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都人过中秋节,种类繁多,行事讲究,想象力丰富。简言之,可分以下几大类:拜月、游街、讨债、看戏、偷菜、喝酒、写诗。
在中国人心中,中秋月代表着圆满、思念和希望。邓崇刚 摄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这首清代的《竹枝词》,讲的就是这场景。中秋之夜,一家人吃完酒席之后,把桌椅搬到室外,摆上月饼、茶水、麻糖、水果,一边赏月,一边聊天。但是,孩子受不了这等静谧。匆匆吃完月饼,又开始忙着找些闹热。他们把刚刚拜月神时点燃的香,密密麻麻地插在柚子上,聚集在街边,一路走一路舞,还一边模仿着说书先生的口气大叫道:“那厮哪里逃?且吃我一'流星香球'。”暗夜里舞动的燃香,的确像曳光闪烁的流星锤。
所谓讨债,则是指商人在这一天向客户收账,以图生意兴隆,回款顺畅。《成都通览》“成都之迷信·八月中秋月光会”条载:“商家兴中秋节者,图收账也,民间遂传为月光生日。中秋之夜,家家市饼饵水果,大小向月膜拜。前后数日,各街合资演影戏酬神。”
偷菜,其实只偷一种--瓜,又分为“偷”和“送”两个步骤。进入农历八月,成都周边的农村小伙子便在夜间出动了。他们在田间地头找到模样周正的瓜,便偷回去藏起来。到了中秋节这天晚上,则用红绸把瓜打扮起来,放在花团锦簇的彩亭之中,再敲锣打鼓送到渴望生儿子的亲友家里。而受瓜的家庭,则要备办酒席,款待送瓜者。瓜者,瓜瓞绵绵也。偷瓜,其实是一种祈求多子多福的习俗。正如成都竹枝词所言:“彩亭锣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哗。吃罢酒宴才散去,明年果否得娇娃?”
《梅月嫦娥图》清 费以耕 张雄 绘
吟诗作赋,饮酒赏月多风雅
成都文人多,他们过中秋节,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照例宴饮、赏月、吃月饼。不同的是,文人饮酒赏月,是跟吟诗作赋联系在一起的。
古代成都文人中秋吟诗赏月,最重要的去处有三个:西园、大慈寺和散花楼。成都宋元时地方历史文献《岁华纪丽谱》称:“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文中的“西楼”,指的是散花楼,它因大诗人李白的诗《登锦城散花楼》而名满天下--“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曾宴饮于散花楼,留下《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一诗,其宾客有多首和诗,写月色,写月下之景,写月夜相思,多有佳句,如西川观察判官张正一的“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王良会的“香霭烟岚色,飘摇砧柞声”;西川营田副使柳公绰的“万井金花肃,千林玉露浓”;崔备的“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西园曾是后蜀权臣旧宅。这里古木参天,苍苔封路,水竹清润,烟云缭绕,楼榭亭池林立其间,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到了宋代,西园已成全国最着名的官家园林。因为坐落于转运司署内,又称运司园亭或转运园亭,其址在今正府街中级人民法院一带。
西园之中,月台、锦亭皆为赏月之佳处。尤其是月台,建于桂花林中,微风吹来,十里桂香,眼望皓月,甚至会浮现出桂花从月球中簌簌飘至地面的意象。
到了宋元时期,赏月吟诗的主要场所,转移到了大慈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官府会于中秋当日在此设宴。于是,每年中秋这里成了成都文人的雅集,百姓寻热闹之处。
十分月色正清华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又称“仲秋节”,又因此日为八月之半且月色倍明,又称“月夕”“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月,明亮,圆满。月圆而人分离,不免让人感伤;同时人虽不能团圆,但是我们与身在异乡的家人朋友欣赏的是一轮明月,也给人安慰与希望。月无分远近古今,中国人对她有着特别的情感。
古往今来有无数动人的咏月诗歌。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代表着思念、圆满、希望,饱含着情感。中秋节也是充满诗意的节日。
中秋的习俗,大体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主要内容。同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习俗内容不断丰富,成都地区的中秋习俗在诗词作品中有较多的体现。
元和二年(807年),武元衡在成都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作《八月十五夜与诸公锦楼望月得中字》诗云:“玉轮初满空,迥出锦城东。相向秦楼镜,分飞碣石鸿。桂香随窈窕,珠缀隔玲珑。不及前秋月,圆辉凤沼中。”月亮初升,诗人一行便来到城东锦楼,登楼赏月,吟诗,以“秦楼镜”比喻明月。夜色中桂树飘香,锦楼上热闹非凡。最后想起去年在京城过中秋情景,“圆辉凤沼中”是说空中有云,是客观描写,也有作者思乡之情。《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深夜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宋代京城一带人们过中秋的盛况,后来这一习俗也带到成都。
宋代吴中复有《西楼》诗:“信美他乡地,登临有故楼。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朝暮岷山秀,东西锦水流。宾朋逢好景,把酒为迟留。”写在成都过中秋情景。成都西楼,在唐代时就是中秋设宴赏月胜地,吴中复《西园十咏诗序》云:“成都西园,楼榭亭池庵洞,最胜者凡十所,期间胜绝者,西楼赏皓月,眺岷山。”
之后成都中秋习俗又发展出送瓜内容。清代杨燮有《中秋赏月送瓜》诗:“十分月色正清华,桂子丛生金粟花。爆竹声销余露气,尚闻鼓吹送秋瓜。”中秋之夜赏月之外,人们燃放爆竹,敲锣打鼓将新摘下的瓜送给缺乏儿女人家以作要生男孩儿的兆头,热闹,欢快,非常有生活气息。
后来成都周边地区增加中秋城隍会内容,人们抬着城隍菩萨及夫人的雕像,在全城主要街道巡游,这一习俗到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衰落。
又到中秋,重温明月诗篇,体味古人情怀,不禁生发思古之幽情。(文 何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