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第7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7期 > 详情
        名人 | 郑怀贤 四川奥运第一人
        发布日期:2021-09-14 11:16:45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郑怀贤古稀之年表演飞叉绝技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四川人第一次登上了现代奥运的舞台。历史由此记住了郑怀贤的名字,他不是运动员,而是武术大师,当年国术表演队的一员。在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表演飞叉技惊四座,被誉为“空前绝后”。

        郑怀贤是成都体育医院的创始人。武者侠骨,医者仁心,郑怀贤不仅是武林翘楚,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望,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这位四川奥运第一人的传奇一生并未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芒。

        奥运开幕式 飞叉震柏林

        将历史翻回到1936年8月,69名中国运动员经过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其中,由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等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最为耀眼,他们是当时全国武林的顶尖高手,名动江湖。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在国外献技表演,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表演。

        郑怀贤的这段传奇,如今已演绎为“武侠小说”: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面对10万观众,郑怀贤手持飞叉,昂首挺胸出场。他拉开架式舞动钢叉,场内顿时静寂,只听得飞叉呼呼风响,上下翻腾,就像被施了神奇的魔法粘连在这位中国人身上。飞叉刚柔有致,紧紧缠身,简直就像他手的延长那样翻腾自如,尤其是耍飞叉的“怀中抱月”“苏秦背剑”等绝技更令全场掌声雷动,他虽谢幕达十多次,观众仍意犹未尽。表演结束,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一位德国体育官员走到郑怀贤身边,用手在他身上里里外外摸了一遍,做了一个惊奇的手势,退场了。当晚的招待酒会上,这位体育官员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端着一杯啤酒再次来到郑怀贤身边,通过翻译问道:“白天在你身上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怎么那钢叉就不离身子呢?”郑怀贤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的武术!”这位官员大为叹服。

        随后,国术表演队在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各大城市巡回表演。中国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西方观众。但起初,国术队受到组织者的冷落,被安排在一个露营联欢会上表演,没有专车接送,队员们来去都是扛着器械去乘公共汽车。可轮到他们上场时却各献绝技,郑怀贤的飞叉、刘玉华的双刀、蔻运兴的64公斤大刀、金石生的九节鞭等节目精彩纷呈。至此,表演组织者才完全换了一副面孔,准备了夜宵,以专车相送。

        当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均名落孙山,惟独武术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巍巍雄风。德国报纸上还记载了一段关于郑怀贤“放电”的逸闻:在郑怀贤表演结束后,德国体育部长心血来潮,走下主席台,与郑怀贤握手,突然全身瘫软,双脚跪地,认为对方手上带电。后来,有记者专门就握手一事向郑怀贤求证。郑怀贤说,当时得知希特勒怀有种族歧视,拒绝与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握手,我心生愤慨,于是在和德国体育部长握手时,故意手指用力,摁住他的穴位,小小惩罚了对方。

        郑怀贤在海外威名经久不衰。他的一名学生到意大利旅游,参观一家武馆,没想到一进门就看见高挂着郑怀贤的照片。郑怀贤与奥运会的缘分并没有就此中止,从1984年开始,他的弟子就作为随队医生,为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健儿保驾护航。

        赴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中国国术表演队,右二为郑怀贤

        昔日武林世家 今日书香门第

        1938年,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院(前身为黄埔军校)少校武术教官的郑怀贤随军校来到成都。先住在槐树街,后来搬到光华街,在东华门、祠堂街、春熙南路都曾开过诊所。他在树德中学任过教,在少城公园教过拳。

        郑怀贤是成都体育医院首任院长,妻子刘伟俊任住院部主任,并负责药厂

        郑怀贤有子女3人,笔者曾到新生路拜访过他的小儿子郑桂麟。郑桂麟和妻子朱梅玲分别是川大和川音的退休教授,家中陈设简朴,透出一股书香之气,很难联想到武林世家。郑桂麟幼年也学过飞叉,但只为强身健体。他自幼爱好无线电,郑怀贤也未强求儿子继承家学,孙儿一辈中也没有人学医。而朱梅玲也有家学渊源,她的父亲朱国祯与郑怀贤同为河北老乡、中央陆军军官学院同事,义结金兰。当年,朱国福、国禄、国祥、国祯皆为武林高手,人称“朱家四杰”。1928年上海国术大赛,也是最后一届“武状元”比武,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三兄弟一路过关斩将,同时入围前15名,传为武林佳话。最后,大家公推朱国福为第一名“武状元”。

        朱梅玲从4岁起就跟随傅淑云习武。傅淑云当年同郑怀贤一起参加了柏林奥运会。5岁,朱梅玲就跟随父亲到重庆参加盛大的武术义演,表演绵拳。不过,最后朱梅玲也没有继承父业,而进了市文工团,后来成了川音声乐系的教授。郑桂麟说,如今家里只有两个侄儿还能舞飞叉,在父亲百年诞辰之时还做过公开表演。

        郑桂麟、朱梅玲眼中的父亲,没有炫目的传奇,而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们说,父亲或有些燕赵豪杰之风,在工作中自有一种威严,同事都叫他“郑大哥”。学生徒弟若没办好事,老头子会拍桌子骂人。父亲武艺高强就爱打抱不平,成都少城公园最后一届打金章,张青松和一名袍哥对决。迫于对方淫威,张青松的师傅想让拳,专门来找担任裁判的郑怀贤商量,但父亲坚决要求不能让,最后张青松打下了金章专门送来喜报。父亲擅长医术,悯恤病患济困扶危,病人没钱不仅免费治疗,甚至还把病人背上黄包车……朱梅玲感慨地说:“父亲有武德,品行不端的人根本就不敢到家里来!”

