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12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12期 > 详情
        【节气】数九民谣中的成都风俗
        发布日期:2020-01-13 15:35:0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围炉博古》 清 陈枚

        民谣:冬至开始数九九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行人路上宽衣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儿田中犁。”这是成都流行的民谣,俗称“数九九”,是民间描述气候变化的一种民俗。女诗人薛涛首开以诗的形式来描述这一古老的民俗,并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数九九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别称作夏九九和冬九九。不过,通常的数九九则多指冬九九,即每年从冬至翌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俗用冬至日数及九十九日,为寒尽。”从出土的汉简中,就有“九九”残文,可见,在汉代就产生了“数九”习俗。数九中又分为头九、二九、三九……九九。冬至日后的三九与四九,为我国最冷的时期,所以成都民谣中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而冬九九的最后一个九天已是寒尽春来,故有“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儿田中犁”之说。数九九习俗随着时间而来愈加丰富,又增添了“画九”、“写九”形式。

        画九:薛涛画梅八十一瓣

        以前,人们将“画九”的起点追溯到南宋,而薛涛留下的诗篇却证明早在中唐成都人已开始以“画九”的形式,表达不畏寒冬、期盼春天的美好愿望。薛涛《咏八十一颗》诗写道: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铛(圆铛:耳珠、耳环)。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薛涛的《咏八十一颗》就是一种画九习俗。即在冬至日画一枝素梅,用虚线勾勒八十一瓣梅花,每日染一花瓣,当梅图画成时,九九已告完毕,俗称染梅消寒或九九消寒图。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也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还有一种画九形式称作:九九消寒表。即画表格一幅,横竖皆九格,共八十一格,日涂一格。阴天涂上部,晴天涂下部,有风涂左面,有雨涂右面,降雪涂中心。民间流行的口诀为:“上点阴天下点晴,左风右雨雪中心。八十一点全涂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薛涛《咏八十一颗》,即咏八十一瓣梅花。涂了朱砂的花瓣似朝日绚丽的丹霞,还未涂色的花瓣如晶莹的合浦珍珠耳环。当梅图画完之后,看上去红梅花儿像一对对上下翻飞的小鸟。

        唐代以牡丹为“花王”,而薛涛同李白、杜甫、王维一样偏爱梅花。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以梅寄托爱情、友情、乡情。薛涛在“数九”民俗中的“画九”咏梅,体现了高雅的审美情趣,寄托着高洁的人格追求。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薛涛《咏八十一颗》诗中的“见处双双颉颃”,即是说:梅花形如成双成对的鸟儿一样上下翻飞;又包含每一片花瓣都显得傲气凛然、凌寒不屈只把春来报的寓意。《晋书》说:“张载擅铭山之美,陆机挺焚研之寄,藩夏连辉,颉颃名辈。”大意是文学家张载和陆机各有所长,均非平凡之辈,即“颉颃名辈”。扬雄《解嘲》说:“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大意是战国时的思想家邹衍倔强不屈、傲然于世。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也说:“故颉颃以傲世。”薛涛使用“颉颃”一词,可看出她是操作语言的高手,更说明她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智性的感悟。“数九”民俗在薛涛的笔下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正值交冬数九寒天,于是在狱墙上画一图,循九九之矩,共画了八十一格。日以墨图一格,藉以坚信严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

        写九: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所谓“写九”,即冬至日前夕,选取九个字,每字各为九笔,每字中空影格,每天填写一笔,填完一字便过一九,九字填完,九九结束,谓之“九九消寒句”。写九所取的九字往往是组成一句吉语,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体对联”也是写九的另一种形式。即每联九字,每字皆九画,每天在上下联上各填一笔,联成而九尽,谓之“九九迎春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也有用朱砂填写完当天的一笔后,还要在笔画上注明当日的天气情况。因此,当一幅“写九”或“画九”的“消寒图”填写完之后,则成了一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说:“每岁相沿,遂成故事。”(游上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