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花飘香,又是一年丰收时。今年9月23日秋分,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的日子。“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第一个专为农民设定的法定节日,今年首次将主会场设在了成都。
成都平原粮食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仅水稻种植史就可追溯至约4500年前。考古人员在成都新津宝墩遗址不仅发现了4500年前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还发掘出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水稻田遗迹。在宝墩遗址,古蜀先民从种植稻谷、粟、黍,发展至种植小麦、大麦、豇豆属、豌豆属等农作物,在认知地貌基础上,逐渐孕育出最适合长江上游区域的,以稻作为主、旱作为辅的混种农业体系。
农具的出土,则体现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水稻种植业的发达。成都金沙遗址曾出土一把一米多长、通体无损的“木耜”,其外表呈深棕色,形状像现代的铲子。“耜”是中国古代用于翻土的主要农具之一,在整个早期农耕历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秦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后,“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奠定了成都平原作为“天府粮仓”的重要地位。唐代,成都平原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且稻麦复种技术已经得到普遍推行。据《太平御览》记载,“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且长,三枚长一寸。益州稻之长者,米长半寸”。
宋代的成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商业尤为发达,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商业繁荣兴盛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的支撑。以印刷业为例,宋代成都的印刷业有着“宋时蜀刻甲天下”的美誉,纸张不仅用作书写材料,而且可以用来印造纸币,制作纸衣、纸帐、纸被、纸甲等,造纸的原料也不再以麻为主,藤、楮、竹、稻草、麦秸都被用于造纸。此外,蜀中当时闻名天下的织锦业、酿酒业也多仰赖于农业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基的大国,而四川盆地之所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正是因为这片土地慷慨的产出养育着劳作的人民,也赋予他们收获的喜悦。(文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