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定出,以之来指导农事,是中华民族祖先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自然关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全国恢复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从此,二十四节气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季腊日等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一直相沿两千多年。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客观反映了天象物候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明,含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而大地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与农业生产联系密切,是春耕开始的标志。
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则融合了寒食、上巳节的有关风俗。汉末蔡邕《琴操》将禁火习俗与介子推故事联系在一起,但是禁火日期在五月五日。到魏晋始将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二日,东晋陆翙《邺中记》就有“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的记载。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玄宗正式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也是在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等习俗。这样清明的习俗就包含禁火、冷食、祭扫、踏青、插柳、饮酒、荡秋千、放风筝等丰富内容。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很多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些内容在古人留下的描写清明的诗词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清明物候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御赐冷食图》,唐宫内的寒食内宴。
“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天的生发之机在清明时节体现得最为集中。“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唐 韦应物《寒食》)直言清明寒食时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花务是日”亦言清明时节,春花繁盛。“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唐 杜甫《寒食》)则详细描绘了成都寒食清明草堂的春风、飞花与翠竹。“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宋 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写清明的细雨微风、山花翠柳让行人陶醉。清明时节多细雨,俗谚有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春雨滋养万物,细雨是清明的重要意象:“清明时节雨纷纷”(唐 杜牧《清明》)“高斋雨气清”(唐 张籍《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除了春雨,还提到清明的另一美丽意象——杏花。“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宋 晏殊《破阵子》)“梨花风起正清明。”(宋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皆以梨花标志清明。
清明的繁花,与死亡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明的细雨,成为缅怀祖先心情的自然注脚。
祭祖扫墓
中华民族一直有尊亲敬祖、隆宗重嗣的悠久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清明这一万物生发的时节通过祭祖扫墓这样的仪式不断传承延续,这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一种特别表达。描写清明祭祖扫墓的诗词作品多且动人。
唐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诗人遥望清明时节的墓地场景:乌鹊、哭声、纷飞的纸钱,氛围凄凉。宋代黄庭坚也有《清明》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对比清明的物候与祭扫人的凄凉心境,生发对历史、对生死的看法。“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 高翥《清明》)详细描写祭扫情景,抒发对人生生死的感慨。“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 杨万里《寒食上冢》)是写上坟途中的景色、坟地周围环境和自己心情。“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则是乱后送友还乡上坟祭扫,感慨更深。
清明时节,坟地周围的环境凄清,祭扫者的心情惆怅,但人们通过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悲伤之中挣脱出来。中国人在缅怀祖先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死的达观态度。
生活习俗
我们缅怀逝者,同时,还要继续更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的祖先重视人与自然的同气相应,《黄帝内经》就提出人应根据天地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坐卧和生活节奏。清明时节踏青游春,是借人天地生机的重要方式。
杜甫《清明》诗云:“着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写唐代长沙人清明踏青的壮观场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描绘了杭州人清明苏堤踏青的盛况。“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宋 欧阳修《阮郎归》)详细描写踏青的场面和如画春色。“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 程颢《郊行即事》)写诗人清明郊外踏青饮酒,流连忘返。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 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唐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唐 韦应物《寒食》)“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明 王磐《清江引》)等作品则写到了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打球、荡秋千等更具体的娱乐活动。
另外,清明还有开新火、插柳等多种习俗。如“郡内开新火”(张籍《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等写的是清明开新火习俗。插柳则有辟邪和驱除毒虫的作用,保佑家人幸福平安。
清明的习俗中蕴含着对人生命的关怀与尊重。首先,我们祭拜祖先,重温他们的生命轨迹和贡献,后人的怀念让他们的生命意义得到彰显。其次,清明也是新生命旅程的开始。《礼记·月令》就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我们的祖先一直保护着这种最原始、最自然的生命动力。逐渐地,清明的踏青游春习俗成为了青年男女相会的重要成全者。“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唐 孟浩然《清明即事》)“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唐 冯延巳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宋 欧阳修《阮郎归》)等写的是清明的自然物候,也是青年男女的心愿。芳草萋萋、春花烂漫的清明成就了无数的天作之合,开启了生命的又一轮回。再次,清明让人们走近自然,感受和观察自然万物的变化。“清明之日萍始生”是祖先对清明的细微观察后总结的物候特征。而我们祖先将这些对人生命的关怀如春雨润物般融在清明的各种习俗中,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祖先的生命智慧。
节,是要人们停留,反观,修整,积蓄力量。在清明时节,让我们追怀祖先的功绩,了解祖先的智慧;在清明节,让我们走进自然的怀抱,了解我们与天地的关系。(文 刘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