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成都,因为“冷淡杯”,让这座城市更平添了几分闹热。薄夜笼罩,华灯初上,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人烟最旺盛之处,必然有冷淡杯的存在。那一个又一个朴素的小摊上,写着“冷淡杯”或“冷啖杯”的招牌陆续亮起了灯,摊车上也陆续摆上了各色卤菜和冷菜。此时往来的行人,总是会被那些美食、那份闹热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呼朋唤友,围坐在简陋的座椅上,点上两三份菜肴、四五瓶啤酒,一个凉爽而美味的夜,就此开始。
冷淡杯,是成都的夜生活,也是成都的夜文化,在一饮一啄间,与这座城市就连在了一起。
串串与卤菜,交织出了冷淡杯的精彩
成都人的冷淡杯,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气氛
冷淡杯的由来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冷淡杯从兴起到今天,历史似乎并不长。查阅资料,绝大多数说法是从20世纪90年代时才开始有的。或许是因为双休日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再创业的需要,总之就在短短数年间,冷淡杯就已经遍布蓉城的大街小巷之中。
每当夜幕降临,数不胜数的餐馆和摊贩,就把生意做到了街头院坝、河边绿荫。在这些专为夏日提供宵夜的食摊上,菜品大同小异,主要是煮花生、激胡豆、毛豆角、豆腐干、卤鸡翅、卤鸭脚、泡凤爪、炒田螺、炒龙虾等家常小菜,至于酒水,以啤酒和扎啤为主,也有一些食摊上供应泡酒和白酒。至于红酒,或许是气场不符,你在冷淡杯上是几乎看不到的。
其实冷淡杯的兴起,并不是凭空而来,在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依然能寻到它更久远之前的根。
成都,因水而兴,在旧时,它虽然地处中国西南内陆,但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码头城市。周边的五凤溪、黄龙溪、中兴场,城里的柴码头、米码头、药码头、丝码头、棉码头、烟码头……交织出了成都航运的一派繁忙景象。
有了码头,自然就有专为重体力者提供食宿的地方,因此在成都的诸多码头周边,酒肆林立,铺面繁华,众多挑夫脚力需要在收工打烊时歇息喝茶饮酒解乏,冷酒馆也就应运而生。最早的冷酒馆的标志也像大家在电影电视里所看到古时候的那种,门旁一竹竿上挂一酒幡,众酒客寻幡而至。
后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冷酒馆也逐渐变得更接地气,酒幡变成了招牌,酒馆搬到了街头中、小河边甚至是小区里,只要有一片空地,就能摆上桌凳,售卖美食,渐渐地,形成了今天“冷淡杯”的景象。
“淡”“啖”亦何妨
对于冷淡杯之得名,很多人心中疑惑甚重。一种饮食,既冷且淡,又有什么吃头?如此得名,又能吸引几分顾客?
