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2020年第8期
        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 > 《天府广记》杂志 > 2020年第8期 > 详情
        天府 | 安岳玄妙观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发布日期:2020-09-24 15:08:25 来源:成都市下载bst365_365封号提现了没到账_365bet体育赌博

        玄妙村里有条玄妙路,玄妙路通往集圣山,集圣山上有座玄妙观。四川省安岳县鸳大镇有座集圣山,唐人左识相在山中为父母开凿了诸多石窟,也将他悲凉、传奇的一生刻在了岩壁上。有唐一代,由于皇室的推崇,太上老君被尊为“大圣祖”,唐朝天子俨然以它的子嗣自居。

        集圣山,识人识相识悲凉

        玄妙观的亭台楼阁,厚重的斗拱,圆鼓的柱础,屋顶两端有鸱尾,上悬风铃,是石窟中国化的绝佳见证

        大唐开元六年(718年)的一天,剑南道安岳郡人(今四川安岳县)左识相早早起身,唤来车夫套上马车,走向集圣山(也称白羊山)上的玄妙观。这几天,左识相每每从噩梦中惊醒,早年的行伍生涯一直在心中萦绕,久久不去。

        左识相本一心向道,祈望托身黄老,岂料天有不测风云,一日忽被郡中官吏强征入伍。在军中,眼看着军营中的弟兄一个个倒下,如风雨中的落叶飘零,“百命殂亡,血流边丘,枪刀寄痛”。几年后,九死一生的他放下兵器,回到故乡,只可惜手上早已沾满鲜血,那些刀光剑影成为内心久久不能平息的梦魇。左识相重新拿起道经,结识了道士李玄则。在李玄则的安排下,左识相与父亲拿出平生积蓄,在集圣山岩壁上开凿了诸多道龛,并将自己的经历镌刻在《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以下简称《胜境碑》)中。这则唐碑也成为我们了解左识相与玄妙观的窗口。

        开凿石窟的工程或许从开元六年(718年)便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天宝七年(748年)方才完工。左识相生活的唐朝,太上老君信仰很是流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厚的政治密码。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唐朝也是李家王朝,这个偶然拉近了唐朝与太上老君的关系。民间传说唐高祖李渊每每在战场上处于下风时,太上老君便派出神人前来相助。《唐会要》记载:“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晋州人吉善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为吾语唐天子,吾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这个老叟便是太上老君,李渊改羊角山为龙角山,修建老君庙,取名伏唐观加以祭祀。就这样,李耳与李渊的“祖孙关系”正式确立,唐朝皇室的家谱得以神化。

        唐朝历代君主皆视老君为祖先,建寺立观,不断加封尊号,唐高宗李治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先是加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此后又追封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加上“大圣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则天、和思、昭成五代皇后皆加“顺圣皇后”之字,使得唐朝开国以来的帝、后与太上老君联系起来。唐玄宗多次拜谒玄元皇帝庙,下令两京及天下诸州遍立玄元皇帝庙,并于开元二年(714年)诏制太上老君图像,颁布天下。

        此后,他又下诏规定两京及诸州皆立崇玄学,以《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开科取士,将道教典籍作为科举的标准,并让官吏在民间寻访熟读《道德经》《庄子》的人才。那时候,太上老君的图像在唐朝的每一个郡县流行,成为石匠手中的新样式;京师州城、名山幽谷中,似乎都弥漫着浓厚的香火气;县城的大街小巷,都回荡着书生诵读《道德经》的声音。

        返回故乡的左识相,难免不被这股热潮左右。他找来工匠,雕刻了这龛恢弘的太上老君龛,高280厘米、宽250厘米、进深100厘米,这也是中国迄今最大、最繁复、雕刻人物最多的唐代老君龛(福建泉州清泉山中的宋代太上老君高563厘米,是最大的圆雕作品)。太上老君慈眉善目,长须及胸,右手持蒲扇,趺坐在三层仰莲瓣上,胸前有一只三脚夹轼。老君两侧各有一真人,头戴莲花冠,身着宽袖大袍,双手持笏站在莲台上,真人两侧又各有一女真人。老君周围排列着十二个护法神,他们是道教神将“六丁六甲”。龛口右壁有一深目阔嘴的护法神将,身着两当甲,双臂上着披膊,护腿及膝,脚上套靴,手持一柄宝剑;左壁的真人身着交领长衫,双手捧如意。龛的上下各有十三、十二位真人像,下层真人像之下又有十二位婀娜多姿的女真人。

        在唐玄宗不遗余力地推动下,太上老君成为唐代最流行的道教题材,散布在唐朝的每个郡县。唐玄宗应该感谢左识相,他的老君龛,是迄今发现的唐代老君龛中最精美绝伦的作品,成为了中国道教石窟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太乙真人,哪吒师傅的真实面目

        安岳玄妙观救苦天尊乘九龙

        左识相的故事悲怆而传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2015年夏天,我驱车至安岳县鸳大镇,寻访玄妙观。玄妙村里有条玄妙路,玄妙路通往集圣山,集圣山上有座玄妙观,村里的一切都带了“玄妙”二字。《道德经》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妙村是个偏僻而宁静的村落,沿着荒草丛生的古道上山,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集圣山就在眼前。

        集圣山上有块蘑菇形巨石,79个大大小小的龛窟、1293尊造像就雕凿其上。我曾看过一张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当时石窟暴露在荒野之中,周围堆满了秸秆,杂草爬进龛窟,在那些天尊、真人身上开花结果,眼前,一间简易的瓦房总算能为这些神灵挡风遮雨,大门常年紧锁,只有农历初一、十五上香的日子才开,大多数时候,玄妙观落寞而清静。

