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1年第3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1年第3期 > 详情
        天府 | 名花过后再登台
        发布日期:2021-08-04 11:15:30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春天一到,成都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之都”。

        金黄的油菜花映照在清澈的河水之中,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

        “金英翠萼带春寒”的迎春花、“且掘山樱满院栽”的樱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桃花、“束素亭亭玉殿春”的玉兰花、“一园红艳醉坡陀”的杜鹃花……在人们眼前依次开放,让这座城市化身成了花团锦簇的花之海洋。在片片繁花中,感受春的气息,拥抱春的美好,放飞春的希望。

        春光中虽百花齐聚,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遍布山间田野中的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那一片又一片金黄色的花浪,压倒了树枝上的绿,冲淡了众花间的红,成为春光中最主流的颜色。

        油菜花间的孩童

        油菜花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盛放了数千年,人们爱油菜花,不仅是爱它的美,更“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油菜籽可榨油,油菜可入菜,油菜花可采蜜……全身都是宝的油菜花,承载的并不仅仅是春光亮色,还有财富与乡愁。

        中华大地上的金色画卷

        每年春天过后,如果能从极高的地方俯瞰中国的原野,便能够见识到一幅金色的画卷从南至北缓缓铺开。这幅金色的大地画卷便是油菜花。最先展开画卷一角的,是海南岛和台东;紧接着便是华南,金色的花海在山间盆地蔓延,顺便充当一次春天的使者;再过不久,绚烂的金色花海就会渐渐染黄了长江南北、秦岭淮河,直至黄河流域;最后,当这幅画卷铺满东北、西北大草原和青藏高原时,已然是盛夏时节了。

        邛崃的山野田间被油菜花染成一片金黄(冉玉杰 图)

        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油菜种植最主要的产区,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自然而然地,成都平原也就成了这幅宏大画卷中最浓墨重彩刻画的中心之一。三月初的成都,已然是黄花遍野、流光溢彩,金黄色的花浪成为春光中最主流的颜色。

        行走在成都的山野田间,油菜花随处可见。都江堰天马镇,800亩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成为紧邻城市的一道别致风景线;崇州的“最美乡村公路”,连接了街子古镇、怀远古镇、道明白塔湖、东关读书台等景区,而串联其中那条线,正是那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新都白鹤岛,沿河两岸遍种油菜花,堪称川西坝子繁花盛景中的佼佼者;郫都三道堰、走马河和江安河沿路,遍地金黄,蝶飞蝶舞;金堂三溪镇,曾举办过“国际油菜花节”,金色的油菜花像一条条金黄的绸带,环绕山峦,层次分明,让天府之国的油菜花之美享誉全球、举世闻名。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成都为何对油菜花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浓郁的金色震撼心灵,或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有别的魅力?为何如此绚烂的花海,在明清以前的诗歌、典籍中却少有提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厚重的书籍,去寻找历史深处的油菜花。

        层层叠叠的油菜花田,将春光塑造得极有层次感

        历史深处的“葑”

        油菜是驯化植物,由十字花科芸苔属的若干品种组成,一般分为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顾名思义,它们分别是由芥菜、白菜和甘蓝进化而来。前两种产自中国,甘蓝型油菜产自欧洲。

        中国栽培油菜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距今8200多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残骸;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油菜籽或白菜籽,距今也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油菜花之名并不像今天这样接地气,而是充满了“雅”的意味。

        在《诗经·谷风》中,写下了“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诗句,这当中的“葑”,就是指芥菜或菘菜类的植物,一般认为就是芥菜型油菜。这种油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油菜品种,古称油辣菜,植株高大,但叶片和种子都有浓郁的辛辣味。白菜型油菜,则是由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白菜及南方地区的小白菜演化而来,古称芸苔(大白菜)和菘菜(小白菜)。

        古人早期种植油菜,并非是为了取油,而是作为蔬菜食用。油菜除芸苔之名外,此外还有胡蔬、旋芥、寒菜等一大堆别名。其中,油辣菜也就是芥菜型油菜,因有辛辣味,属于佛教和道教中明确禁食的荤菜。《本草从新》说:“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大蒜、芸苔、胡荽为荤。”

        最早发现油菜“菜油”价值的,应该是唐代人。唐人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取油傅头,令发长黑。”这是最早记录菜籽油的文献,但明显作者只是发现了菜油美发的价值。宋代,人们才开始为取油而专门种植油菜,宋人项安世便写道:“自过汉水,菜花弥望不绝,世人以籽为油。”宋代的苏颂,在他的《图经本草》里,正式将其称为油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还详细记载了用油菜籽榨油的方法和经验。虽然元代的书籍中就已经提到了“九月种油菜”,但直至明清过后,油菜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取籽榨油食用,成为我国主要的食用油原料之一。因此在明清以前,油菜花并未被常常提及,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油菜花间的养蜂人正在收割下春的馈赠

