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9年第9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19年第9期 > 详情
        【天府】九江八水 古堰造天府
        发布日期:2019-10-28 14:49:08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李忠义 摄影

        谈及成都的堰,让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晋·常璩《华阳国志》称:蜀地因此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两汉以来,平畴沃土、溪河纵横、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一直享有天府之美誉。其实,成都之所以能物阜民丰,号称天府,离不开历代修筑并密集分布于城乡各处的大小河堰。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俯瞰百工堰。过去的堰,也成为今天城市的风景。李忠义 摄影

        历经多年的城市改造与建设,成都城区与四郊早已改容易貌,但尚存的一些带有“堰”字的地名,似能让人联想到遥远的过去。红花堰、龙爪堰、七道堰、大观堰、豆腐堰、井坎堰、石灰堰、洗瓦堰、火烧堰、九里堤……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地名遗存,将九江八水、溪河曲绕的成都与物产丰富、岁稔年丰的“天府之国”联系了起来。正是古代堰渠体系,带来了成都平原的“土肥田美”与“蓄积饶多”。

        筑堰

        大禹治水,第一功绩就是治理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明天启《成都府志》载,大禹导江,“此成都水利之所由兴也。”岷江水系为成都的主要水系,岷江治理之后成都平原出现的堰堤工程,多是建在岷江的各个分流上。

        堰,即内河上的一种人造水利工程,其作用或功能就是分水导流,《广雅》中解释为:“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通俗讲来,堰就是一种用来改变水流特性的障碍设施,被壅堵的水流可以分导至沟渠圳道。堰堤的修筑,还有利于排水泄洪的可控,以及利用流速差来沉积河中沙石。

        都江堰就是一个可以有效分水导流,以及排水泄洪和治理沙石堆积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还有“湔堋”“侍郎堰”“金堤”等名称,为岷江水系中最大的堰,因此也被称为都江大堰。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工程浩大,岷江通过鱼嘴、人字堤、飞沙堰等人工堰埭后被分导,从而使进入成都平原的岷江水流稳定可控。《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成都平原有很多建造历史久远的古堰,例如,始建于汉代的通济堰,又称蒲江大堰。还有建成于唐代的縻枣堰,以及建成于明代的龙爪堰,等等。现成都各地留存下来的古堰,多为明清及以后时期所修筑。

        堰,为古代治理江河、导灌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其数量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修筑堤堰,当然更是地方莅任官员的主要业绩,历代地方志等官书中都会详列当地堰名,以及与修筑堤堰有关的大小事记。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中就列出了九里堤、石堤堰、天心堰、土地堰、蒙子堰、三江堰、千工堰、杨泗堰、昭觉堰、洪门堰、三道堰、二郎堰、杜甫堰、清波堰、都江堰等119处当时的成都县境内的大小河堰。

        由于堰是通过筑堤来分导水流或排水泄洪的,因此,堰也常被称作“堤”,例如上面提到的九里堤。九里堤原名縻枣堰,为郫江从西北部进入成都城区的防洪工程,传该工程早期由蜀国丞相诸葛亮主持修筑。唐代西川节度使高骈于该处修堤筑堰,将郫江导流以减少洪水对罗城的威胁。

        宋开宝年间,时任太守的刘熙古对縻枣堰进行了重修。关于刘熙古修建縻枣堰之事,历史记载很多,如宋·何涉《縻枣堰刘公祠堂记》载:“开宝改号之初,……端明殿学士、尚书兵部侍郎刘公熙古帅州,始大修是堰。”刘熙古规划整修縻枣堰,益州百姓“享其利而忘其功不可也”,感念其人其事,后人称縻枣堰为刘公堤。明代时,因该堰堤长达九里,时人始称其为九里堤。

        农业

        江河萦回,溪流如织,堰在水系发达的成都平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耕时代,土地之产出及其稳定性,对该地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与规模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土地之产出,又有赖于水的溉济,特别是水田。

        筑堰开渠便于农田灌溉,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徐平 摄影

        汉代以前,成都地区就开始种植水稻。晋·郭义恭《广志》中记载有:“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水田依赖于堰渠引水灌溉,可以说,古时成都各地农乡开渠筑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障水田之用水。

