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指出,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蜀绣与蜀锦并列,被视为蜀地名产。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清朝中叶后逐渐形成行业,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着名,刺绣手工作坊多达八九十家。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民间也把这天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姑娘们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对蜀绣重镇科甲巷而言,七夕的重要性不亚于中秋。当晚,科甲巷绣花铺的姑娘、媳妇都要洒扫庭院,设立香烛与时令瓜果,沐浴后参拜织女星,以求提高绣技,民间称为“敬巧神”。她们对月穿针,祈求获得神奇技能,穿过者,谓之“得巧”。然后以碗盛清水,将灯草或豆芽截成短节,浮于水面,观看水中浮现之水影,以验“乞巧”。用手搅动使其旋转,如有两节相遇,即是如愿得巧,预示来年会绣出精妙的绣品,自然得到众多女伴艳羡。还有另一种“乞巧”法。学者黄尚军指出,在巴蜀地方志中,凡记有年节习俗,必有七夕:七日之夕,为牛女渡河期。先期,用水浸豌豆于碗中,令芽长尺余,红线束之,名叫“巧芽”。至此夕,妇女焚香、献瓜果、向空跪、祝天孙以乞巧。祝毕,摘取巧芽尖,投水中,对灯、月下照之,或现树影,或露花影,相与为欢,谓之“得巧”。
清人杨燮《锦城竹枝词》云:“豌豆芽生半尺长,家家争乞巧娘娘。天孙若认支机石,块质犹存织锦坊。”展示了成都乞巧节的现实与渊源。
据悉,巴蜀地区七夕节还有染指甲的节俗,闺中少女捣碎凤仙花染指甲。而民国年间《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记载,科举时代,为求秋闱吉利,士子们会在七夕参拜北斗星首星,此为“拜魁星”,似乎这是女人狂欢节日里唯一的男人活动。(文 蒋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