        在子女眼中,父亲从不爱说自己的经历,很多事情都是后来他们从老照片和资料上得知的。1953年,郑怀贤在天津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会后进京表演,郑怀贤又表演了飞叉和空手夺枪绝技。

        闯荡上海 绝技显奇功

        1897年9月,郑怀贤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北辛村贫农家庭,这个村玩飞叉是一绝,远近闻名。他读了很短时间的私塾便拜李弭庆为师,学武术和中医骨伤学。后来,李弭庆介绍他到北京拜“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为师,学习形意、八卦、太极。郑桂麟至今还记得父亲在北京天桥卖艺表演的情景。天桥卧虎藏龙,郑怀贤来此表演飞叉,不只为卖艺,而是以此与各路好手切磋武艺。

        1928年,郑怀贤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成为首届学员,次年任上海体育总会武术教员,闯荡上海滩。一次,郑怀贤在国货展览会上表演飞叉,他抱拳向观众唱了个喏,运足气力,舞动钢叉,只见寒光在他身体周围银蛇一般翻滚。不料当他用脚把钢叉带向肩时,用力稍猛,钢叉却飞向记者席。顿时全场大哗,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怀贤眼明手快,趁飞叉落而未落时,仰面躺在台口,双手反撑台沿,翻身跃起,一脚将飞叉勾回身边继续旋转。场内观众惊得目瞪口呆,紧接着爆发出一阵震耳的掌声。第二天,上海各报大肆渲染这场惊心动魄的奇功异彩,郑怀贤成了上海滩的名人。1934年至1936年,他被两江女子师范和交通大学聘为国术教官,当时的五洲大药房等商家也都把他当作“明星”。就像今天商家请明星当代言人一样,郑怀贤也不时穿上印有产品广告的衣服为商家宣传。

        妙手回春 千里马遇伯乐

        郑桂麟回忆,父亲早年习武,从不留须,直到行医才刻意留起了胡子。1950年初夏,“五四”青年运动会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举行。贺龙元帅兴致勃勃地坐在观礼台上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空军地勤代表队一名队员突然负伤,倒地不起,只见一位长须老人健步走到伤员面前,蹲下来给伤员按摩,不大一会儿,伤员站了起来,跳跃几下,就又若无其事地在球场上左奔右突。贺老总就这样结识了医道高明的骨科专家郑怀贤。

        当天中午,贺老总跟郑怀贤同桌吃饭。“这是青年运动会,怎么你长胡子也来参加?”贺老总笑着问道。郑怀贤说:“贺老总,你的胡子也不短呀!”贺老总哈哈大笑。贺老总还鼓励他:“以后体育要大发展,你的医术很好,很宝贵,要多培养点人才呀!”

        1955年,贺龙到成都住在金牛坝,专门派人把郑怀贤请来治手。原来,贺老总关车门时碰伤了右手拇指。郑怀贤捏探了伤处,说:“不要紧,明天就好。”经他治疗后,第二天真的好了。贺老总问:“要多少钱!”郑怀贤说:“一角七分。”贺老总不信,说:“你别保守呀!”郑怀贤说:“不多不少,一角七分钱。”当时,郑怀贤在城里开的诊所已经成了成都拉架架车搬运工的“定点治疗”诊所,每次他只收这些工人一角多钱。

        回到北京,贺老总摇晃着右手说:“我这手是一个土医生治好的!”他指示有关部门抓紧总结整理郑怀贤丰富的骨伤科临床经验。1958年,郑怀贤在贺龙元帅的关怀下,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体育医院——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郑怀贤担任院长。郑怀贤数十年的伤科诊疗经验成为一笔宝贵财富。1960年,成都体院创办了运动保健系,筹建了运动医学研究室,传授和研究郑怀贤伤科临床经验。1962年2月,郑怀贤的《伤科诊疗》出版了。国家体委专门举办了两期伤科训练班,讲授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经验。如今全国各体育项目的随队医生大多出自郑怀贤门下。20多年来,郑怀贤教授学生二千余人,桃李满天下。

        神医妙手 永不退休的老院长

        1997年郑怀贤诞辰100周年,成都体育医院塑造郑怀贤雕像

        今天走进成都体育医院大门,便可看见一尊郑怀贤的铜像。这是1997年,郑怀贤诞辰100周年时弟子们铸造的。郑怀贤的后人把他的资料、照片、书籍等实物全部捐献给了医院,办了个郑怀贤陈列室。参观陈列室也成为体育学院每年新生入学的固定仪式。

        郑桂麟说,从1958年任院长起,父亲直到84岁高龄都没有退休。晚年中风,一只脚瘫痪了,他就坐在轮椅上为病人看病,一双“魔手”推拿按摩依然魔力十足。父亲直到临终前几天还在上班。

        郑怀贤当年任院长,妻子刘伟俊任住院部主任,并负责药厂。妻子精通药学,在她的帮助下,郑怀贤根据临床实践,总结了大量独门药方和药酒等,最后他将所有秘方全部公开。如今医院根据郑老的秘方研制的药酒等专利产品多达30多种。郑怀贤放弃了个人对这些专利的拥有权。20多年来他着作等身,撰写了130万字的学术着作。当年每出一本书,他都会用稿费买书,盖上自己的印章,分送给同院的医生。1981年10月31日,这位着名的老武术家、骨科专家因心脏病在成都去世。在郑怀贤的铜像前刻有一段铭文:

        唯我郑公,开派立宗,

        办学育才,遍及寰中。

        武医精湛,德业恢弘,

        山高水长,先师之风。

        (图 | 文 白路)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