        被忽视的“背景板”

        在古代,油菜花是一种长期被人忽视的花,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它太过常见。众所周知,唐人和宋人都热衷于赏花,但唐人喜爱牡丹、桃花,宋人热衷于梅花、海棠,他们对油菜花都一致地缺乏兴趣,甚至《群芳谱》《花镜》这一类的花卉古籍中,都没有正式地介绍过油菜花。

        但沧海拾遗,总也有人关注到了油菜花间的那些不寻常。唐宋时期关于油菜花的诗歌细细找来,却也能见一二。如,温庭筠的《宿沣曲僧舍》:“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宋人范成大《初夏》诗云:“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其间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油菜花的存在。只不过此时的油菜花并非主角,大多只作背景板存在,甚至连一个“特写”都没有,多少有些落寞。

        明清时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油菜,连成片的金色花海开始显露出自身的不凡,油菜花逐渐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审美对象。明代人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春时幽赏”的韵事,就包括“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里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等。这时期的诗人吟咏油菜花的诗句逐渐多了起来,油菜花也渐渐成为诗歌描绘的主角。如孔尚任《秦邮舟中望菜花》写道:“春余湖上双堤路,黄遍江头万里春”;陈维崧《沁园春·咏菜花》:“纵非花非草,也来蝶闹;和烟和雨,惯引蝶忙。每到年时,此花娇处,观里夭桃已断肠。”一生作诗四万余首的清乾隆帝,也曾写过一首《菜花》诗,诗中对油菜花大加赞赏:“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油菜花田间的小溪里鸭子正悠闲地享受春光

        爱他生计资民用

        正如乾隆诗中所说,油菜花最大的价值在于“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今天在四川的土地上大规模种植油菜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油菜花是一种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特别是近年来对菜籽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油菜花得以在四川盆地中进一步地铺开。

        油菜钟爱四川,与它的生长特性有关。我国的农业产业优先保证的是粮食作物的生产,南方是水稻,北方是小麦。气候温和的南方,水稻通常为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到了冬天,田地闲置下来无疑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而成长在秋冬季节里的油菜就成为填补空档绝佳的选择。油菜花耐寒,头年秋末播种,来年初夏收成,夏秋之间还来得及种植一季水稻。油菜花与水稻轮作,正好完美衔接,充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不仅如此,油菜花海对土质也有着显而易见的“保养”作用。当绚烂的油菜花凋谢过后,落花与菜根会再一次融入大地之中,化身成绿肥,为接下来的春耕农作物提供养分。

        波光粼粼的水面与油菜花相映成趣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8000多年的油菜花,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油菜花与古代的油菜花已经不再是同一品种。如今绽放在田野的油菜花,绝大部分既不是芥菜型油菜,也不是白菜型油菜,而是甘蓝型油菜。

        油菜花品种的华丽变身,其实折射出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进步。中国本土的芥菜型油菜,它耐寒耐旱耐贫瘠,非常适合干旱少雨的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但它产量低,籽粒又细小,且种子有辛辣味,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工业原材料需求。至于白菜型油菜,它实际上是普通白菜的油用变种,在我国南方各省,以前种植的大多是此种油菜。虽然它生长快、含油量中等,但缺点也是产量低,且抗病性差。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在长江流域,开始大力推广甘蓝型油菜,并逐渐培育出大批早、中熟,高产甘蓝型油菜品种。据有关方面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仅四川陆续种植的油菜花小品种就达600多种,2020年四川全省种植油菜花面积超过1900万亩,位居全国首位。

        从唐宋时期的无人问津,到明代出落为小家碧玉,再到今时今日成为主流春色,油菜花从未如今天一样风光。每年长达半年,覆盖大半个中国的油菜花季迁徙,引来众多摄影人和观光客的追捧,油菜花在农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同时,更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甚至文化资源。如今,油菜花的版图还在继续扩张,中国每年种植油菜花的面积超过了一亿亩,无论是牡丹还是梅花,也只能在它辉煌的花海前黯然失色。尽管它从未进入名花的行列,但今天的油菜花,自成一派,力压群芳,成就了天府大地的壮阔之美。(文 陆离 | 图 嘉生 甘霖 刘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