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成都市体育中心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隋唐时期的“城市中央公园”摩诃池以及明蜀王府的“左花园”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成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着名宫苑和私家园林,比如隋唐时的摩诃池、合江园、崇勋园等,宋代东园和五代十国的西园也曾驰名遐迩,它们虽或毁损于战火,或湮没于时光,但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优美的刻痕。这其中,摩诃池尤值得一说,这座皇家宫苑园林景色秀丽,画船轻摇,杜甫、苏东坡、陆游等皆在此留下了千古诗篇。
成都市体育中心附近,埋藏了曾经绿波荡漾的摩诃池 闫青 供图
巨大若湖,蛟龙生焉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
这是陆游《水龙吟》的上半阕。最早知道摩诃池,是十多年前读这首词的时候。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它是一座王府的园林,更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只是觉得,这三个字好像应该与佛有关。后来看到了注解,才知道,此乃隋代蜀都王杨秀在成都城西、城南原旧皇城遗址上所建的一座宫苑园林。我家就住在城南一带,这更引起了我的兴趣,便又查阅了大量资料,才了解到这座园林更加详细的情况。
明代唐寅绘《王蜀宫妓图》,描述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这是一座以水为主体的宫苑园林。成都平原没有湖沼,要获取宽阔的水面必掘地取土,注水成池,方能形成浩然之势。据说杨秀素好园林,尤有亲水情结,便在筑造广子城的时候调集大批劳工昼夜取土,历数月而成大池。据记载,摩诃池占地500 余亩,每当晨雾轻笼、微雨含烟之时,便给人以烟波浩渺之感;而每当春阳高照,清波微泛,池面则水光潋滟,又有辽远无际之感。卢求所着《成都记》记载说,杨秀城池筑竣,而池尚未命名。一日,一僧人前来游赏,见池宽水阔,景色优美,便脱口道:“摩诃宫毗罗!”梵语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意思是说,此巨大若湖的水池,定有蛟龙生焉。
后来,杨秀便将其命名为“摩诃池”了。
文朋诗友 聚饮于此
摩诃池建成以后,闻名遐迩,引人神往,文人墨客纷纷慕名前来游赏,诗酒唱和,好不风雅,还留下了许多上乘的诗篇。感谢这些细腻而多情的人,是他们充满感情的描述,才使后世的我们对这座蜀中名园有了些许感性的认识,才有可能在脑海中依稀复原它曾经的美丽。
公元759 年,大诗人杜甫携家眷来到成都,投奔他在成都做官的朋友严武,并在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颠沛流离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杜甫郁闷的心情亦随之好转了许多。当严武邀约杜甫到摩诃池游玩的时候,他欣然应允。此后,摩诃池便成为杜甫与严武以及许多文朋诗友经常聚饮的地方。
杜甫初到摩诃池时,就被那里的美景迷住了,写下了一首题为《畅当》的五律:
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
浅觞宁及醉,漫舸不知移。
荫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
胡为独羁者,雪涕向涟漪。
最“小资”的是三、四两句,薄醉之中泛舟于池,两岸景色迷人眼眸,醺醺然也,不觉风送船动,一任漂移。这是典型的文人之游,诗酒之乐。有了酒的催化,诗兴顿起;有了诗的点染,景物更生灵性。
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
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
这首《残春谴兴诗》则出自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高骈之手,也是写摩诃池上泛舟观景的怡然心境。画船轻摇,桨声欸乃,青春做伴,沉醉春风。这是盛唐阳光下的摩诃池,诗人眼里的摩诃池。尽管我们不能知道当年摩诃池整体的布局和更多的细节,但我们从中可以揣摸一二,摩诃池美丽的景色曾经怎样地陶醉了诗人的心。
水殿风来暗香满
隋代摩诃池初建的时候,大约只是一个大型的人工湖,因为诗人们留下的作品和相关的史料里几乎都没有涉及楼台亭榭等园林建筑。池岸植有各种奇珍异木和四时花草,是以自然景观取胜的,或许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园林。
