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皎皎,皓月高悬;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正月十五元宵节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在浓浓的游乐氛围中,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缩影“灯会”习俗承袭了上千年。
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可以追溯到东汉顺帝时,当时沛国丰邑人张道陵在成都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并举行了“燃灯祭斗”仪式,星星点点的火光交织出了中国“灯会”的起源。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但关于成都灯节,通常的说法是: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达到顶峰。
今天的灯会造型更丰富,色彩更艳丽。
每逢佳节就游人如织的成都灯会
唐朝灯会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据史料记载,成都灯会起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不过,成都民间赏灯的习俗,要早于唐睿宗时期。“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曾调任益州(今四川成都)新都尉。他的诗《十五夜观灯》,应该就是在蜀中任职期间所作,诗中描绘了成都元宵节赏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兰缸说的即是灯,可惜这种灯现在无详细的记录。由此可见,早在初唐时,成都就有了元宵节放灯、观灯的风俗。
唐宋时成都热闹喧嚣的元宵灯会
唐人的《放灯旧记》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为避战祸到了成都。当时,正逢元宵佳节,天师叶法善告诉唐玄宗,成都灯节非常繁盛。于是,叶法善带领唐玄宗游富春坊,还买剑南烧春畅饮。
这段记载确有存疑,但也不无可信之处。最大的疑点在于天师叶法善,他早在开元十年就已经仙去,三十多年后才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也因为安史之乱被时局赶出了长安,向南出逃到了成都。那真是一个烽烟滚滚的乱世啊,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大唐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756年),安禄山的军队开始进攻潼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京畿附近的河东、华阴、上洛等郡官吏弃城而逃。宰相杨国忠献计,劝唐玄宗“幸蜀”。也就是在玄宗皇帝逃往成都的途中,发生了着名的马嵬驿兵变,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贵妃自尽。一代红颜,在马嵬驿佛堂前的一株梨树下香消玉殒,时年三十八岁。
“幸蜀”的队伍越秦岭过剑门,经益昌县(今广元昭化)、普安郡(今剑阁)、巴西郡(今绵阳),这年的十月底,唐玄宗的圣驾终于抵达成都。据记载,唐玄宗在蜀中一共待了一年半,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后,唐玄宗才由成都返回长安。从时间上推断,至德二年的正月元宵节,唐玄宗尚在成都。安史之乱的战火并未波及成都,唐玄宗在成都观赏元宵灯节,或许确有此事。但痛失挚爱杨贵妃,又被迫逃亡退位的玄宗皇帝,在成都的灯会上究竟作何感想,也只能留给后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晚唐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对灯会也情有独钟。当他听说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遂写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紫姑”是中国神话中的厕神,某些地区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因此,也有人认为元宵节的灯市,就是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古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对众多宗教来说,“灯”不仅代表了光明,同时也象征了“法”的存在。到了宋代,城市繁荣,观灯逐渐脱离宗教,成为一件娱乐活动。
宋朝灯市 灯山万炬动黄昏
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白夜达旦”,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艺术家”皇帝孟昶“上元观灯于露台”时,他最得宠的花蕊夫人写了一首宫词:金画香台出露盘,黄龙雕刻绕朱栏。焚修每遇三元日,天子亲簪白玉冠。此词对后蜀时期成都的元宵灯会作了生动的描绘。
宋时成都灯节盛况不减唐代,宋太祖“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客居成都时,曾在《丁酉上元》一诗中记成都灯会:“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从此诗中可见灯火和游人的盛况,这种奢华是建立在成都当时经济繁荣基础上的,南宋时期,蜀中“繁盛与京师同”,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会。
宋朝成都的上元节,颇有一种官府与民同乐的趣味。上元节放灯三夜,官府搭建山棚,制作变幻新奇的灯笼,举行灯会,灯山可以和京师媲美。《岁时广记》卷十《州郡灯》条载:“成都府灯山或过于阙前,上为飞桥山亭,太守以次,止三数人历诸亭榭,各数杯乃下。从僚属饮棚前,如京师棘盆处,缉木为垣,其中旋植花卉,旧日捕山禽杂兽满其中,后止图刻土木为之。”灯会期间,知府带头游灯山,与僚属饮于灯山前,都人士女齐聚,都来观赏。
而据《成都古今集记》载,成都不止“灯市”独秀,而是“十二月市”齐放。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宋之前的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坊内禁止经商。到了宋代,宽柔的治国政策,坊市格局逐渐打破,商人被允许沿街开店。相同行业的店铺集中在一起,小卖行贩穿插其间,自宵禁制度被取消后,夜市、酒楼发展顺遂,久而久之,成都形成从新年到年终月月遨游的习惯,才有了“十二月市”。
明清 呼朋打谜胜灯瀛
元代四川因连年战争,千里荒芜。但元人费着的《岁华纪丽谱》仍记载说每逢元宵佳节大慈寺乃张灯游乐之中心。明代的灯节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开张十夜。
清代成都元宵灯节从正月初九开始,在灯杆顶上点“玉皇灯”,两侧悬挂串状小灯,从32到108个不等,宣布了灯会的开始。各街巷纷纷扎过街灯、牌坊灯,大多是绘有各种题材的彩灯。各家各户门口则任意挂扎成各种形状的彩灯,称之为上灯,以能转动的走马灯最吸引游人。每至夜晚,人们就“闹元宵”,如龙灯、狮灯、车灯、高跷、猜灯谜等。到元宵之夜到达高潮,放烟火,烧龙灯,倾城出动,半夜方归。各地城乡大多如此,只是规模不同而已。光绪年间,有《锦城竹枝词》记述:“上元会后搭灯棚,走马鳌灯数千擎。火树银花璀璨处,呼朋打谜胜灯瀛。”
着名作家李劼人曾在《死水微澜》中描述清末成都的灯节:“自正月初八起,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便树立起来。初九,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并不等什么人的通知,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通明。就以东大街各家商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各家争胜斗奇,有画《三国》的,有画《西厢》《水浒》或是《聊斋》《红楼梦》的,也有画戏景的,不一定都是匠笔,有多数是出自名手,可以供雅俗之赏。所以一到夜间,万灯齐明之时,游人们便涌来涌去,围着观看。”清末民初时,正月有元宵灯会,清明有荷花灯会,九月有菊花灯会(亦名皇灯会),但还是以元宵灯会最为隆重。民国初期的灯会以华兴街、商业场一带最为热闹,以后,成都的元宵灯会逐渐集中到青羊宫。
青羊宫曾是成都办花会灯会的地方
如今每逢新春佳节成都在灯会上亮起的灯火,总是能让人陶醉流连其中。人间灯火,天上明月,它默默见证了人生代代无穷已,也定然见证了过往岁月的火树银花人间璀璨。(陆离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