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馆的进馆之路曲折漫长,门口还特意种了一片有才华。设计者说,当年川军出川抗战,穿着草鞋走到淞沪、走到山西……参观者也应当多走几步才对。
川军抗战博物馆全面收藏了川军和四川人民的抗战贡献。除却抗战初30万川军出川抗敌,抗战八年间,四川各地应征入伍补充到各个抗日战区的川籍士兵有260万。据《八年抗战经过》一书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川军累计阵亡263991人,失踪26025人,负伤356267人,伤亡人数占全国官兵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二。
请缨抗战 川军第一
1937年7月7日,当枪声在卢沟桥响起时,川军将领们正在重庆参加会议。7月8日上午,当300多位川军团以上军官听闻“卢沟桥事变”消息,原本怀揣着各自的私心和算计,混战不休、各自为政的将领们顿时群情激愤。
第一个站起来请缨出战的是第41军军长孙震:“愿率本部官兵,出川抗战。”他是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位公开表示奔赴抗日前线的将领。10日,从南京回川的刘湘成为全国第一个请缨率部抗战的一省军阀。他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要知道,四川经多年内战,加之大旱,天府之国早已民生凋敝、穷困不堪。川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唯一以草鞋为制式装备的队伍。当时正在春熙路一家店铺当学徒的李砾后来在文章中写道:“从1937年到1939年,我常常跟着游行的队伍到牛市口、皇城坝等处欢送出川的将士,他们有的是步枪、草鞋加斗笠的装扮,有的甚至连军装也没有,穿着自带的便服。”
三路出川 奔赴前线
1937年9月5日,持续半个月阴霾密布、凄风苦雨的成都上空,终于豁然开朗。少城公园人山人海、战旗飘扬,“四川省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的巨幅标语下,刘湘、邓锡侯、孙震、唐式遵、潘文华等川军高级将领身着戎装,在张澜、徐申甫、陈益廷、尹仲锡、刘咸荣等省城着名人士的陪同下,肃然坐在主席台上。四川省主席刘湘抱病讲话:“御侮救亡,为军人应尽天职!川军今得献身疆场,为民族存亡而战,一洗过去内战的耻辱,是非常光荣的!”
第二纵队司令唐式遵慷慨陈词:“此行决心为国雪耻,为民族争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复,誓不回川!”他以诗明志:“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壮士悲歌,数万军民泪如雨下。抗战时期,唐式遵各地征战,一次也没回过四川。
川军士兵分3路出川抗战。一路是邓锡侯率领的22集团军,沿川陕公路翻山越岭北上;一路是第二纵队刘湘率领的23集团军(辖21军、23军两个军),顺长江东下出夔门参加南京保卫战;一路是从贵州出发、奔赴“淞沪战场”的杨森20军和郭汝栋43军。备受贬抑的川军,告别了打内战,从此奔赴伟大的抗战前线。
千里赴死 不灭倭寇不还乡
出川抗战,对于装备简陋、缺乏训练的川军而言,用“千里赴死”四个字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川军在抗日前线慷慨赴死之名,是川军将士在一次次硬仗中用热血铸就的。刘湘带病出征,在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下遗嘱,激勉川军将士:“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此后,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刘湘遗嘱,以坚抗战决心。
在淞沪战场,川军第20军和第43军第26师以血战着称。1937年9月中旬,杨森的20军于10月10日布防于大场、陈家行一线。10月15日夜,20军下辖的133师进入大场、蕴藻滨等前沿阵地,立即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激战一周,总计伤亡团长营长20多人,连排长200多人,士兵7000余人。第20军804团全团官兵,营长只剩彭焕文1人,连排长非伤即死,无一幸免,排长剩下4个,士兵只剩120余人。川军第43军26师官兵英勇顽强鏖战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被誉为参加淞沪抗战的70多个师中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全师4000多人,这场仗打完后仅剩下600多人!
一封家书 感动全国
真正让川军威名远扬的是滕县保卫战。此战在抗战历史上,开了守城将士与城池共存亡的先河,也直接促成了台儿庄大捷。指挥鲁南会战的李宗仁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结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又说:“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在滕县保卫战中捐躯的川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邹绍孟,当年一封家书盛传一时,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1938年3月,邹绍孟接到乐山五通桥寄来的家书,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甚为不安。3月11日夜,伴着不远处不时传来的炮声,他给儿子汝宁回信:“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愤。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扞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此刻,他似乎预感到以身殉城已经在所难免,唯有将抗战到底和建设国家的重任托付后辈。
这封信寄到成都,加盖的邮戳日期为3月15日。几天后,信送到了乐山五通桥,而此时滕县城破,守城将士全部成仁的消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
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家书全文,题为“滕县殉国前六日,邹慕陶(邹绍孟,字慕陶)训子家书,‘立志向上’教儿曹,望将来肩当复兴重任”。报道称:“三月十七日在滕县抗战与王铭章师长同时殉国之参谋长邹慕陶,牺牲悲壮长烈,足传后世。详情已分志月前本报。兹复觅得邹氏于殉国前六日,致长公子汝宁家书一封,此为邹氏最后遗墨,笔力雄浑,文理极通,惜不能原版刊出,特录志如下,以飨读者。”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第4期的扉页。一时间,川人报名入伍成为热潮。如今,这封家书的复制件就陈列于川军抗战馆中。
川军抗战馆内收藏的“死”字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勇挑重担 感谢四川
八年抗战,四川由于是“陪都”所在地,担负巨大。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国家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大多被日寇占领。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大多数税收的税源所在地,几乎都已沦陷。大后方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省理所当然成为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据统计,从1938年到1940年,四川上缴国民政府的国税收入平均每年8000万元(法币)以上,这还未包括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各种摊派以及社会各界的募捐收入。按抗战八年总计,国民政府的总支出为14640亿元,而四川就承担了4400亿元,占三分之一。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6%、稻麦总量的31.63%。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三百零二万五千多人;四川为完成特种工程,服工役的人民总数在三百万人以上;粮食是抗战中主要的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征粮购粮借粮总额在八千万石以上,历年来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
1945年10月8日的《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高度评价了四川军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
修建机场 绝地反击
1941年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陈纳德担任上校队长。1943年秋,美国以大量空军支援中国,中国选定在成都周边修建一批轰炸机场,以便飞机能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成都附近修建四个轰炸机场,即新津、邛崃、彭山、广汉。修筑机场成为“特种工程”任务,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第一批B-29就远程奔袭日本。而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则是拥有50万人之众,只有锄头、扁担、撮箕的“川军”。曾参加过修筑广汉机场的流沙河先生回忆道:他当年才13岁,也身着土黄布的童子军装,脚穿草鞋,腰悬搪瓷饭碗,和同学们高唱《中国童子军歌》,雄赳赳地走到“民工如蚁”的广汉机场去劳动。
1944年6月16日,4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起飞,远袭日本钢铁工业中心八幡。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基地起飞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也是当时航程最远的轰炸。(文 吴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