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人的先祖,从岷山一步步往下游走,来到成都。从宝墩遗址、三星堆到金沙,从杜鹃城、新都、广都到成都……这些名字,是蜀人在历史长河中步步跋涉足迹的见证。
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设置蜀郡于成都。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汉代,成都城南又建了两座小土城,一座是专门造车的车官城;另一座是专门用川西特产蚕丝制锦的锦官城。政治功能区、市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秦汉时期奠定的成都城市空间,成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经典之作。
公元857年,南诏军队攻到成都城下。当时的成都城墙周长不过10里,又无护城河,围城战时大量城外居民涌入城中,使得城内拥挤不堪,连城内胜景摩诃池的水都喝得一干二净。此役的窘况,深深刺激了成都地方官吏和全城居民。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夏末,新上任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城池。这座新城周长12公里,比原来老城的面积扩大了6倍。全城军民众志成城,短短3个多月时间即完成。这座新建的城池,是在原来老城的外围扩建的,取“包罗”之意,称为“罗城”。
罗城建成之后,成都从二江双过城下,变为了如今的二江抱城格局。成都第一次有城有池,在墙外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护城河。如同张仪筑城一样,罗城的建立,也是成都历史上的另一次典范之作,唐代以后基本沿袭此格局。明代,在罗城的基础上重修大城,称为府城,在子城的基础上新建了蜀王府,即市民口中的皇城。清代,在大城之内的西部专门修建了满城,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这又回归到了秦代成都大城接小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