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4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4期 > 详情
        【节气】古风清明祭祖 寒食插柳
        发布日期:2019-04-26 11:07:24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在草长莺飞、万物萌动的时节,祭祖扫墓、追思先人,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终期于尽”的先人,在后人的追思中得以不朽;继往开来的后人,在慎终追远中戮力前行。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之四月曲池荡千

        清明时节小游江

        在唐代开元年间,“上坟”事已进入国家的礼制了。《通考》说:“寒食上冢,开元初始编入五礼。”据地方志记载,三台县(旧为梓州)在唐、宋时期,清明时郡守会率僚吏泛舟涪江,谓之“小游江”。杜甫有《数陪李梓州游江》记其盛况:“上客回空骑,佳人满近船。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玉袖凌风并,金壶隐浪偏。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杜诗丽句,至今读来,令人神往。宋代,梓州太守张咏也曾入乡随俗,率僚吏,乘彩舫,泛舟涪江,参加当地的“小游江”活动。

        灌县(今都江堰市)的清明节,很具地方特色。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动,历来十分隆重。唐代都是春秋设“斗牛戏”,演绎李冰化牛斗水怪的故事。宋代的清明祭祀活动,每岁用羊多达四万余头。

        专记成都宋代岁时节令的《岁华记丽谱》亦云:“曩时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近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而民间上冢者,各蚁集于郊外。”也是热闹非凡。看来宋代官府的“遥享”,已经超越了民间家庭各自的祭祖,成为官方扩大爱心、对无后之人的一种祭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活动。

        成都妇女的柳叶符

        元、明朝时期的巴蜀地区,灌县延续了清明祭祀李冰的活动。

        清代嘉庆年间的《华阳县志》有“‘寒食’‘清明’,比户插杨柳。前后数日,四郊上冢者累累。挈男女,邀亲友,陈设酒肴,祭毕席地而宴。放纸鸢,戏秋千,击钲鼓。以纸幡插坟头,谓之‘挂青’。都人士臾府县城隍像出北郭墦间,谓之‘祭孤’。”

        到清代时,清明祭祀已变成成都市民抬着成都府、县和华阳县的城隍像出游北门外乱坟岗祭孤,并变相发展成了一种时令的野餐、游乐活动了。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秋千上下,鼓乐齐鸣,爆竹声声。送神队伍,迤逦数里,男女老幼,杂沓其间。

        当时,清明节成都妇女儿童还要戴柳于发。前后数日,上冢者络绎于途,北门磨盘山、凤凰山一带尤其热闹。“男女携壶挈,陈香帛,化纸钱,以纸幡插冢上,谓之‘坟钱’。祭毕席地而饮,间有邀亲友者,犹缘古人墓祭之礼。”而郫县则是沿门插柳,男女们亦有像戴簪子一样,在头上戴上嫩柳枝的。金堂县一带,女性以柳叶贴胜于鬓,名叫“柳叶符”。

        为什么清明(寒食)要插柳戴柳呢?明代成书的《东周列国志》说,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因介子推有功不领,而退隐绵山,遍索不得,其臣下放火烧山以逼使介子推出来避火,而介子推终不肯出,母子被焚于枯柳之下。后人思慕子推,不忍举火,为之冷食。谓之“禁火”。“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从这些可以看出,清明节不但是民间祭祀各自先人的慎终追远活动,也是中华民族思慕有功而殁的道德高尚之人和英雄人物的一种民间纪念活动。(文 刘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