殊不知,冷淡杯,却是源自老成都的百姓俗语。
着名媒体人车辐老先生,曾在1990年出版的《川菜杂谈》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对“冷淡杯”的文字:“有酒无肴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吃酒不吃菜的习惯。”这里所指的“无肴”非无菜之意,而是无肉无荤,吃素酒,不吃鱼肉腥荤等热菜,吃得淡泊不排场,其“淡”字由此而来。
成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国,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福荫,成都人悠闲、大气、包容、乐观,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那时成都多数平民家庭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左右吃一顿,下午5点左右吃一顿。到了晚上,即使你肚子再饿,也只能“打个尖”,临时吃点东西,这种习惯,在文人的笔下,被记作“间食”。
每逢夏日,老成都人就喜欢傍晚在院坝里,或街沿边摆张小方桌,端来几碟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干、卤猪蹄、腊肉香肠之类的下酒菜,就着老白干或自泡的“跟斗酒”,边乘凉边“打尖”。若是左邻右舍也到外面来乘凉了,那主人往往会热情相邀,让其随意坐下来,一起端这“冷淡杯”。要是邻居也有乘凉“打尖”的食物,有时还会把各自的小桌拼在一块儿,边饮酒边摆“龙门阵”。那时候,每当有邻居、朋友前来就座时,主人都会说出“请得闹热,吃得淡泊”一类的自谦之语。久而久之,淡在成都的饮食中早已不是指味淡,而是一种简单、淡泊的生活态度。
也有人提出以“啖”易“淡”,他们认为冷啖杯中的“啖”字才是正确的写法。“啖”字,《辞源》里对啖的解释为:啖,吃或给人吃。苏轼曾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于这种说法,并不能否认其毫无道理,事实上今天成都的冷淡杯招牌中,也有用“啖”者。但对于成都人来说,“啖”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老成都人常常把那些爱占小便宜、喜欢“吃欺头”的人呼为“啖娃儿”。如果用作“冷啖杯”,反而失了川人品尝美食的心境。
但无论是“淡”还是“啖”,对于那些一心只追寻美食的人来说,又有何妨呢?在他们眼里,冷淡杯中那份悠然自得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最早的冷淡杯,菜品其实是相对单一的,主要就是煮毛豆、煮花生、带壳炒花生、炒胡豆这些简单的菜式,也有人卖些便宜的卤肉,如猪尾巴、猪头肉、鸡翅膀等,热菜并不是没有,但极少用大酱大油,一切简单适意,食客们就图个嘴巴爽。
但随着食客对饮食要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冷淡杯也在与时俱进着。时至今日,煮花生、胡豆、毛豆角、豆腐干、卤鸡翅、卤鸭脚等已经成了基本盘。更多的新鲜菜式仿佛成都妹儿的妆容一样愈发时尚和亮丽。各色浓郁的卤菜成为各个摊的力推主打,各种做法的兔头鸡脚龙虾争奇斗艳,麻辣的炒田螺和小龙虾成为必备品,没有五六十个菜品选择根本不好意思出来摆。
在冷淡杯摊上,菜都是事先做好的,整齐划一地摆成两三排,看中哪道合眼缘便直接端走,颇有些自助餐的感觉。
卤水是卤菜的灵魂。成都的冷淡杯不知凡几,但100家冷淡杯,就有100种卤菜的味道,调料多一分少一分,都是不同的舌尖体验,真正是百菜百味。五香、麻辣、咸鲜,味重、香辣……你总能在不同的冷淡杯摊上,找到不同的惊喜。之前有报道说一位外国人计划一个月吃遍成都,今天看起来确实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光是夜间的冷淡杯,就足以让他几个月出不了成都。
成都人吃冷淡杯,吃是次要的,摆龙门阵却是最主要的。上至天文地理国家大事,下至邻里吵架鸡毛蒜皮,总之是无所不谈,无所不摆。即使是自己心里的烦心事,都有可能在这时候摆出来。在觥筹交错间,在鲜卤热辣里,一道道负面情绪随风飘散,整个人都感觉身心愉悦,满血复活。
热闹之后,真的就需要什么东西让人冷淡下来了,这时候冷淡杯老板还会贴心地告知顾客,“要不要来一碗冰粉凉虾喃?”确实,这个时候冰粉和凉虾,是比冷啤更好的“冷却剂”。酸甜可口的冰粉、鲜香劲道的黄凉粉、配料丰富的凉面,一口凉面拌着一口冰啤酒,清心又沁脾,祛火又消暑。
一碗下去,通泰!
夜幕降临,大街小巷中的冷淡杯总能吸引众多“好吃嘴儿”光临
夜深了,酒足饭饱,情绪舒畅的食客们飘然离去,冷淡杯的老板匆匆收拾后,又开始迎接下一波客人,重复往返。在最闹热的时候,往往要到凌晨四五点,冷淡杯才会消失在大街小巷里。这属于成都人的街头夜生活,平实近人,烟火气十足,却又在平淡中将一座城市的真实、淡泊、舒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或许也是这座美食之都的另外面孔。(文 梦溪 | 图 冉玉杰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