        明天启《成都府志》载:“成都田土分山田、坝田、山地、坝地。山田蓄冬水,辅以塘水,一名冬水田,只能做一季种。坝田能种二季,收获后放水,另种菜籽、烟、麦之类,名曰小春,三四月引堰水灌田,不忧旱暵,故坝田之价值倍于山田也……”坝田,也称堰田,平川广袤、水源充足的成都,自然多有坝田。古时成都的物殷俗阜,也在于此,正如唐人卢求《成都记序》中所说:成都“溉水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清乾隆至嘉庆、道光时期,为成都平原大力筑堰开渠和改造田土的时期。如此大兴水利、广开水田,与清初大量移民迁至成都平原有关。落居成都各地的移民以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的为多,这些移民掌握着成熟、先进的水田造做与稻谷种植技术,他们的到来,促使成都各地的田地改良和水稻种植的面积迅速扩增。稻谷种植,水不可缺少,筑堰修渠以能引水溉田当为必然。清代移民在既有的堰渠体系基础上,开筑和增加了更多的堰渠,以满足更多坝田的需要。清光绪《重修彭县志》中记载:“西山玉村旧无稻田,乡人赵一涵于乾隆三十二年相度湔流,自复兴场观母岩下作堰,引水循山麓屈曲南流,经小鱼洞背,左纳丙寅沟泄肖沟水,东南入玉村,灌上中下三坝田四千余亩。

        成都各地大量的堰名,保留着旧时移民大户或家族的姓氏,例如罗家堰、张陈堰,等等,这些堰名中就包含着移民居留落户、筑堰修渠、垦地开田的故事。

        岷江过都江堰后,下游又不断设堰分流,清同治《成都县志》载:“人字堤之下,又有太平堰、三泊洞、柏桥堰、上下漏礶堰、羊子堰、徐堰河、导江堰、牛子堰等处分流,而郫灌温江及崇宁、新繁、新都、金堂、成都、华阳等九县,俱引水溉田,由来久矣。”从灌县(今都江堰市)江安堰分出的新开江,亦称温江,自天生堰分流出乾溪后,以下各堰又分别分流出多条溪河,如乌龙堰分出龙溪;全集堰分出全节溪;李清堰分出云溪;漏沙堰分出桤木江;黄土堰分出马坝江;小天生堰分出屈溪;毛家堰分出曹溪;下天生堰分出浮图溪;哪吧堰分出哪吧溪等等。

        岷江之外的其他水系,也是通过多处修筑堰堤来分引河水灌溉田地,如 水岩堰以下至西禅寺起,分别建有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真武堰河以下,又分别建有头牌堰、二牌堰、三牌堰、四牌堰、五牌堰等。江河截堰,派分出的水流渐小,下游的小堰俗称为子堰。民国《邛崃县志》载:“……自嵇公以下十四堰,每堰断流,下又出泉作堰,今查泉水堰共有二十八处,皆六堰水母泉其子也。”清代晚期,见于记载的成都及各属县所修筑的大小堰总数已有千余,而其实际数量应是几倍之多。

        农田灌溉,通常是通过沟渠将堰水引至田地之中的。民国《崇庆县志校注》载:“股引于江,为堰。股引于堰,为沟。堰有总、分。沟有广、狭。连贯如脉络,纷纭如蛛丝。”沟,也称为渠,可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干渠,又称主渠,即引水于堰的大渠;支渠,即从干渠取水以分配给各处的渠;斗渠,即从支渠引水至农渠和毛渠的水道;农渠和毛渠,则为从斗渠引水至田块的小渠、小沟。江河和大小沟渠,与地块一起形成了网格状灌溉体系。河高田低,可直接将河渠中的水引至田中。田高河低,水难上达者,则需借用戽篼(也称戽斗)、筒车、龙骨车(也称翻车)等取水工具将水引至田中。因此,旧时很多沟渠都安设有筒车、龙骨车等取水提灌机械。

        筑堰开渠,也给设置相应的利用水能的机械提供了方便。这些水利机械包括水碾、水磨、水碓、水纺车等。例如民国《邛崃县志》中就记载了当地各堰分设水碾的情况,“母猪堰,分沟水碾十一座,磨一;雷家堰,分沟水碾三座;汤家堰,分沟水碾二十;筰箕堰,分沟水碾八座;清皮堰,分沟水碾四座;上三棱堰,分沟水碾五座;中三棱堰,分沟水碾六座;下三棱堰,分沟水碾五座;永济堰,分沟水碾十六;大官堰,分沟水碾十五座……”很明显,堰渠的大量开筑,不仅提升了成都各地粮食种植业的发展水平,也改变了成都各地农村加工业态,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地区农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深淘滩,低作堰。都江堰水利工程总结的经验延续至今。李忠义 摄影

