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北的三道堰,这是一座被称为古蜀水乡的古镇,这里也是成都最重要的水源地。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不仅滋养着这一方的水光月色,还成为西南最大的自来水厂——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水源提供地,承担了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连绵流水带着千年岷江的情感,梳理着古镇秀美的容颜,也积淀着古老川西厚重的底蕴。依托水资源,三道堰古镇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水乡文化、林盘文化,被誉为“西部最美水乡”。
连接三道堰两岸的堰桥,是古镇中最显眼的风景(图 梦溪)
千年水乡
从地图上纵览成都平原的各条河流,奔腾的岷江先是经过都江堰首部枢纽,鱼嘴分水堤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左边是内江,右边是外江。在宝瓶口,内江的河水又分布到四条河流: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这四条河流从不同的方向滋养着成都平原,期间又各自分了若干支流,勾勒出了成都纵横交错的水网结构。在岷江的众多支流中,水质最为清澈的是柏条河、徐堰河,它们并排而行,共同孕育了一个成都平原上的千年水乡——三道堰。
千年水乡三道堰,不仅是成都着名的古镇,也扼守着成都最重要的水源地
在传说中,三道堰之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蜀时期。古望帝和丛帝在柏条河治水期间,在此地用竹篓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头,导水灌田,因此名为“三道堰”。但也有人说“三道堰”应该是“三导堰”,抑或“三道堰”就是“三道导水堰”。综合古镇位置,三道堰作为水利工程的配套系统形成于古蜀国,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人聪慧在于,筑堰导水不轻易采用横向拦截筑坝,而是因势利导,师法自然,顺水流方向筑堤,既抬高水位,引导水流,又不阻碍通航。都江堰水利工程如此,其他大大小小的堰亦如是。
三道堰是否形成于望丛二帝时期?
一直以来,这种说法都缺乏具体的证据。但20世纪90年代的考古发现,却把当地筑城的历史推进到了更早的宝墩文化时期。1996年,在郫县三道堰镇古城村,发现了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遗址,后来被命名为“郫县古城遗址”。该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1996年,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他史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民国时期,三道堰曾是成都西北面柏条河上一个重要的水码头。柏条河从都江堰起水即通木筏,到唐昌后既通水筏,又通木船。到团结镇的石堤堰分水后,木筏、木船皆可顺毗河通到金堂赵镇;顺府河通到成都。三道堰水陆码头则是船筏停泊、货物装卸集散之地,地方经济相对繁荣,当地民俗风情也颇具特色,被列为郫都区境内四大场镇之一。
因水而兴
依托独有的水文化,三道堰古镇的建筑风格大多以亲水性为主题,临水而筑,以高低错落的风火山墙、小青瓦屋顶及灰瓦白墙等为特征的徽派建筑与川西民居独有风格温情融合,是一道极具历史文化感的亮丽风景线。
古镇利用自然地势截流河水分洪、排沙和灌溉,形成了“上善若水、尊重自然”的精神传统;同时依托徐堰河、柏条河滨水景观、各种干渠、支渠水资源,开发了可看的水(水体、水田观光)、可戏的水(游泳、渔猎等娱乐)、可用的水(水田灌溉)、可饮的水(水厂自来水科普)等多样态的水乡文化产品,展现了现代人的悟水之道。镇域内有堰桥和建于1923年的永定桥、青塔寺,古水陆码头、吊脚楼、阅江楼、望江楼、闻水阁等特色景点,无不展示出川西水乡的独特魅力。
绝佳的自然条件下,历史千百年的发展与变迁孕育了三道堰码头民俗、娱乐民俗、手工艺民俗、渔猎民俗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汇集了川西浓厚的传统文化,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与人文情怀。
每年端午节, 是古镇居民除春节以外最重视的节日。这一天, 三道堰人几乎家家都有客人来“走人户”,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三道堰镇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
青杠树村的民居,建筑风格融合川西和徽式之长(图 梦溪)
这里端午节的另一个特色便是佩戴五色丝菱角,对于当地人来说,五色丝菱角还有着独特的内涵:从前三道堰人过端午节,提前几天,孩子们就要在祖母或母亲的参与和指导下,忙着用斑竹笋的笋壳条制作菱角(形状类似略小的粽子),再用五色丝线把菱角缠绕起来,有的妇女还要用五颜六色的布制作小猴子、小香包、小猫、小虎等。佩戴着这用五色丝线缠绕的菱角,在当地象征着安康与团圆。
新兴“画家村”
在三道堰古镇,有一首古体诗流传已久:“两江碧水抱村流,百岁青杠挽渔舟,半岛天成无雕饰,千古田园有遗风。”这首诗描述的便是三道堰青杠树村。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徐堰河与柏条河两河之间,距离成都市区仅20分钟车程,是三道堰镇到成都最近的村。
这里昔日是一个热闹的水陆码头,来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客栈、饮食店、小百货应有尽有。从成都市金堂县赵镇沿着柏条河开来的商船以物易物,拉来烟叶、桔子、黄糖等土特产,运回去大米、豆瓣等农产品。但据说由于遭遇几次火灾,集市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并逐渐衰落。
21世纪初,在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地段上,有一群酷爱农村田园风光的艺术家悄然入住。三五年间,林林总总地冒出了十余家造型各异的艺术庭院,犹如一组耐人寻味的实景图画,远远近近的当地村民都称此地为“画家村”。
“画家村”这个别号的由来,要从一个故事说起。1998年,青杠树村的雕刻专业户赵良全从山中采运回一车红豆石,将石料样品送到成都市场上去寻找买主,不期遇上了省美协美术家赵尚义。为前往赵良全家中看石料,赵尚义从三道堰镇下车步行至青杠树村,当年走的还是田坎小路。九弯十拐到了赵良全家,赵尚义不仅看上了石料,更看上了这里开阔、恬静、优美、临水的自然风光。他便打算在这里购买几间农房,改造为生活创作基地。
1999年,赵尚义果然营建好了自己的庭园。过了不久,省美协主席钱来忠闻说此事,十分感兴趣,到赵尚义新居来看了两次后,也决定动手在此处建立一个生活创作基地。紧接着,张健等人也陆续来选点建立了别具风韵的居所,这群画家营造的庭院,有中国古典民居格调的,也有日本东洋风格的。园内遍植花草树木,有小桥流水,有竹篱瓦墙,有紫藤瓜架,有石桌幽径,环境十分雅致宜人。有一年,村民们突发奇想,希望画家们在村里办一次画展,让村民们开开眼界。画家们果然收集了省内外许多名画,不让农民掏一分钱,专门为他们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展。村民们为了表示对画家们的感谢,做了几桌乡村“九大碗”来招待他们,画家们也吃得十分尽兴,这件事在当地被津津乐道,成为了一桩雅谈。
2015年,青杠树村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2020年4月,青杠树村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尽管水陆码头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宁静、蜿蜒的徐堰河、柏条河仍旧并排流淌,纵贯镇域全境,它们不只沉淀着这里厚重的过往,也守望着这里的未来。(文 陆离 | 图 杨健 等 )
西山彩云三道堰双虹桥(图 李传亮)
水流湍湍,杨柳依依,三道堰给人的感觉宁静且闲适(图 赵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