟、哲学家杜威、天体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哲学家柏格森、汉学家白希礼和仪文达,以及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西方学者致函中国各大学教授,表达了沟通中西文化的强烈愿望。牛津大学说:“吾人所处之时代,有空前之机会使人类互相发生影响,利用各民族之文化优点,以造人类之幸福。”剑桥大学则恳言:“为促成人类之进步计,东西学者与科学家,似有密切联络之必要……盼贵国能容纳学生到贵国就学,俾后受中国思想之熏陶,而得吸引历史悠久之文化。”

        在二战战火纷飞的血色背景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幔,正庄严地拉开,罗忠恕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成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

        罗忠恕在美国时与爱恩斯坦合影

        检索一部中国现代学术史,下列名字如雷贯耳:钱穆、冯友兰、朱光潜、蒙文通、顾颉刚、张东荪、梁漱溟、萧公权、牟宗三……1942年11月19日,“东西文化学社”在成都正式宣告成立,这些大师皆是学社成员,古老的成都一时文气鼎盛、群星闪耀。位于华西后坝101号的“东西文化学社”,成为中国抗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是谁将大师们团结在一起?首功当推罗忠恕。他既是创始人,也是学社会长。是什么精神感召着一代大师?史学家钱穆撰写的《东西文化学社缘起》作过很好的回答:“夫各民族文化之进展,常需不断有去腐生新之努力。而欲求去腐生新,一面当不断对其文化源头作新鲜之认识,而一面又当不断向外对异文化从事于尽量之吸收。今我中华文化,在此极平极弱之后,其有需于一番去腐生新之工作,即已为吾华有识之士所共识。”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这段话,使人想起同在华西坝的另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名言:“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术,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也。”

        当年那位喜食中国豆浆油条的李约瑟,无疑是这场极为重要的文化交流的主角之一。1942年5月3日至24日,他在华西协合大学化学楼、生物楼等处作了12次讲演,内容涉及生物学、胚胎学和中西方科学史以及战时世界科学状况。讲演前还有一件趣事:中国学者发现李约瑟的讲稿是用中文写的,且封面上赫然写着“演讲谟”三字。这“谟”该作何解?李约瑟解释为计谋、谋略,罗忠恕等人听后,不禁莞尔一笑。大家劝他还是用英文讲课,但李约瑟哪肯放过这难得的学习中文的机会,他仍然坚持用中文讲演,并要大家随时纠正他的错误。

        李约瑟的成都之行收获甚丰。他有幸参观了正在发掘中的王建墓,并从人类学、气象学等方面提出过一些见解。罗忠恕为其购置了许多中国古代典籍,并牵线搭桥,介绍他用一套《大英百科全书》换得了一套石室中学所藏的中国典籍《图书集成》。罗李二人从此建立了友谊。直到晚年,罗忠恕仍继续协助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1985年,远隔重洋的李约瑟惊悉罗忠恕病故,特地致电吊唁,并鼓励罗忠恕的女儿继承父志,继续中西文化交流事业。

        史学大师顾颉刚曾言:“在前方枪炮的声音惊天动地,到了重庆是上天下地,来到华西坝使人欢天喜地。”诚哉斯言!罗忠恕利用历史给予的机遇,在成都集合了众多文化精英,并与牛津、剑桥两所世界名校在交换教授和学者、出版刊物、文化考察等方面建立了联系。就在李约瑟于华西坝侃侃而谈之时,一批化学药品空运来华,这对于被封锁的中国科学家犹如天降甘霖。

        在这期间,罗忠恕还设立了东西方文化讲座,由他率先开讲《文化与大学教育》。之后,林语堂、陈白尘、潘光旦、冯汉骥等一流的文化名家与科学家先后登场,大名鼎鼎的海明威、斯坦贝克、费德林等人也在华西坝留下行踪。

        李约瑟(中)应邀来成都时,在华西坝与罗忠恕(右)、何文俊夫妇(左)合影。

        联合国的川籍哲学顾问

        1937年7月14日,巴黎香舍丽榭大街人头攒动,身着唐装的罗忠恕穿过凯旋门,登上艾菲尔铁塔。对于自己立志从事的事业,罗忠恕充满自豪。罗素是他景仰的哲学家,对于罗忠恕发起的东西方交流活动,罗素评价说:“你想推进的事我很赞同……就现在的形势来说,因军事上的必要,文化上的努力不免暂受抑制……但你的见解诚然是高瞻远瞩,从长远来看,你所关怀的实在比战争胜利者更为重要。”

        撩开时间的面纱,一位叫艾尔文的德国人的面容总令罗忠恕挥之不去。二战期间,艾尔文在一场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中献身。他是罗忠恕在华西坝结识的友人,曾为罗忠恕介绍拜访其父——量子力学的开山鼻祖普朗克教授。以此为契机,罗忠恕在欧美拜访和结交了许多重要人物。

        1937年9月,罗忠恕在罗马拜访哲学家晋提立,此人是意大利前教育部长;同月前往捷克拜访亚利丝博士,此人是捷克国父马沙利克之女;月底,又于柏林大学拜访汉学家韩立奇和史坦。1939年底,罗忠恕在剑桥大学与李约瑟博士首次会面,参观其工作室,对他建立的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10余万张卡片钦佩不已,随即为他联系访华事宜。1947年1月10日,罗忠恕面晤物理学家林德曼,此人是丘吉尔的科学顾问;同月,在大英博物馆会见东方古物管理员格雷,得见大量古写本佛经和敦煌绘画,悲喜交加;2月,结识194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福列明教授;同年,与哲学大师罗素在剑桥共进午餐,纵论东西方文化,深获教益;12月16日,在美国拜访科学巨擘爱因斯坦,此前二人已有通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情怀。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20世纪,罗忠恕难能可贵的世界视野,使他的言论不乏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要勉励外国学生学好汉语,中国学生学好外语,以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是一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罗忠恕先生在弥留之际留给后人的最后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