        岁修

        修筑堰堤,不是一劳永逸的。在长时间的水流浸泡和冲击下,特别是在每年夏季的洪水冲击下,堰堤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还会出现其他情况引发的堰堤破坏。河中泥沙淤积,也会影响堰堤分水导流效果。因此,管理和修淘堰堤,就显得特别重要。

        都江大堰修成后,其管理与修淘诸事,历来受到官方重视。秦汉以来,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和征用人夫对都江堰按照古法进行修淘,即冬季枯水季节的“岁修”。宋元及以后,对都江堰的修淘更是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宋史·河渠志》载:“岁作侍郎堰,必以竹绳自北引而南,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江道既分,水复湍暴,砂石填委,多成滩碛。岁暮水落,筑堤壅水上流。春正月则役工浚治,谓之穿淘。”都江堰二王庙的墙壁上,至今还保存着清光绪成都知府文焕编写的都江堰修淘口诀--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 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宋代,对岷江下游各堰的管理与修淘有了专门的要求,“县各置籍,凡堰高下、阔狭、浅深,以至灌溉顷亩、夫役工料及监临官吏,皆注于籍,岁终计效,赏如格。”史书中还记录了宋代益州富商集印交子(我国最早的纸质货币),开启民间金融为公共项目服务的事情。宋·李攸《宋朝事实》载:“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每年与岁之夏秋盘仓量人夫,及出修縻枣堰丁夫物料,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现钱,便给交子。”

        对堰渠的管理,通常是设置专人,即设置堰长、渠长或沟长,有些堰还会细设为堰总、堰长、堰甲。清嘉庆《崇庆县志》载:“文井朱崇堰工之费,则俱由民备。例设堰总一、碾长一、堰长八。每沟各有长,有长夫。长夫照规人出丁夫。三堰总长均由八河推举举定。官堰,……溉田万余亩……堰长二,由九小堰中轮充合作,有六十四堰甲,甲各管田百六十亩。万工堰,……每年濬修工资不一,民闲照田自派,有堰长经理。”在谁用水谁付费或付劳的基本原则下,堰长制度的推行,强化了堰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减少了官方督管成本,灌区取水权与水利有关的其他权益的分配能够细化和优化,乡村秩序也会因此得到有效维护。

        堰河或堰渠,短则一二里,长则几十里,堰长的职责包括议定上下游各段水流分配、岁修中的材料准备,以及雇夫、派夫和督夫到工等事宜,此外,还要解决用水与劳务中的纠纷和处置筹资余款等事项。享用都江堰水源的各州县,还要支付修费或安排劳工参加都江大堰的岁修。

        清乾隆成都府地图,其上便能看到诸多古堰。

        类似的,凡共享上游堰水的各家各户,也都要每年派夫参与上游大堰的修淘。具体出银派夫的多少,除按受益农田亩数来确定外,还有按粮产来确定的。清嘉庆《崇庆县志》中有记载:“铁溪河分出之堰四道,每年计亩出夫,淘挖淤塞。官渠河分出之堰十七道,按粮派夫,分作三段。每年正月,兴工淘挖淤塞。”当时,铁溪河之堰水,上段为崇庆州用,中段为大邑县用,下段为新津县用,其修淘安排被官衙裁定为:“崇庆得水最近,每年出竹编篓扎堰,大邑淘上游十分之七,新津淘下游十分之三。”

        多用户使用同一堰水,纠纷难免,特别是逢遇天旱水少时。为争夺水源,家户之间、族群之间甚至出现械斗。解决用水矛盾,维护灌区秩序,显得非常重要。日常堰务管理和纠纷处置通常由堰长召集当事人来进行调解,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则诉告官府听候裁决。一些跨界纠纷,还需两地或多地官员联合调查处理。保留下来的一些旧时碑记,记录了这些纠纷及其断案结果。

        蒲江县三圣祠中的“蒲江县正堂示”碑记中,就记录了清光绪年间知县凤全处置当地用水纠纷的“正堂示”--“示仰金银沟上下水户知悉,务各遵照此次断案照旧放水,以杜衅端,不得故为争兢,至于咎戾切切,此谕毋违,特示。右谕通知。”一些家族内部也通过家法族规的形式,对堰堤修补和堰水使用进行安排和约定。例如龙泉驿宝胜村的刘氏族人,就将合约刻写在石碑上,“一议堰塘、河堰,春开秋闭,封沟作决,培补堰埂,有分人等,帮工出力……一议堰塘、河堰四处,有田之人,人人有分,不得胡说你我有无……”(文 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