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歌行体裁,其特点是“放情长歌,杂而无方”,即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歌行既然建立于唐代,自然有许多唐代诗人都涉足过这一体裁,如最着名的李杜。杜甫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今天要介绍的,是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这首组诗行围绕唐玄宗幸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对其仓皇逃窜不着一字,只是铺陈成都之盛之美。诗人对成都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将成都的富庶繁华表现得淋漓尽致。
坐落在成都闹市区的大慈寺历史悠久,唐玄宗避难来成都时,曾在此处暂住
流放夜郎 忍痛执笔
《上皇西巡南京歌》是一首七绝联章的叙事诗,整组诗歌共10首20句,但描述事件的诗句只有6句,诗人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南京”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不过,如果不清楚此诗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处境,对该组诗歌的解读就很难达到全面。
这组诗歌的诗名直接点明了主题,其中的上皇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西巡指的是皇帝从大唐京都长安出发,驻跸于其他城市。这里或许有些读者就会疑惑了,南京的地理位置明明在长安(西安)的东南方向,这里又为何会说是西巡呢?其实,这首诗里说的南京并不是今天的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称作南京,这才是南京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唐代的“南京”,指的是成都。
那么唐玄宗为何要“西巡南京”呢?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皇出逃。因此,所谓的西巡其实就是避难。这一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到了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唐军收复东都洛阳,同月,肃宗还长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玄宗回到长安,以蜀都(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原西京长安为中京。
史学家认为,这首诗便是创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这一年李白五十七岁。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十五好剑术”的李白,尽管早就对大唐的政治和唐玄宗李隆基感到无比失望,却毅然投笔从戎。我们从李白的另一首诗中,便能看出他迫切希望收复中原的渴望:“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指安禄山),澄清洛阳水。”正是出于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李白接受了永王李璘招募。然而因为复杂的政治斗争,永王李璘却很快被唐肃宗视为叛军,导致兵败被俘。李白也在浔阳入狱,并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正是在这样悲痛的心境下,诗人写下了这一组诗歌。
蜀中名胜 尽入笔下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这组诗其一首,写上皇西巡缘由和剑阁天险。安史叛军威胁都城长安,故有圣主西巡蜀道之事。这里诗人用“胡尘轻拂”来形容安史之乱,似乎表明了诗人态度,对圣主玄宗弃京西巡不以为然。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锦城成都如九天所开,万户千门像画图一样美丽。其地的草树云山如同锦绣,秦川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美丽吗?其二首,写成都的建筑、风光之美胜过长安。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华阳国的春树绝似新丰,太上皇所驾幸的新都如同长安的旧宫。柳色之青绿绝不下于秦地之柳,花光之红艳也不减于上阳之花。这里的“新丰”最初是县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在唐诗中常用作贵族游宴作乐及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御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好像是大地将锦江转成了渭水,天空将玉垒变回了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天下一时,万国同风,锦江风光哪一点比不上长安的曲江?蜀国的石镜明亮可比天上之明月,后宫的嫔妃亲自前去映照。此处的石镜,指唐代成都着名古迹,相传是古蜀王为逝世的爱妃所造,杜甫也有题石镜诗。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濯锦江水长流万里,龙舸张开云帆,向东可以直下扬州。北方的长安虽有上林苑可供夸耀,南京成都也有散花楼可与之媲美。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锦江水东流绕过锦城,江上七桥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天下士庶都云集此地来朝见圣主,峨眉山下仿佛有一座仙庭位列于此。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秦惠王时置金牛以引诱蜀王开辟金牛道,所经之汉水仿佛与银河相通。天子西巡一路留下了许多圣迹,锦城成都从此可以长为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蜀中水碧天青,了无纤尘;风光和暖,气候宜人,胜过三秦。一路上烟水春花随伴玉辇,都一起西来为锦江增添春色。三秦,指的是陕西。春秋战国时期,陕西由秦统治,后世称陕西为“秦”,主要山脉跨越陕西中部称为“秦岭”,渭河平原称为“秦川”。所以,陕西也被称为“三秦大地”。
这组诗歌其三至其九首,主要铺写玄宗西巡盛况、成都的便利交通、悠久的历史及石镜、散花楼、七星桥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对成都的自然人文之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绘。第八首诗中所云“天子一行遗圣迹”亦不为虚,玄宗在成都前后居留约四百五十天,游成都南郊老君山、修觉山,并经蜀州游青城,留下很多遗迹。例如《蜀中名胜记》就曾记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刻于寺前山崖。”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剑阁为蜀北门的一座重关,上皇的车驾归回长安,随驾的车马如云。少帝在长安大开宫门迎接上皇的归来,二帝如同日月并耀,朗照天地。其十首,写上皇去蜀东归,兼及政治形势。
颂歌还是讽刺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九天开出一成都,在李白眼中的成都繁华且富有文化气息,图为成都的城市地标——望江楼
史学家认为,李白是在被判有罪,流放夜郎,处于非常悲痛的心境下写下这组诗歌的。然而纵观全诗十首,却不见一字一句的悲怆。关于李白写下此诗的用意,历来有争议,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说认为是颂歌,意在为唐玄宗的还朝而感到欣喜,为国家形势的好转而高兴;另一说认为基本是反讽唐玄宗的逃跑主义,看似歌颂,实为讽刺。
持“颂歌说”者认为,《上皇西巡南京歌》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和诗人特定处境中的一组颂诗。组诗的内容要点是:一、以庆幸胜利的心情,赞颂上皇两巡南京成都;二、极力铺陈成都之美,表明“安吾君”的欣慰之情;三、标榜上皇西巡给蜀地带来的荣耀。《西巡歌》作于收复两京、举国欢庆之时,而诗人自身却正处于危难之中。所谓“特定历史背景”“诗人特定处境”指此。《西巡歌》的赞颂为玄宗而发。李白虽对玄宗有过怨望,同时又有感戴之情。由于他是被肃宗君臣判处流刑,所以寄希望于玄宗,故诗的最后一句是“双悬日月照乾坤”。
持“讽刺说”者则认为:安史之乱中,国家处在风雨飘摇的情境,而李白也不幸陷入内战的漩涡中,他运用一贯的讽刺手法,表面上以唐玄宗“西巡”为“盛事”,一句批评也没有,其实抒发了他对玄宗弃国出奔的可耻行为的义愤,字字见血,首首入骨。
《上皇西巡南京歌》是颂歌还是讽刺,虽然没有定论,但历代文人都认为该诗还表达了另一个思想,就是浪迹一生、老来落难的游子李白对家乡深情的思念。李白长于蜀中,青少年时代便游成都,览琴台,瞻拜扬雄故宅,登散花楼,蜀中名山大川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有《白头吟》《登锦城散花楼》等名篇传世。当诗人仗剑去国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却从未中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正是桃花源,依然锦江色”(《荆门浮舟望蜀江》);“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也是诗人思念故乡蜀中的作品。
清代王琦注引严羽《沧浪诗话》评《上皇西巡南京歌》组诗云:“十首皆于萧条奔寄中作壮丽语,是为得体。举秦蜀形势,不忘故乡,是为用意。”而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此组诗歌云:“以哀景写乐景,以乐景写哀景,倍增其哀乐。”满纸繁华之下,游子李白思乡的两行热泪,有家难归的惆怅充溢在字里行间,令人动容。(文 杨军 | 图 余茂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