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气依旧旺盛的人民公园
1941年成都市民众教育馆在少城公园举办自强杯足球比赛简章
“成都忆,常涉少城园。川路碑怀新史始,海棠花发彩云般,茶座客声喧。”
——叶圣陶《望江南》
人民公园中浓浓的茶生活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上海,因怀念成都而作《望江南》词中之三阕。在成都的公园,一青瓷盖碗、一老式暖水壶、一方桌、一竹椅,舒舒服服喝着茶,坐一下午,是外地人无比向往的成都生活。其实这份已经浸入成都人骨子里的饮茶文化,早在百余年前已经成型。民国时期的少城公园,就是成都人民集喝茶、集会、募捐甚至求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聚会场所。这座公园不仅为成都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见证了百年来成都的巨大变迁。
成都第一座公园
对于成都少城的印象,时至今日只流传在老人们的故事之中,城市里却已难觅踪迹。追溯少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秦灭巴蜀后的第六年,也就是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丞相张仪、蜀守张若在建成都时,遵照秦制,在太城的西边,建造了少城,并在少城当中“修建闉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华阳国制·蜀制》),这就是成都少城历史的开篇。
两千年岁月如梭,到了清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在原来少城的地基上建筑了满城,周长四里五,高一丈三尺八寸。城门有五处: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南门、大城西门。作为“八旗”营地,“满城”专供满洲人和蒙古人居住,也就是少城。《成都县志》说:成都“有少城大城,少城一名子城,今满城也”。
满城的东南角,原来是一处风光明媚的地区。那里林木翠竹成荫,假山溪水遍布。金河水从西北流来,从此分成两股,一脉南流,一脉东去。沿河两岸、假山丛中,建有许多楼台亭阁。池水清波荡漾,圃园百花争芬。真是个“景色四时新,幽情畅于怀”的好去处,名声早传于外。
清朝末年,当时的成都将军玉昆把满城的东南角划出来,增设了不少水榭楼台,圈养了一群虎豹鹿狐,又设了几处茶房酒肆,置备了棋弈射场弹子房,一个公园的雏形就此形成,这便是“少城公园”的前身。起初,这个公园可谓是满族“老爷”们的权贵专属,普通老百姓想入之一睹极为难得。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廷因财政窘迫,废除了旗米供给制度,往昔光鲜亮丽的旗民们生活日渐窘迫。为解决这个问题,玉昆便同意旗民在公园里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览参观。后来,汉人也被允许入园经商,收取铜元五枚的门票。成都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园,也打破了曾经的限制,变成了百姓同乐之处。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少城公园”。
镌刻“保路运动”印记
人民公园中的保路运动纪念碑已成文化名片
提起“保路运动纪念碑”,成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记载了往日岁月的纪念碑,就矗立在公园西北角,它记载下了成都人民一段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把民办的粤汉、川汉铁路主权收归国有,并出卖给英、法、德、美等国银行财团。正因为此,湖南、广东、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奋起坚决反对,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斗争,尤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参加者达数十万人。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诱捕保路同志会负责人蒲殿俊、罗伦等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百人,于是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组织同志军在全省范围发动了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1913年,四川军政府为纪念“保路运动”牺牲的爱国人士,在成都少城公园内建造“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公议请蜀中着名书法家颜楷、赵熙、吴之英、张夔阶四人各以不同的字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0个大字,镌刻于碑塔四面。纪念碑为砖石结构,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通高31.85米。
