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浩瀚的大秦帝国据说曾经缔造了无数令后人万世景仰的伟业:雄踞北方的万里长城,灌溉关中沃野的郑国渠,还有成都平原上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所有现今可以查阅的秦朝官方史料中,我们可以多次见到对长城、郑国渠的记载,却始终不见有关都江堰的记载。李冰和他的生平只是零星见于少数地方史志当中。
为什么功勋卓越的李冰和他的都江堰吸引不了秦朝史官的眼球呢?或许,这与李冰的生平有关。对于李冰的生平,后人根据考证,提出了三种猜测。
1973年迁建都江堰索桥出土的汉代李冰石像(图 余茂智)
谁是真实的李冰
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史官,关于李冰如何修了都江堰的记载多如牛毛,却没有一个记载过李冰的生平和族属。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对李冰做了最早的记述。他说:“冰是秦国派到蜀的郡守,他开凿离堆,缓解了沫水(一说是大渡河,一说是青衣江)的洪灾,并且把府河和南河引到成都城里。”司马迁的记载很简单,甚至没有把李冰的名字说完整。李冰的姓氏,是后来班固在《汉书》中才补上去的。
同样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记载了另外两个治水英雄——大禹和西门豹。西门豹治水是在春秋末期,但奇怪的是,在《史记》这样一部被后人引为经典的典籍中,蜀郡守冰的位置竟被排在大禹之后、西门豹之前。为什么司马迁会把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情放在西门豹之前?对于同样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关中郑国渠,司马迁明白无误地多次提到了“秦”字,缘何对都江堰没有任何时间描述,甚至连蜀守冰的姓氏都忽略了呢?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经搞过一次“焚书坑儒”,无数书籍史料在这场浩劫中亡逸,秦朝末年,中国又出现了长时间的战乱。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两次浩劫过后,生平消失得一干二净,李冰恐怕也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史料已经难觅踪迹,但关于李冰的生平和出生地,却仍然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第一种说法是学者冯广宏提出的,他认为:李冰是秦王派到蜀地的郡守,祖籍在楚,后来迁居陇西。他的父亲李余,也是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曾经和秦相范睢一同拜鬼谷子为师。李冰自幼跟父亲李余学了许多天文、地理知识,公元前272年,秦王因范睢力荐,“以李冰为蜀守”。
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在秦国的典籍里从来没有关于治水的记载,秦人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区,对水利恐怕难称精通。据《史记》记载,韩国派郑国到秦,游说修建郑国渠其实正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的一次谋划。但令韩国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郑国渠,秦国的盐碱地全都变成了良田,关中成为沃野,秦国变得更加富强,这次谋划延缓了韩国的灭国时间,但它的遗泽却是秦灭六国,一统中华。从郑国渠可知,秦国官员对水利并不精通,李冰若真是秦人的话,那他是如何在一片空白中自学成才,修建出造就“天府之国”的都江堰的呢?
第二种观点是学者郭发明提出的。他说,李冰是蜀地羌人。《蜀王本纪》里记载,李冰把汶山(秦时设有汶山郡,汶山即是岷山)叫做天彭门,对别人说,死了的人都要从这里经过,鬼神精灵在这里都看得见。过去羌族有送魂返乡的习俗,李冰讲的亡魂要经过汶山,说明他本是羌人。
开明亡国与李冰归隐
如果说前两种说法来自学者对史料的分析和猜测,那第三种说法就来自流传于蜀地的各种民间故事与传说。它从另一个角度勾勒出了李冰的生平。
相传,古蜀开明王朝时期,李冰出生在今天的什邡洛水镇章山脚下,据说是蜀山氏后裔。章山附近有一条长长的峡谷,叫禹王谷,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李冰自幼便听了许多大禹治水的事迹。他长大后,也成了一个治水好手。
开明末世,李冰离开章山,来到成都,担任开明王朝的治水官员。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毁坏了成都城原有的平静。秦师伐蜀,并迅速占领成都。李冰和太子、太傅等官员一路向北逃亡,秦军紧追不舍,在彭乡白鹿山(今彭州一带),蜀太子被杀,李冰也差点丧命。他一路疾走,隐姓埋名,回章山隐居。
秦灭蜀后,蜀国军政大权全部落到郡守张若手里。张若决定重修被战争毁坏的成都城。不过,他并不熟悉这里的地形与水流情况,城墙几次筑了一半,都被大水冲坏了。此时,岷江水灾也常常威胁成都地区,洪水时有发生,庄稼没有收成,老百姓吃不饱饭,蜀国很不安定。正当张若着急上火之际,有人向他推荐了开明故吏李冰。
