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第7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7期 > 详情
        词话 | 徐悲鸿 青城朝阳 有凤来仪
        发布日期:2021-09-14 15:18:57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1943年夏,以天师洞大香炉为背景,徐悲鸿廖静文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张合影

        1943年7月19日,画家徐悲鸿来到了青城山。正值暑假,徐悲鸿带领中国美院的师生到青城山写生,一起来的还有他的恋人、刚刚20岁的廖静文。和廖静文的爱情,历经风霜,终于在青城山迎来了绽放。在恋爱的人眼中,世界都是明亮的。于是,应邀为朝阳洞撰书楹联时,徐悲鸿写出了这样明亮的对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都江堰青城山的朝阳洞。徐悲鸿为朝阳洞撰书了一副明亮的楹联 冉玉杰 摄

        朝阳妙境

        青城山朝阳洞位于天师洞和上清宫之间,洞窟正对东方,每当晨曦吐旭,满山红紫,气象万千。清光绪年间,清代成都知府黄云鹄对此洞情有独钟:“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因为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巘,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他曾结第于洞中参《易》,并题诗赞美——夜雨空山枕石眠,晓来骋眼盼遥天。平林日射青如黛,大野云铺白似锦。妙境静观殊有味,良游重续又何年?生计乐意人间满,岂羡蓬莱顶上仙。

        此诗作于1880年,时隔60余年,1943年7月19日,徐悲鸿来到了青城山,住到了天师洞,这里与让黄云鹄流连忘返的朝阳洞仅仅一步之遥。

        那时正值暑假,徐悲鸿带领中国美院的师生到青城山写生,和徐悲鸿一起来的还有他的恋人、刚刚20岁的廖静文。能和廖静文一同上青城山,其实并不容易。

        在上青城山之前,差一点,徐悲鸿就和这位楚楚动人的恋人失之交臂。

        徐悲鸿时任在重庆磐溪的中国美院院长,廖静文是他的助手。朝夕相处间,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愫在两人间蔓延开来。消息传出,与徐悲鸿已经分居7、8年的前妻蒋碧微来信指责廖静文破坏她的家庭。徐、廖两人相距28岁的年龄鸿沟,也让廖静文的家人极力劝阻。

        在世俗和追求之间,廖静文辗转反侧。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廖静文含泪给徐悲鸿写了一封告别信——“敬爱的先生:请原谅我不辞而别,无论如何,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我衷心希望您继续寻找与蒋碧微女士和解的可能,我觉得她现在能回心转意。您给我的画和您为我画的像,我都留在您的写字台上了,虽然,我非常喜爱它们,但是我不能,也不敢从您这里带走这些作品,我没有权利占有它们。我将在您不知道的远方,永远看见这些作品,因为我看它们不止千百次了。愿您珍惜健康,不要再想起我。”随后,拎着一个帆布箱子,廖静文泪眼婆娑地走向了码头。

        下课回来的徐悲鸿看到信后,没有丝毫犹豫,沿着崎岖的山道,大步朝江边追去。在廖静文就要跨上船舷的那一瞬间,徐悲鸿拉住了她的手,告诉她,他不可能跟蒋碧微和好了。“你太天真了,是她坚决拒绝和解的,这与你毫无关系。”纯真善良的廖静文睁大了眼睛:“也许她现在愿意和解。”徐悲鸿摇了摇头:“不,她决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是为了破坏罢了!”徐悲鸿以男子汉的勇气,终于将选择离开的廖静文追了回来。如果没有徐悲鸿这果断、勇敢的一追,也就没有了三个多月后他们的携手青城山之行。

        情到浓时,一切云淡风轻。

        徐悲鸿的素描作品《廖静文像》

        青城之恋

        在郁郁葱葱的青城山,这对刚刚经历过波折的恋人快乐幸福,悠闲的时光里飞影流蜜。

        白天,徐悲鸿埋头创作,廖静文就在银杏树下静静地看书。创作之余,徐悲鸿就辅导廖静文临摹王羲之的帖。夜晚,他们踏着月光散步,看萤火虫飞来飞去,听啄木鸟清脆鸣叫。在这里,他们还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第一张合影。以天师洞大香炉为背景,徐悲鸿身着长衫扶着香炉一脚,齐肩短发的廖静文端庄优雅,面带娇羞。随着“咔嚓”一声,摄影师高岑梅第一次定格了徐悲鸿廖静文患难之中的爱情。

        60多年后,廖静文回忆起这段让她陶醉的日子,依然充满怀念:“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像所有恋爱中的男人一样,徐悲鸿一举一动都充满对女友的爱怜。那时候,大家围坐着一个10余人的大圆桌吃饭。徐悲鸿知道廖静文喜欢吃鸡翅膀,每次白果炖鸡一上来,徐悲鸿总是首先把鸡翅膀撕下来,隔着大圆桌将翅膀夹到廖静文的碗里。廖静文也开始学着为男友理发,虽然手艺不佳,将徐悲鸿的发型剪成了女式,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徐悲鸿却颇为得意:“请不要笑,这是廖小姐的手笔哟。”

