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是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收藏各类文物两万余件,上至远古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涵盖青铜器、金器、银器、玉器、陶器、石器、瓷器、石刻及字画家具等,几乎涵盖了成都文明的各个时期。
成都博物馆馆藏南朝佛像
成都市北郊的天回镇是古金牛道出成都后的第一座驿站。天回镇附近有天回山,天回山此前名为天隳山。相传,天隳山是古蜀王杜宇自天而降的地方。他不仅在这里教民务农,死后也在这里化为鹃鸟,昼夜长啼。据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仓惶逃到这里时,忽然接到了官兵收复长安的捷报。从此天隳山改名为天回山,山下小镇也就被称为了天回镇。
2012年,在这里的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蜀锦织机模型和一批轰动中医史界的医简。其中的部分医简,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的经典。与医简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座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该像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
扁鹊是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医。他是春秋战国人,但扁鹊并不是他的真名。司马迁说,扁鹊的真实姓名叫:秦越人。追随扁鹊医学理论的弟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学派,汉代名医仓公、华佗,都属于这个学派。
虽然扁鹊学派曾经盛极一时,但扁鹊总结自己行医经验的《内经》《外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至东汉完全失传了。扁鹊留给后人更多的是轶闻故事,真正体现他医学理论的着作湮没在了历史深处。
2012年,历史为重睹这位我国古代医学祖师医学理论的庐山真面目,开启了机会之窗: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考古工作者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3号墓中发现了920余支竹简和经穴髹漆人像。
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肉眼已难以识别。考古人员将竹简浸泡在化学试剂中,并通过专业红外线扫描成像,解读出了其中内容。专家们发现,这是一批医书,约有2万字。根据字体风格、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内容,专家们认为,可分为9部医书。除《五色脉诊》之外,均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专家们根据内容将它们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
这不仅是四川首次发现的汉代医简,而且根据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医简极可能为失传已久的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3号墓里,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个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更加大了医简为扁鹊学派经典的可能性。
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其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脉线条和穴位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小字。历代医学家均认为,扁鹊是中医针灸的推崇者和发扬者,被称为中华“针灸祖师”。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应该为扁鹊学派常用之物。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考古学家们将其视为国宝级文物。中医学家们甚至惊讶地发现,该人像上的经穴和现代中医学竟然基本一致。
该人像不仅见证了西汉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西汉时期成都漆器工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4座老官山汉墓共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文物620余件,其中漆器即达到240余件。器形有耳杯、奁、几、盘、盒、俑、马等,有些漆器上有精美的云、龙、鸟等纹饰和文字符号。木俑形态多样,服饰有深衣和裋褐两类,部分俑身上有彩绘和文字。这些精美的漆器,有力地印证了成都在西汉时期漆器工艺的繁荣。
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成都漆器艺术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纹饰斑斓、色彩亮丽。其正反面均有纹饰,成对称型。令人惊讶的是漆皮上还镶嵌了不少玉片,虽然历经3000多年的岁月消磨仍温润可辨,显示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工艺技巧。
从战国时代起,由于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朱砂,因而开始成为着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于全国,故而成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中出土的百余件漆器,虽然距今已过去了数千年,但仍是光洁如新、亮可鉴人,堪称绝世珍品。
到了汉代,成都已是全国漆器生产中心之一。成都漆器以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而名扬四方。现在不仅在国内的多个地方纷纷考古发掘出了成都汉代的漆器,远至蒙古、朝鲜也有成都汉代的精美漆器出土。这些漆器上都刊有“成市草”“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铭文,是当时成都漆艺鼎盛辉煌、行销天下的佐证。
东汉以后,成都仍是中国的重要漆器产地,成都漆器也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五代时,成都的金银镶嵌漆器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永陵曾出土了多种前蜀时的成都漆器,有门、棺、椁、册匣、宝盝、镜盒等,这些漆器的设计和雕镂均为上乘,造型大气、别致,制作精良,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精湛的金银平脱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文 魏雪峰 小叶 陈皮 | 图 叶子祥 甘霖)
自2016年6月开馆至今,成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已超过86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