二王庙的鼎盛香火证明了蜀地人对这位治水先贤的敬意
在李冰主持下,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滋润了蜀地2000多年
化身为牛降服“江神”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相传,李冰带着他的老部下,从成都一直沿着西北方向走。到了岷江两岸,他们发现,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顺江而下,非常急速;而到了灌县(即都江堰)附近,岷江逐渐开阔,进入一马平川的水道。因此,江水声势浩大,一泻千里,经常冲垮堤岸,造成洪害;夹带的泥沙也容易在这里淤积,使河床升高。在灌县西南,还有一座玉垒山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江水在这里积聚,流路不畅,每到洪水季节,玉垒山的东边和西边成了两重天:西边江水滔滔,造成水患;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
问题找到了,洪水却还要等等再治。这是为何?安定人心!原来,当时由于岷江频发洪灾,灌县的老百姓都觉得,岷江里面肯定有什么江神,要不怎么会年年泛滥呢?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人都说岷江里面有江神了。李冰治水的第二件事,就是要把江神除去。
《华阳国志》《风俗通义》里记载,岷江江神每年要娶两个童女为妻。又到了一年祭献童女的时候,江神见仍然没有童女献出来,着急了,在水里面翻来覆去,整个岷江,一片汹涌。李冰拿了把宝剑,跳进岷江中。岸上的人隐约看到江水中,两头剽悍的水牛正在恶斗。
不一会,李冰回到岸上,气喘嘘嘘地对众人说:“江里两头牛,一头是我,一头是江神,我现在把一条大白绢带系在身上,你们好辨别,记住去射杀那头没戴白绢的。”说完转身又跳入水中。顷刻之间,风雷大作,天地一色。岸上的人定睛一看,纷纷举起手中的弓箭,射向没系白绢的那头牛。江神一声惨叫,当即毙命。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冰当然不是神牛,江里面也自然没有江神。杀牛可能是李冰在治水前的一个仪式,拉头牛过来,装模作样地与之搏斗,说这就是作乱的江神。然后数落它的罪状,说它死了,岷江就安定了。老百姓听了,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这是李冰不错的心理战术。
作乱的江神死了,岷江还有什么不能治的呢?百姓们都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修都江堰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便是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东流。玉垒山山石坚硬,李冰便学炎帝一样以火烧石,以水浇之,最终使得岩石爆裂,这才在玉垒山上凿了一个引水口,叫宝瓶口,分隔出来的部分就叫“离堆”。
玉垒山打通后,剩下的工程便水到渠成。李冰和百姓一起,修鱼嘴分水堤、飞沙堰,跟宝瓶口一起,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水量可以自动调节,岷江的水患得到了彻底的治理。从此,蜀中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成都也成了“天府之国”。
都江堰修好后,据传李冰命人刻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央。中国最早的治水,并没有明确的标示,说水位到哪里说明要干旱了,到哪里要发洪水了。李冰铸造的石像,具有的正是这样的作用。一说中国最早的“水则”,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后来,李冰总结了一整套维护都江堰的办法。他说,都江堰一年须维修一次,叫“岁修”;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做堰”,意思是挖流积的泥沙要深些,堰顶筑得不要太高。后人把这6个字刻在二王庙旁的石壁上,作为治水的法宝。
都江堰修成的消息很快传到秦王的耳朵里,秦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身份变了,李冰却仍然没有放下他的治水事业。《华阳国志》说他先后组织蜀中军民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称为七星桥),打通南方的僰道,疏通穿过临邛(今邛崃)的文井江,并且在今天的双流华阳设立盐井。
关于李冰的生平,《史记》等史书语焉不详,留下了历史谜团,也引来众多学者进行推测。不论李冰是秦人,还是蜀人,他带领蜀地百姓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着蜀地,向成都平原输送着汩汩清流,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清代川人修建的会馆,也尊李冰为川主,四川各地的四川会馆也就有了“川王宫”“川主庙”的别名。(文 叶子祥 | 图 冉玉杰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