民国时期,少城公园于1916年改由警察厅管辖,园务荒萎。1924年川军20军军长杨森任四川督理,推行“新政”,卢作孚任教育厅长。这年后,少城公园迎来它的“黄金发展期”。卢作孚当时在公园内办了“通俗教育馆”(1932年更名为成都市民众教育馆),又修建起各种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集中了成都各行各业专家,前来学习、观赏者每天达万人以上。当时少城公园堪称成都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和游览的中心。
纪念碑以东为体育场,碑西侧空地有茶舍,舍前为有名的较射场,前清状元骆成骧,军阀邓锡侯、刘文辉、田颂尧等人前后任“射德会”会长,常在古意盎然的此地“雕弓较射”。荷花池与假山之间为动物园,养有熊、豹、猴等奇禽异兽。戏园“万春茶园”,着名川戏班“三庆会”常在此上演,锣鼓阵阵、名伶荟萃。
在假山东边有省国术馆,馆门两侧刻有“仁者必有勇、君子无所争”的对联,这里有时同青羊宫一样要摆擂台比武,馆内不时传出“强国必先强种,强身必先习武”的雄壮吼声。从这里出公园后门即半边桥,荷花池上有“聚丰园”船形餐厅横卧湖面,两面玻璃窗,夏日就餐时开窗,荷香扑鼻。
暗藏的“六腊之战”
彼时,少城公园内有浓阴、绿荫阁、永聚、鹤鸣、枕流、同春、射德会、文化、荷花池等各个茶馆,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各茶园就像一个小社会,各行各业大都在某一个茶园聚会,如士绅多在“绿荫阁”“浓阴”,商贾多在“永聚”,练家子多在“射德会”,学生多在“枕流”,教师则多去“鹤鸣”雅聚。
茶铺里,只要听见有人喊道“来碗茶!”“堂倌”便高吼一声:“来啰!”左手夹着重重叠叠的茶碗、茶船和盖碟,右手提着长嘴铜壶风风火火跑来,变戏法般咣咣当当把“三件头”抛在桌上,眨眼间已泡上沸沸滚滚的茶。茶客熟练地用茶盖轻轻搅动茶叶,慢慢呷着热茶,连说:“巴适,巴适!”
少城公园的鹤鸣茶馆,是旧时成都招聘教师之处。过去成都每到一年的寒暑假,私立学校的校长、校董会在鹤鸣茶馆雅聚,兼之招聘教师。然而抗战期间,外地教师大量涌入成都,一时僧多粥少,除大牌教师、资深学者外,一般的教师应聘自是竞争激烈。在茶舍里拉关系、托人情、送包袱,等候聘书,幕后的明争暗斗甚至挥拳踢脚之事,也时有所闻。因这些事多发生在寒暑假期的六月、腊月间,市民便戏称为“六腊之战”。
茶园中,接了聘书者“拈伙食”有望了,自然喜气洋洋。盖碗茶喝得淡如白水仍无人问津者,只好强装笑脸在茶桌间去“毛遂自荐”;始终无人聘用者,只见一张“苦瓜脸”傻坐着发呆。
从公共体育场所到人民公园
1932年成都市民众教育馆关于开展定期网球比赛的公函
少城公园建成后,在如今楠木林的地点建了运动场,当时人称体操场。此后每到周末,成都各界人士来少城公园进行单杠、木马、跑步等运动,进行足球、网球、排球、篮球、围棋、象棋比赛者,络绎不绝。当时公园内既有西方近代体育活动,同时保留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动员民众参与体育,建立起一个较好的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924年,卢作孚把公园、图书馆、体育场融为一体,把原体育场地改建为今楠木林,另新辟体育场,地点在纪念碑东侧,竖有“公共体育场”木牌一面。又在“民众教育馆”下增设体育部,聘请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主任陆佩聋为体育部主任。此后,陆续修建了一个三百公尺的跑圈和一个足球场。又在纪念碑南面修建两个网球场、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在纪念碑西侧建有平台、木马、浪桥、单杠等,还设有室内乒乓台两张。
1929年四川省国术馆成立,馆址仍设在少城公园。省国术馆成立后,接替了一年一度的成都花会期间武术擂台赛的主办权,并创办了武术专门学校。1936年,省国术馆决定除照例在花会期间举行国术比赛外,首辟国术游艺会表演国术。1940年,省国术馆以抗战时期“国术既可强身、复可卫国”为由,每月举行两次的定期表演活动。
民国时期,四川参加全国运动会的国术、篮球、足球、网球等选拔赛,都曾在少城公园内举行,还举行过成都市第一届春季公开运动会、成都市第二届秋季公开运动会、西川运动会、成都市市民运动会等赛事。在这一时期,成都市比较正规的赛事都在少城公园举行,观众不下万余人。
少城公园成为民国时期成都最大的公共体育场所,也有着颇为无奈的时代背景——解放前,成都除了少城公园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公共体育场所(学校除外)。新中国成立后,少城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时至今日,这里虽然依旧景色怡人、悠闲恬淡,却已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见证着岁月的精彩。(陆离 | 文,档案资料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