        好容易联系到文管员廖国正,天色已暗,我只得悻悻而回,约好明天上午再来。第二天来到集圣山时,廖国正已经在等我了。推开简陋的木门,那些唐代龛窟在我面前次第出现,我蓦地觉得,左识相与乡邻们从未离开,他们的故事就隐藏在那些斑驳的龛窟中,一回溯、一触碰,便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

        当年,左识相与父亲以毕生之力,在玄妙观营建石窟。《胜境碑》中有这样一段话:“至开元十八年七月一日,父□□化后,相 天龛,次 王宫龛□十□□□/救苦天尊乘九龙。”开元十八年为公元730年,此时天龛、王宫龛、救苦天尊乘九龙已完成,左父也已过世,救苦天尊乘九龙便是左识相为他开凿的。

        救苦天尊身着道袍,头戴道冠,脚踏莲台,莲台下有九条飞龙;天尊右侧站立一位裸上身、系短裙的力士,青筋暴露,小腹微微隆起,都说唐人喜胖,不想威武无比的力士竟也有小肚子;左侧的天王上身着明光甲,肩围披巾,腹部系有鹘尾,下身着兽面护腿,脚踏地鬼。《唐六典》记载的唐朝铠甲有十三种,最流行的还是明光甲,此甲胸、背位置有两片圆形或椭圆形的“护”,在太阳照射下放射出闪耀的“明光”,因而得名。

        说起救苦天尊,读者或许觉得陌生,但说到太乙真人,就熟悉多了。他是哪吒的授业恩师,传授哪吒三头八臂,还慷慨相赠乾坤圈、混天绫、九龙神火罩、火尖枪、金砖、风火轮、阴阳剑等法宝。《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哪吒在陈塘关玩耍,拿起乾坤弓,射出震天箭,一箭射到骷髅山白骨洞,射死了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石矶娘娘找到李靖算账,哪吒只得找师傅求救,太乙真人与石矶娘娘斗了几个回合,抛出九龙神火罩将其收服。

        幼时读《封神演义》,最羡慕的就是哪吒。他的师傅太乙真人宝贝最多,徒弟做错了事就来撑腰,真是个好师傅呀!其实,道教中的太乙救苦天尊地位更为尊贵,是在《真灵位业图》中排名第一等级的“先天尊神”,也称东极青华大帝、青玄九阳上帝、寻声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的神奇之处,是将亡者从地狱中拯救出来,只要他座下九头狮子一声吼,能够打开地狱的大门。

        唐代的中国,阴森、恐怖的地狱观念已经浸透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佛教的地藏掌管着地狱,镌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幢更是肩负着度亡死者的功能,将经咒刻于高幢之上,能让在地狱中受苦的亡灵往生净土。道教接受了佛教的地狱观念,以酆都大帝、东岳大帝掌管地狱,并创造出太乙救苦天尊这样的地狱拯救者,这或许就是左识相为何会为亡父开凿救苦天尊的原因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没有人愿意父母在幽暗的地狱中经受折磨。

        飘逸淡雅,中国传统审美隐约可见

        为母亲古五娘,左识相也捐资开凿了诸多道龛,“为慈母古五娘造东西真像廿躯,小龛卅二刊躯,刊躯天真□上下飞天、神王□□□□□□□□/重宫阁。”碑文中的“重宫阁”,或许就是岩壁上那些亭台楼阁了。楼阁依崖而凿,高约1米,厚重的斗拱,圆鼓的柱础,屋顶两端有鸱尾,上悬风铃。楼阁下层并排站立两位菩萨,璎珞周身,飘带飞舞;上层是龛“天尊说法图”,天尊左右有一力士、一天王。

        俗话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教起初认为无形无象的“道”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不倡导造像。相反,佛教被称为“像教”,无论僧人观像禅修也好,或是百姓开龛祈福也好,都需要开凿石窟。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道教尚能恪守教义,后来,眼看佛教石窟开凿得热火朝天,百姓趋之若鹜,道士也请来石匠,将道教诸神刻到了岩壁上。道教借鉴了佛教开龛的传统,自然也就难以摆脱佛教美术的窠臼,比如天尊说法图、老君说法图的布局,便是从佛教的释迦说法图、弥勒说法图衍变而来,女真人也是模仿佛教的菩萨。虽然如此,道教一直试图将中国元素融于其中,使之更加中国化,这些中式的亭台楼阁,便是最好的注脚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在唐代融入石窟绝非偶然。佛教中,佛祖生有肉髻,而中国道士是戴冠束髻的,因此老君、真人的头发都拢成髻;真人手中持的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早在商朝便已出现,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文武大臣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这些地道的中国元素,也是我们在野外判断道教与佛教石窟的主要依据。

        玄妙观的天尊、真人身体颀长,面容清秀,大有隐逸脱俗之感。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曾画过道教作品,在《画云台山记》中,他写道:“画丹崖临涧上,当使赫巇隆崇,画险绝之势,天师坐其上,合所坐石及荫,宜磵中,桃傍生石间。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涧指桃,回面谓弟子。”这段话历来是研究中国道教绘画的重要资料。道教根源于中国文化,追求一种飘逸、淡雅、俊秀的美,在经历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混沌与模仿之后,安岳玄妙观的道教造像逐渐摆脱了佛教石窟的桎梏,天尊、真人如同一位位隐逸在山林中的隐者,将中国传统审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宝七年(748年),左识相捐资开凿的道龛陆续完工,这位传奇人物从此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在他的影响下,乡民们纷纷捐资开窟,小小的集圣山上洞窟鳞次栉比,俨然洞天。或许,晚年的左识相一袭道袍,手持《道德经》,在集圣山上逍遥自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知当他读到《道德经》中这些文字时,是否能化解心中的苍凉与哀伤?(文 金磊磊)