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22年第1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2年第1期 > 详情
        天府丨清远西门
        发布日期:2022-02-09 16:05:39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在成都人心目中,西门“上风上水”。西门并非正西,而是西北方向。在西北远方,沿着古蜀人的治水之路上溯,是千里岷山。祖山中,有建城的鲧和治水的大禹父子,有大禹之妻、涂山氏之女,有蓬发戴胜的西王母,有养蚕的嫘祖,有黄帝之子昌意所娶的蜀山氏之女……

        西北来处 俯望天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在浣花溪眺望,视线所及,除了蜀人的美好生活,还有一座山、一片水,山是岷山,水是岷江。一生向往蜀中的书圣王羲之在写给好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说:“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周益州书述蜀中山川,如岷山,夏含霜雪,校之所闻,昆仑之伯仲也。”虽然王羲之一生未至,但“汶领”岷山在他的笔下行云流水,摇曳生姿。

        汉代《河图括地象》说,岷山这个地方,上接汪洋天井,而天帝于此会庆,神灵在此建福。因此西晋左思《蜀都赋》说:“远则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天帝运期而会昌,景福肸飨而兴作。”郭璞的《岷山赞》把“岷山之精”上升到了一种文化高度:“始出一勺,终致淼溟,作纪南夏,天清地静。”在他心目中,岷江是长江当之无愧的文化源头。天府“华阳”让人联想到“华夏”,所以蜀人常璩固执而骄傲地抒写了一本《华阳国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

        天气好的时候,据说能够在祖山岷山上,看见成都。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其山直上六十里,岭最高者,遇大雪开泮,俯见成都。”一俯一望,仿佛人神天地的对话。

        或许在成都没有筑城之前,陌上双石笋就是一道“西门”。葬于地下船棺中的鳖灵开明氏王族(今商业街出土有古蜀王船棺葬墓群)和行走在世上的古蜀先民,都可以透过这道后世汉阙、牌坊一样的西门,看到来处与故乡,看到郁垒、神荼所守的玉垒天门。

        石笋 成都人最早的西门

        石笋是古蜀人大石崇拜的体现,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说:“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蜀王的武都妃子死了,“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蜀王的女儿未嫁而亡,葬于城北十八里:“王女墓在城北,今王女陌是也。”这个王女陌或是“斛石山”(今凤凰山)更早的代称,其上“斛石”,当是蜀王为其女所立的墓前大石。

        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时,有幸亲眼见过这两株石笋,《石笋行》云:“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雨多往往得瑟瑟(宝石)”。诗圣像考古学家一样,考证这一带“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其序说“石笋”在子城西之金容坊。一次从朋友的果园坊选好树苗回草堂,杜甫路过了石笋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在石笋街附近,有一座十三级塔,其寺隋时叫大石寺,唐时先后叫福成寺和福感寺,宋时叫安福寺。刘禹锡《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描绘说:“益城右门大逵(大路)坦然西驰,曰石笋街。街之北有仁祠,形焉直启,曰福成寺。寺之殿台与城之楼,交错相辉,绣于碧霄,望之如昆阆间物。”相传寺塔供奉有舍利,祈雨最为灵验,宋时蜀人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到塔下烧香祈福,官员还会在傍晚的余晖里登塔西望。元费着《岁华纪丽谱》就记载说:“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塔上燃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入蜀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次年新年参加大典后,他在《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序中说:“成都一岁故事始于此塔,士女大集拜塔下,燃香挂幡禳兵火之灾。”

        陆游曾在安福寺寓居数月,“石笋街西风景幽,醉眠万事付悠悠”,晚上骑马归来,“石笋街头日落时,铜壶阁上角声悲。”陆游“平生喜登高,醉眼无强界”,雨中登临高塔“千里旷无碍”。“石笋”曾经是成都人最早的西门,可惜当陆游在安福寺塔上眺望时,石笋已经成为一堆乱石。

        从市桥门到通惠门

        汉代,西门城门叫市桥门;常璩记载的西门有两道,“直西门”或因冲治桥而叫冲(治)桥门,西南市桥门又叫石牛门,因为桥下有李冰所造的镇水石犀。

        约1910年,成都西门清远门城楼江源楼

        唐扩罗城后,西门有大小西门,小西门又名小市桥门。五代前蜀时,大西门叫乾政门,小西门为延秋门。宋时还作大小西门。明初,成都有五门,只有西边是两道,分别是清远与延秋,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闭延秋门。清代延续明代格局,为四门,西门清远,上有江源楼,但西门少城时为满城,西边的老百姓入城只能绕道北门或南门。

        1913年,为了方便城内的居民出城赶青羊宫花会,成都再开新西门,取《左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之句而名“通惠”,通惠门的方位延续了古之小西门、延秋门和市桥门。

        昔日,秦蜀守张仪先以古蜀旧都所在地筑大城,张若继之仿照国都咸阳的做法,在西边又筑少城。秦时成都城,分东西两部,东为大城,政治中心;西为少城,经济中心,北、南、东三门俱在大城,原大城西门变成与少城相通之门,又在少城开一西门,临近柳池。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760年的春天,杜甫携家小在浣花溪停歇下来。在好友严武和邻人的帮助下,颠沛流离的诗人终于拥有了一座茅屋一个家,他欣喜地写下《堂成》《客至》《江村》《田舍》《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诗。从此,成都西门浣花溪旁有了一座诗歌圣殿--杜甫草堂。

        770年,杜甫病死湘江,那一年一个名叫薛涛的女子在长安出生。十几岁时,她跟随被贬谪到四川为官的父亲来到成都,后来父亲出使南诏不幸去世。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引诱抑或威逼下,“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的薛涛被迫加入乐籍,又因得罪韦皋,而被罚边松州(今四川松潘),她低三下四地写了十多首诗,才被韦皋召回。

        回到成都后,薛涛脱离乐籍,隐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百花潭(唐时在草堂南龙爪堰)。那一年,她年满二十,“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从此要过的是浓荫与盛开的日子。她用浣花溪水制薛涛笺,写下一首首诗寄给朋友或未来。在她去世50余年后,晚唐诗人郑谷来到墓前:“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透过坟前萦绕的樱桃花,也许可以望见玉垒山上的云彩,濯锦溪边,鸥鹭归来,子规在树荫里叫着谁的名字?

        南宋时薛涛墓已不见,陆游在西门只看见王建的墓:“后陵永庆院,在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今人猜测,薛涛墓或为前蜀王建在西门辟为皇陵时所毁。

        在草堂,杜甫关上柴门,离开成都前最后一次深情凝望;在安福寺,“自计前生定蜀人,锦官来往九经春”的陆游伫立塔顶默默眺望;薛涛墓前,子规声里,郑谷遥望西边的玉垒山;雨夜苍莽,王羲之搁笔凝思,神游蜀地……他们同时望见一个来处与故乡。(文 林元亨丨图 林元亨 余茂智 王玉龙 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