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都是一座水网密布、河桥众多的河湖城市。自秦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开凿二江(即流江和检江),成都即具有“江城”的特征。唐朝诗人杜甫诗句“独宿江城蜡炬残”,即称成都为江城。由秦至唐,成都一直是“带二江之双流”的城市格局。唐末高骈筑罗城改引郫江(清远江)沿罗城北墙转折东墙而入于锦江(又称南河)。而郫江故道,成为金河,由西向东穿罗城而过,再入于锦江,成都终至形成了“二江抱城”之势,历经2000多年而无大的变化。此外,横贯成都城内的河流还有府河、御河、沙河、磨底河、土桥河、水碾河……众多的大小河流,交错环绕,缓缓流淌,锦里人家,沿河筑巢,傍水而居。河流成为成都古城市的一大特色。
水多,应运而生的是“江众多作桥”,桥也就成了成都古城市的一大特色。成都有了如“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花蕊夫人)、“晓出锦江边,长桥柳带烟”(陆游)这样的美景。成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古桥?令人不得而知。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初,成都有名可考、有址可寻的平桥、拱桥、石桥、铁桥、木桥、竹桥等,总共有192座。成都桥梁数量之多,还可从成都今天的街名可窥一斑。《华阳国志》云:“故蜀立里,多以桥名”。现在,成都街名确实有很多以桥命名,如青石桥、平安桥、半边桥、卧龙桥、玉带桥、驷马桥等。这么多的古桥,造型各异,多姿多彩,老成都从西向东的金河水面,一座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宛如“金河玉带”上穿缀而成的一串串佩环,远远看去,赏心悦目,别有情趣。整个老成都城里城外,桥呈星罗棋布之势,四通八达,穿越古今。“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李白)、“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上春水生”(虞集)、“桥南花为浣花好,桥北油油生春草”(杨慎)等诗句是对成都城市古桥之美的真实写照。
成都自古为多桥城市,历代能工巧匠修筑了各具特色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具有社会公用性,是连续交通的重要工具,也在形态和工艺等方面饱含着成都悠久的蜀文化。(文 刘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