        绘画,是画家表达爱情的方式。那时的徐悲鸿画青城山,也画廖静文。一天午后,在天师洞,身着旗袍的廖静文侧躺在椅子上淡然自若地看书,阳光穿过乌黑秀发,让清纯淡雅的廖静文仿佛成了不食烟火的仙子。徐悲鸿赶紧取出笔和纸,将廖静文的神态定格在了画中。这就是后来徐悲鸿的传世经典——《读》。徐悲鸿签下名字,将这幅油画送给了廖静文,同时送出的还有他的素描作品《廖静文像》。

        在青城山,廖静文给恋爱中的徐悲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接连创作出了《山鬼》《国殇》《湘夫人》《青城道中》等名作。在创作风景油画《银杏树》时,徐悲鸿不忘在画面里加上一个正在聚精会神读书的身着紫红色旗袍的少女。这个少女就是廖静文。年轻靓丽的廖静文和参天古树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该作品成为徐悲鸿的经典。

        徐悲鸿和廖静文的爱情,历经风霜,终于在青城山迎来了绽放。在恋爱的人眼中,世界都是明亮的。于是,应邀为朝阳洞撰书楹联时,一串明亮的句子,在徐悲鸿笔下龙飞凤舞:

        空洞亲迎光照耀,

        苍崖时有凤来仪。

        上联将朝阳洞拟人化,仿佛朝阳洞亲自迎上前去欢迎阳光;下联则进一步点出在这青翠的山崖上,朝阳洞是时时有凤凰朝拜的美好地方,明朗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与黄云鹄那副“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的楹联相比,恋爱中的徐悲鸿投射出的情感更为浓烈、炽热。

        作为一代美术大师,该联与徐悲鸿留在青城山的另一副楹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一样,充满了灵动的画面感。“空洞”“光照耀”“苍崖”“凤来仪”的描绘,犹如一帧浓墨重彩的油画,逼真地还原了朝阳洞的美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徐悲鸿不仅是杰出的画家,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早年学习赵孟頫,后来又受过康有为的指导,虽无意以书法名世,但取得的成就让许多专攻书艺的名家也难望其项背。徐悲鸿书写的这副行书对联,线条质朴厚实,用笔挥洒率真,稳健秀润,稚拙欹侧,让人过目难忘。

        成都友人

        在青城山的一个多月里,徐悲鸿和照顾他们一行的道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位厨师听说徐悲鸿爱吃西红柿,每天清晨都会为徐悲鸿做一份西红柿鸡蛋羹。1943年8月下旬,徐悲鸿准备下山。他豪爽地拿出了自己的《奔马》《紫气东来》《如见道心,忽逢幽人》等7幅作品,分送给照顾他们起居的道士。当7人围过来准备挑选各自心仪的作品时,徐悲鸿特意让每天都给他做一份西红柿鸡蛋羹的厨师第一个选画。受宠若惊的厨师连连摆手、摇头,徐悲鸿于是亲自挑选了一幅作品送给厨师。如今,徐悲鸿的《奔马》《天马》图,已在青城山刻成石刻陈列。1992年青城山兴建老君阁时,老君像也是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山的作品《紫气东来》为蓝本塑造的。

        说起赠画,徐悲鸿从不吝啬。在成都时,他还将自己的一幅《奔马》送给了素不相识的车夫。当时他和廖静文乘坐马车前往新都桂湖游玩,看到马夫心疼疲惫的爱马,下车后他立马将自己的《奔马》送给了车夫。事后,廖静文询问送画的原因,徐悲鸿坦言,“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何况他的生活很艰难呢!”

        徐悲鸿在成都交游广泛,与成都着名画家张采芹有着犹如伯牙子期一般的情谊,他们之间好得来可以轮流穿一件毛衣。1943年9月中旬,在张采芹的张罗下,徐悲鸿在成都祠堂街的四川美协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十万民工图》《愚公移山》等油画、国画、水彩、素描作品160余幅。规模宏大,美协展厅不够,作品还悬挂到了美协对面的“聚兴诚”楼上。展览轰动一时,成都文化界着名人士谢无量、刘咸荥、黄稚荃等纷纷为画展捧场,题词作诗,音乐家陈配德还创作歌曲以记其事。为感谢张采芹的帮助,徐悲鸿写诗相赠:“蜀中有个采芹君,琴棋诗书画更精。侠义心肠人豪爽,助我画展见真情。”他还为张采芹绘制了全身素描像。如今,这幅素描作品被刻在人民公园一石碑上。

        在成都时,徐悲鸿经常带着廖静文到友人家中串门。有一次徐悲鸿和廖静文到青石桥的菊花专家朱光前家中看他种的菊花。朱家几位千金都喜欢画工笔菊花。看到大师前来,她们每人提笔为徐悲鸿画了一幅菊花。徐悲鸿也欣然提笔回赠了她们每人一幅画。看到这些女孩颇有工笔画基础,徐悲鸿热情鼓励她们到高校深造。后来朱氏姐妹中以朱佩君成就最大,成为成都着名的工笔画家,并担任过成都画院院长和四川省美协副主席。(文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