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8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8期 > 详情
        【节气】年年乞巧 人间成都
        发布日期:2019-09-30 10:25:23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之桐荫乞巧,描绘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将一束针散放其中,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成都风俗大致相同。

        最浪漫的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追溯渊源,七夕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密切相关,逐渐形成七夕拜星的传统。到汉代,七夕逐渐成为重要节日。汉武帝刘彻的生日正是农历七月初七,加之武帝非常相信神仙方术,这位皇帝的推动,使得七夕受到格外重视,甚至出现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在汉代,七夕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七夕习俗是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这一浪漫传说在汉代已具雏形。玉帝之女织女,在七夕渡过喜鹊搭成的鹊桥与牛郎相会。“织女,天子真女”(《后汉书·天文志》)。“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应劭《风俗通》逸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日趋完善。南北朝任眆的《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不难看出七夕节的浪漫气质,从最初的拜星就已具备,并一以贯之。浪漫,是夸张,是梦幻,是天马行空,是触人情思,让人遐想……织女是玉帝宠爱的神仙公主,牛郎是人间受尽苦难的平凡男子,他们的相爱注定惊世骇俗。七夕的浪漫,以爱情为中心,人与神跨越世俗的爱情,一波三折,历经磨难,越发真挚、深沉。两人每年仅七夕的一次相会,弥足珍贵。后来我们熟知的版本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演绎而成的。可以说七夕节是民众的集体创造,是祖先浪漫精神的果实。这种浪漫情怀,是中华智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民间,七夕的节俗活动也逐渐丰富,与亲人团聚,曝衣晒书,以瓜果祭牛郎、织女,拜巧神,穿针乞巧,种巧芽,祈求爱情,七夕成为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七夕,思念成都

        大文豪苏轼对七夕非常重视,有多首咏七夕的词作,比如思念故土的《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成都代指故乡,诗人在七夕想念家乡,只可惜江汉相隔,然而,“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这就是苏轼独有的豁达。

        曾在四川为官的黄庭坚也有《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拼此事、人间天上。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其实是以牛女故事抒发内心块垒。

        曾走马锦城的陆游在《癸丑七夕》诗中写自己和家人的七夕:“风露中庭十丈宽,天河仰视白漫漫。难寻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儿乞巧盘。秋早时闻桐叶坠,夜凉已怯紵衣单。民无余力年多恶,退士私忧实万端。”七夕,诗人和儿子一起乞巧,此时虽然远离庙堂,仍心忧时局与百姓。杨慎的《七夕亿远》,以锦江代故乡,“离人惜离景,星聚又星分。双津乌鹊候,三山鸾鹤群。锦江澄夕浪,玉台生晓云。山途何渺渺,愁思极纷纷。”游子七夕怀乡,路途迢迢,愁思纷纷。

        具有深厚仙道传统的成都,与牛郎织女有着若隐若现的隐秘联系。成都的支矶石街,命名即与织女有关。《蜀中广记·严遵传》记载:汉张骞天上遇织女、牛郎,带回织女用来支织机的石头,请教西蜀成都严君平,严君平由此明白了上一年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的疑虑。作为锦官城,成都的织工七夕敬巧神,买豆芽乞巧,餐食中每每有豆芽就不仅仅是仪式那么简单……(文 刘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