到五代前蜀主王建称帝时,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王建对摩诃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在池岸增建了许多楼台水榭和一些行廊宫院,摩诃池更有了几分人文色彩。王建还将摩诃池改名为“龙跃池”,寓意王朝的兴盛。后来蜀宫失火,再行重建,摩诃池环岸又建起了许多巍峨的宫殿。有记载说,建造之时,场面之大,耗资之巨,史所罕见。摩诃池又从“龙跃池”更名为“宣华苑”了,其布局我们稍微有了一些了解:在池的西岸建有迎仙宫和会真殿等建筑;在这些建筑的周围有宫墙环绕,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类似一座园中园;在池的中央又积土为岛,并筑有一堤与之相连,岛上设亭一座,秀雅灵巧;池中莲荷摇曳,岸边杨柳依依,景色堪称奇绝。
这是摩诃池的极盛时期,花蕊夫人有一首《宫词》把那一时期摩诃池的情景描绘得十分传神,词曰:
“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亦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房。”
摩诃池景色之优美,使前后蜀主都为之倾倒,时常荡舟池中,赏景赋诗。后主孟昶总是携花蕊夫人一同游玩,演绎了一场缠绵的爱情传奇。
苏东坡曾经讲过一个有关后主与花蕊夫人夜游摩诃池的故事。苏东坡七岁那年曾经遇到一位姓朱的白发老尼,那老尼说,她还很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师父到过摩诃池,还在那里住了一宿。那是夏季,天气燥热,难以入眠,她便起身来到池边散步,正巧遇见后主孟昶和花蕊夫人也在池边纳凉。他们亲亲热热地在月下私语。一会儿,花蕊夫人用轻柔婉转的嗓音吟唱起一首小词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她听得入迷,竟将那词一字不落地默记在了心中。但经过了四十年之后,当年那尼姑教给苏东坡的那段唱词,已被他遗忘殆尽,只依稀记得开头两句了。在苏东坡的印象中,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唱词,他便根据头两句的意思,将那唱词补充完整。这便是那首着名的《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与摩诃池有关的一段逸闻,它连同诗人们的风雅趣事,为摩诃池增添了几分婉转情韵。
然而,沉醉于爱情中的孟昶和花蕊夫人完全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宋朝的大军已将成都城围了个密不透风。这位诗人气质的国君更没想到,他那种满芙蓉花、“四十里如锦绣”的城墙此时更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在宋军的炮火中,顷刻间就与他的王国一起土崩瓦解。
此后,后蜀王宫和摩诃池的一些宫殿被拆毁,引水入池的槽渠也逐渐淤塞,水面日渐缩小,摩诃池初显荒疏之象。至南宋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 年的春天,诗人陆游来到摩诃池的时候景色依然鲜亮,撩起了陆游绵绵的诗兴。除了《水龙吟》,他还曾作过一首《摩诃池》,诗曰: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
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
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
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
然而到明朝建蜀王府的时候,摩诃池三分之二的水面已被泥土填满,没有了当年的气象,余下的那一汪水池,使人对它曾经的美丽空自怀想。至明末清初,战火连绵,宫苑尽毁,草木枯败,唯余一池伤心碧,独对苍天映孤月。后来在蜀王宫的废墟上又建起了清朝贡院,曰“严肃堂”,摩诃池最后的一洼余水便蜷缩在严肃堂的西北角,已经完全荒败了。到民国三年,即1914 年,有着1300 多年历史的摩诃池彻底消失,被填作一块平地,成了军队的操练场。此所谓“沧海桑田”是也。
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公园城市成都今日某处普通的园林小景。摩诃池曾经的美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至今却依然令人怀想 谢伟 供图
尽管摩诃池这些名园早已灰飞烟灭,但历史记下了它们曾经的辉煌。成都园林虽然无法达到北京皇家园林、江南和岭南私家园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但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